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广袤的战场上,我们需保持警惕,绝不能放过那看似冰冷的机器狗。它们如潜伏的杀手,随时可能发动致命攻击。然而,我们深知在巨人的阴影下,我们必须谨慎行事。巨人那庞大的身躯和强大的力量,仿佛能吞噬一切。我们要利用地形和策略,在巨人的视线盲区悄然接近机器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进攻。每一次攻击都需精准而果断,不给机器狗任何反击的机会,在巨人的阴影下,展现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将机器狗彻底击败。
宇树和云深处“双狗争霸”的故事要成为过去式了。
人形机器人本体厂商侧,智元、众擎等加入战场;机器狗初创企业具微科技、智身科技等崭露头角;消费市场还有蔚蓝科技、恒之未来等迅速崛起;“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也加入战场。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涌入,或将促动格局早已稳定的机器狗赛道进入“洗牌期”。
进军机器狗赛道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无论是技术投入还是商业短期回报和长期价值,都是一笔能算明白的经济账。
首先,机器狗技术相对成熟,四足机器狗技术开源后,无论是前辈还是后来者,都能站在相对高的技术起跑线上。降低入局门槛的同时,还能拿出一款相对能打的产品投入市场,拿到商业化订单;
其次,机器狗已经沦为“标品”,其二次开发空间巨大,无论是加机械臂增加操作能力,还是加轮子或者多加几条腿,提升越野能力、扩大应用范围。均标志着未来商业化空间巨大,哪怕不能在真实工作岗位中充当生产力,也可以先在高校和大厂的科研、实验室中拿到采购订单。
最后,从商业化视角来看,机器狗的应用场景较为同质化,大多为工业巡检、安防、物流巡检等,主打移动能力。这虽是机器狗现阶段的落地好去处,但实则透露出早期技术的局限性。当技术跃迁后,商业化场景自然更开阔,可挖掘、深耕的商业更多,市场增量也足够养活几家企业。
由此可见,做狗是一件ROI相对合理的投入,自然谁也不肯放过机器狗。
但在各位玩家想开启机器狗“混战阶段”前的鸿沟是,宇树科技牢牢把握七八成的市场份额。且不说宇树科技在机器狗的竞争力有多强,就从当下机器狗外观长得都和宇树机器狗相差无异这一点来看,也能感知一二。一定程度上,宇树科技已经和机器狗赛道强绑定。
在强虎口中夺食,或许才是现阶段的赛道命题。从业内玩家的动向来看,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是,不和巨头硬碰硬,在巨头阴影下攻击。或是找细分场景,或是主打差异化技术,总之都能卡住生态位。
一、四足机器狗是真的香
做四足,已经是具身智能企业中少有的共识。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做人形之后“折返”回来做四足,另一类是在具身赛道创业便打算先做四足。这背后是两种逻辑:前者是在人形长周期下的短暂迂回,后者是看到四足领域大有可为。
对于做人形后主动“降维”的前者来说,做四足是最解近渴的布局。
一是,四足市场教育成本最低,四足是客户“看得懂、敢下单”的过渡形态。不管是客户对“机器狗”已有波士顿动力10年PR铺垫,还是说把四足机器狗,尤其是轮式当作“自动驾驶小汽车”,认知门槛极低。
而且科研、政府大客户具有强粘性,尤其是这些合作高校和地方投资的人形企业,如果技术版图只有人形机器人,会缺失掉这部分客户的复购市场。
二是,资本看重的故事变了,不再为单纯的人形Demo买单,要求看到“造血能力”。所以,做人形的企业必须要先讲一个“盈利故事”,再讲“千亿未来”。四足的高毛利与大量真实订单正好补上人形烧钱的“无底洞”。据了解,四足机器人的毛利率普遍较高,甚至有企业能维持在超60%以上的高位。
相比于少则几十几百台订单的人形,四足是当下唯一能规模出货、产生正向现金流的形态。宇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管是2024 年卖出 2.37 万台四足的出货量,还是2020年后能够保持盈利,宇树给大家打了个样板,证明四足商业化路径走得通。
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做四足机器狗不仅能踩中具身智能这一风口,还能顺风进入“入局成本低、场景可落地、产品易接受”的甜蜜区。
例如,2018年MIT开源了Cheetah Mini,“全套控制栈+ 电机驱动板”,后来者直接跳过“怎么让狗不摔倒”的阶段;ROS2 Navigation2、OCS2、LIO-SAM 等全套 SLAM + 全身 MPC 直接可用。
2021年王兴兴在接受《极客公园》采访中就表示“国外的开源让从零到一做机器狗变得简单了,原本60 分的机器狗现在可能达到 80 分了”。
当整体技术趋于成熟,留给新玩家的命题直接跳到了“产品化”,包括挖掘用户需求点、完善产品工业设计等。这也是四足机器人创企中,不少创始人都有产品经理背景的原因,如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智身科技刘宇龙等。
这也意味着,成熟的技术背景,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还提速了创业脚步,能在较短时间内开始筹备场景验证,直指未来商业化方向。
