暴雨夜的肯尼亚草原上,洪水撕碎了帐篷,一位中国女孩光着腿在树上挂了12小时,竟用耳环扎着手指对抗失温。
凌晨1点35分,刘珈图在肯尼亚马赛马拉的帐篷里被一阵异响惊醒。
她伸手往床沿摸去,指尖一下子就触到了冰凉的水,洪水都已经淹到膝盖了。
三分钟后,她一脚踹开帐篷上的破洞,只穿着T恤和内裤,举着手机就冲进了洪流,身后那些价值数千美元的行李,转瞬间就被洪水吞了个精光。
激流中,她死死抓住一棵大树,抬头一看,树上还挂着个马赛小哥。
两人就在树杈上熬了12小时,眼睁睁看着直升机救走了其他游客,却唯独把他们给漏掉了。
她把耳环掰直了扎手指,就为了保持清醒,还把手机卡含在嘴里以防丢失,每隔半小时就活动活动麻木的双腿。
十二个小时后,村民们绑着绳索把她从洪水里拖出来时,那家酒店竟然正发声明,庆贺“所有客人安全撤离”。
更让人觉得魔幻的是事后维权,酒店反倒追着要差价,行李里的贵重物品还“恰好”都丢了,好像她拼死活下来,倒是给酒店添了天大的麻烦。
但对于肯尼亚来说,大自然带来的危险,只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种。
肯尼亚的旅行风险,从来都不按剧本走。
上个月,江苏姑娘“小鱼饼”的车在肯尼亚一个村庄,被十五个手持棍子的少年围了个水泄不通。
棍棒直接砸在车窗上,少年们还对着手机镜头竖中指,那场面,活脱脱就是《暴力街区》的非洲特供版。
最后还是导游塞过去“小费”,才打开了一条生路。
网友们都戏称,这哪是什么小费啊,分明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买路钱”。
后来才知道,她们是撞上了村民的“讨薪现场”,有车撞死了牛却没赔钱,愤怒的村民就放火烧路泄愤。
肯尼亚的情况,专治各种不信邪的和头铁的,没有专业车队保障的自由行玩家,基本上就等于人肉俄罗斯轮盘赌的靶子。
社交媒体上,满是金光灿灿的草原落日、和长颈鹿一起喝下午茶的优雅身影。
可现实是,肯尼亚的矿泉水比啤酒还贵,1升瓶装水要800肯尼亚第纳尔,500毫升的啤酒才600肯尼亚第纳尔。
行李员趁乱“抢着”搬两件行李,然后索要两美元小费,这操作能让初来乍到的人瞬间清醒。
南非动物大迁徙,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直都是梦幻一般的存在,但现实却十分骨感。
为了拍张网红同款的乞力马扎罗雪山象群照,郑婉莹全家等到都快绝望了。
就在乌云遮住山的时候,二十多头大象却奇迹般地列队下了山。
不过,这种事儿可遇不可求,不是所有人都是这么幸运,自由行的散客常常苦等好几天,最后只能败兴而归。
李兰兰原本以为能看到《狮子王》里那种万兽奔腾的场面,向导却给她泼冷水:“主要就是看角马。”
她在马拉河蹲守了两小时,只看到五六十头角马在那儿喝水散步。
草原霸主狮子呢?就在百米外趴着,懒得搭理人类,活像个不想上班的打工人。
业内人士张子甯总结中产旅行的进化之路:东南亚是练手的,欧美是进阶的,非洲那可是终极副本。
她的手机每天都会收到上百条关于肯尼亚的咨询,酒店价格涨得老高,可还是一房难求。
当地地接社的中国向导都被抢光了,只能紧急雇佣外国导游来补位。
这两年,研学游成了新风口。有位家长执意要带孩子去肯尼亚“学习”,被她劝住了:飞15小时再加上5小时时差,孩子下了飞机就蔫得像条咸鱼。
而所谓的研学内容,不过是在大象孤儿院听半小时讲解,性价比远不如去新加坡的课程游。
刘珈图在洪灾后的遭遇,简直就是肯尼亚自由行的典型例子。
酒店高管在她病床前上演“闪电慰问”,经理一见面就说她的行李失踪了,贵重物品“恰好”全都没了。
更绝的是,酒店还来催收账单:洪灾是“不可抗力”,但房费差价得照付。
在外面看不见的角落,才是肯尼亚真实的面目。
在国外,抢劫案也屡禁不止。
有个旅行团被劫后付了500美元消灾,结果第二天又被同一伙人打劫,“中国人爱花钱买平安”,这都成了劫匪的共识了。
业内人士揭秘:低价团是靠削减安保费来盈利的。肯尼亚的导游明知道小路危险,偏要往那儿闯。
还有导游放任游客集体下车,把空车留在那儿。出事后,旅行社就把“当地治安不好”当万能挡箭牌,游客维权根本没门路。
在非洲大地上,规则常常得给生存本能让路。
人也是如此。
肯尼亚用野性的浪漫吸引着中产阶层,然后用现实狠狠教训每一个轻视它的人。
当小红书上的网红在长颈鹿庄园摆拍早餐时,真正的硬核玩家正在研究备用轮胎的型号是否统一,在非洲草原,细节从不负责浪漫,它只关乎生死。
(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