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晚风,老人们在社区柏油路上闲庭信步,孩子们在生境花园内嬉戏……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社区更新的重点项目,普陀区宜川路街道泰山片区的“泰山人民坊”在7月试运营,多个功能区陆续开放。
泰山片区东起沪太路,西抵骊山路,北达华阴路,南至中山北路,由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泰山一村、二村、三村组成。3个小区由一条“人”字形主干道分割,改造前这里有一个破旧的公共浴室,狭长的菜场沿道而设。高密度的人口、严重老化的设施,以及稀缺的公共空间成了居民心中的“难与烦”。
依托更新,这里规整并释放出8400余平方米公共空间,加载党群服务站、社区图书馆、多功能活动区等。
更新的是形态,重构的是机制——更新过程中,以民生需求清单为导向,构建起老社区需求响应的治理新标准,惠及周边3000多户居民。
3个原则梳理出58项“优先级”
“菜场直线距离不远,但小区没有边门,出门买菜要兜个大圈子,多花10分钟。”泰山二村居民陈国民说。更新后,3个小区打开了通往社区功能集聚区的门户,新增社区侧门,自己开个门就直达菜场。
老社区翻新,有限空间里要加载哪些功能?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
去年夏天起,宜川路街道商请来区规资局、区国资委、区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开展了6场社区代表座谈会,在3个居民区先后召开10余场意见征询会。意见征集持续数月,既开通了线上渠道,也在小区门口设立征集点。最终,在3000余份问卷中,梳理凝练出58项优先级方案。
宜川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优先项”的排设主要参照了几个原则:首先是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诉求,比如更新菜场,增设社区食堂、休闲公园等;其次是文脉赓续,借由更新放大集体回忆,增加居民对区域的情感认同;第三,注重那些能借由更新而梳理背后治理路径的项目,实现“治理增效”,比如,尝试推进“物业+养老”试点,搭建起区域资源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平台。
就拿菜场更新为例,泰山菜场曾有“宜川第一闹市口”美名,承载了几代居民的记忆,居民们希望经由改造,融合历史风貌与现代商业。
先从重塑区域动线开始。项目设计师庞国超介绍:“更新中,打开三处关键围墙,为各小区增设入口,串联起各功能片区。”如今,在“人”字形主干道交叉点,社区综合体拔地而起;骊山路入口汇聚永昌集市、南北货超市与网红商铺;华阴路入口化身为生境花园,延伸出适老适幼活动区与生物多样性探索长廊。
“化零为整”的思路下,整个区域还释放出沪太路入口的16个潮汐车位,白天供宜川中学附属学校教师使用,夜间归属社区居民。
新增了出入口,居民又担心起安全隐患。更新方案继续优化:修缮防盗围栏;设立智能门禁系统,非公共开放时段自动闭锁;打造智能监控网络,覆盖公共区域。
诸如此类,结合更新进展,设计方案不断动态调整。比如,车棚通风孔因影响美观被封堵,又应居民要求加装了天窗;针对二楼居民反映的商户油烟噪音问题,街道联合商户公示整改,加装最新过滤设备,化解矛盾。
高效整合资源实现“治理增效”
正因为精准把脉民生需求,泰山人民坊项目从开工就得到了居民的普遍支持和参与。
如今,经过更新的菜场改名为永昌集市,蔬菜肉蛋、米面糖油、冷热熟食应有尽有。市场里开了空调、通了热水,增加了智能电子秤、数据分析仪等。考虑到居民用餐需求,改造时特意新增了小吃街,包子、拉面、油条、熏鱼……到了饭点,不少居民直接来这儿用餐,也有人打包带回家。
“我们认真研究了居民和商户的‘金点子’,转化为落地的‘好举措’。”永昌集市运营方上海城实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施贻蒙道出了招商调整的考量。依据居民意向科学规划,餐饮占比40%、零售占35%、服务占25%,最终实现新商户占30%,老商户占70%。
社区面包品牌孙北北、网红奶茶铺茶店长、新锐品牌福罐咖啡等89家新店纷纷入驻。原本部分品牌还担心,片区居民没有喝奶茶的习惯。“开业后发现,很多阿姨爷叔也喜欢在户外休闲空间乘凉,时不时来一杯奶茶或咖啡,非常惬意。”面包店主于宗奇笑着说。
据永昌集市数据统计,试运营后月客流量从改造前的5.8万人次增至10.8万人次,月成交额从150万元跃升至208万元。老菜场面貌一新,更重聚了人气、找回了生机。
硬件设施改造基本完成,宜川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卢礼卿介绍,借由更新,街道也将依据“三个原则”继续优化网格共治机制,匹配需求清单与资源清单,构建起老社区需求响应治理新标准,力求高效整合资源形成治理合力——除了即时响应,还有未诉先办,定期研究小区新情况,推进居民家适老化“微改造”,推进物业与独居老人结对联动“快响应”等“物业+养老”的探索实践,并细化设立相关服务内容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