从场景落地来看,四足机器人凭借全地形适应能力、模块化载荷优势及工业级可靠性,已渗透至众多场景,有着丰富的真实需求承接订单。
比如,在B端,宇树科技、云深处早已进入电网巡检之中;作为“应急第一股”的凌天智能,提供火灾、水灾等全灾种应急机器人;申昊科技为警务系统打造的安防狗等。而在C端“导盲”、“陪护”、“智能管家”等也都是实在的场景,这部分是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
从整体来看,AI的发展也给机器狗带来革命性的机会,纯视觉解决方案、操作算法等技术的加持下,机器狗不再只发挥移动、负载价值,更能衍生出操作能力。
成本低、空间广、形态多元化,足够性感的机器狗自然成为各界眼中的“稀缺产品”。
二、我们对机器狗的开发还不足“1%”
以后视镜的视角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但能清晰地感知到机器狗“暂停”了几年。
这份“暂停==”是多维度的,技术未迎来大突破,商业化落地也迟迟不见新故事。这并非是参与玩家问题,而是大技术背景下短暂的平稳期,毕竟技术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生产关系变革也需要时间沉淀。
可喜的是,在上述新玩家的涌入、技术大跃迁下机器狗终于迎来新进展。
比如具微科技找到了户外登山、露营场景。该公司研发的全自主跟随四足机器人MOVENEWT1,在同等体积下实现1.5倍动力输出,续航高达12小时,可以长时间、高强度进行户外运动。
同时它还有着本地化智能决策能力,凭借内置高算力处理平台,无需依赖外部服务器即可完成环境数据分析、任务规划及人机交互响应。在无网络覆盖的登山场景中,可实时生成导航路径并调用摄影模块。并且,它还能加装冰箱模块成为露营“移动冷柜”。据了解,目前已获杭州多家户外品牌合作意向。
此外,这家公司还推出了具身智能4S店模式,首家店已经在杭州开业。而且其推出的定制化服务也能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如提供36种外壳颜色、碳纤维/钛合金等材质选择,用户可像定制汽车一样设计专属机器人。
除了户外场景,也有像智身科技开展智能导盲犬产品研发、申昊科技推动智慧农业领域的场景,让机器人在茶山搬运等。
在深度挖掘场景之外,更广泛的行业影响是,行业内开始真枪实弹地打起来了,以前是小打小闹,现在将开始大规模出货,最终带动整个供应链降本。
值得一提的是,跨界玩家的加入也给机器狗带来了“很新的东西”,例如越疆不仅打破了四足的固有形态,以更稳定的六足形态出现,还凭借自身基因,构建了硬件-算法-场景-生态的四维协同,给赛道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将视角放长远,从现阶段的动作来看,未来演变的两种方向已经逐渐清晰。
其一,类型越来越细分。现阶段大多数机器狗应用面较广,“通吃”是起步初期积累弹药的最短路径,但绝非是赛道格局的最终形态。随着入局者增多,应用逐渐细分是必然趋势,毕竟各家基因不同,注入的新动能也不同。
人形机器人已经给出典型案例,当优艾智合、擎朗等企业推出人形机器人后,结合各自基因自然催化出更细分的人形机器人。例如,擎朗基于过往多年在酒店积累的真实数据,打造出更懂酒店服务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机器狗也会沿着人形机器人的进化方向前行,依托于新玩家的背景走向更垂直化应用,例如康迪科技凭借非公路车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目前已经和云深处合作,研发球童机器狗,面向高尔夫球场场景。一方面,给机器狗找了新去处,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垂直场景的穿透力打出产品力。
其二,是在细分的基础上,机器狗还扮演“中枢神经”的角色。这一点要从具身智能的基因说起,具身智能产品的使命就是AI触碰物理世界的载体,在该基因下机器狗等具身智能产品,可以联动其他无硬件载体的AI软件,释放生态价值。
用一个案例可以更为清晰,以智能家居场景为例,目前成熟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中,智能音箱往往充当家庭AI“中枢”的角色,用户通过语音交互下达指令,智能音箱控制窗帘开关、灯光调度等。
如今,机器狗可以接过智能音箱的工作,在接受人类指令后控制家庭灯光、窗帘等。还可以通过视觉感知能力、自主导航能力,照顾家中小孩、老人、宠物等,及时汇报突发情况。这并不是凭空想象,小米多年前就已经造出产品,其机器狗铁蛋内置小爱同学,通过语音指令“铁蛋铁蛋”,它就可以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例如打开电视、关窗帘等。
可见机器狗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巨大,而这些想象空间,正是宇树科技和云深处未站稳决定性领先优势的部分,给后来者提供了机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具身研习社,作者:彭堃方、吕鑫燚,编辑:狄鑫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