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提供具体的寺庙相关内容呀,没有具体信息我没法准确写出关于寺庙金融属性的描述呢。比如寺庙的经营模式、与金融相关的活动、在经济领域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都没有,无法展开创作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头图来自:AI生成
昨天少林寺官方账号发了一个情况通报:
感觉就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权力的更替。
少林寺一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文旅品牌,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优质文旅资产。
其实每一个做文旅产业的人,都研究过少林寺,或者说都是照着少林寺的模板在做方案。
我们以前那个五台山的项目,就那个禅房酒店,实际上灵感就来源于少林寺,其实就是个主题酒店。
你们可以查一查少林寺的运营模式,全世界的产业布局,非常专业,是一个标准的文旅集团运营模式。
我要是没记错,好像少林寺很早很早零几年吧,就筹划过上市。
这一直就是个生意。
而且这种特殊的身份吧,做很多事也很方便。
所以少林方丈的能量远比一般人想象的大得多,就是属于顶级白手套的级别。
动他,相当于动了一个大老虎。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寺庙的金融属性都非常强。
尤其是古代,熟悉中国金融史的肯定知道,古代寺庙可以说是金融机构最早的雏形。
比如:南北朝时期,寺庙设立“质库”,专门办理抵押放款,相当于最早的典当行。
唐代发展为“无尽藏”,宋代则称“长生库”,放款资金称为“长生钱”,因其“生生不息”之意。
这些机构接受从金银珠宝到衣物、牲畜等各种质押物,利率虽高,但比私人放贷更具公信力。
还有储蓄与信托功能。
寺庙接受来自皇室、贵族、商人的大额存款,并开具凭证,类似现代存折或存单。存款人可凭信物取回本息。
由于寺庙享有免税、免役特权,且财产受宗教保护,被视为“安全资产”,因此成为富人首选的“信托中心”。
还有投资功能。
宋代寺庙发行“功德券”,年息高达8%-12%,兼具筹资与投资功能。
部分寺庙的“香火盐引”甚至具有代币功能,可在特定范围内流通。
寺庙遍布全国,形成庞大的信用网络。分支寺庙间可通兑资金,类似早期的“跨地区汇款”。
商人可将资金寄存于某地寺庙,持凭证至异地寺庙提取,减少携带风险,类似唐代的“飞钱”制度。
寺庙拥有大量土地与佃农,形成“寺院庄园经济”。土地租金与农产品收入成为放贷的资金来源。
在某些情况下,村庄或村民以土地为抵押向寺庙借款,若无力偿还,土地即归寺庙所有,形成“以债易产”的金融循环。
到了现代,寺庙虽然不能直接放贷了,但其实也一直在提供各种类金融的服务和产品。
各种金融+宗教+科技,智慧寺庙,云平台等等。
我记得好像是哪个庙以未来的香火收入为底层资产,发过abs,融资了两个多亿吧。
还有将商标授权给小额贷款公司,也是发abs融资8亿元,底层资产为电子功德箱沉淀资金。同时推出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6%。
这拿香火收入做底层资产,确实比其他的靠谱多了。
还有各种文创周边产品,跟供应链金融合作的,坏账率也显著低于别的行业。
还有高端定制资产计划的,类似于你是我的超级vip,不仅给你提供专属修行导师,还可以让你参与我们的佛光资产计划,投一些绿色项目,保一个年化收益。
这不是一般人能买的,你首先得是年费几十万的vip会员才行。
还有保险公司与寺庙联合开发保险,年费涵盖重大疾病、意外身故及“往生仪式”服务。
还有将宫殿、禅意小镇等资产打包发行reits,募集资金45亿元用于扩建项目。
产品设置“功德份额”机制,投资者可同时获得物业分红与年度祈福服务。
还有五台山上佛经区块链、少林寺弄国际结算中心、普陀山搞碳汇交易等等等等。
寺庙的金融属性远远超出大众的认知。
总之,在金融行业眼中,寺庙就是一个文旅资产,并且算是比较优质的资产。
如今中国的寺庙经济,估计早已是破了千亿规模了,这还是局限于国内有统计的。
其实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眼里,这从始至终都是个生意,而且是个好生意。
我之前在写《我做尽调这些年(六十七)-别忽悠年轻人》这篇文章的时候,很隐晦地提过,有些东西是在刻意绕来绕去,目的是让你永远不明白,当时想说的其实就是宗教。
不是这个东西不好,我认为很好,是很高级的智慧。
但是后人,不想让你成长,他们没教真东西,或者是一种信息的垄断和保护吧。所以越来越难,越来越偏,越来越乱。
还是要自己多看,多读,多理解,把视角调高一些,千万不要闭塞,不要自己给自己建墙,慢慢慢慢,你就能看懂越来越多的东西了。
或许没什么对错,大家的视角立场不一样罢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匹夫老六说财税,作者:匹夫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