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孩每年3600元,你生吗?
创始人
2025-07-28 20:42:32
0

如今,关于生育政策的讨论日益热烈,每孩每年 3600 元这一补贴政策引发了广泛关注。3600 元看似不是一个巨额数字,但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育的经济压力。它可能意味着奶粉钱的一部分、孩子玩具的添置费用,亦或是一些早教课程的支出。然而,生育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考量,还涉及到时间、精力等诸多因素。是否生育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综合权衡后的决定。这 3600 元或许能成为一些家庭考虑生育的一个小小助力,但最终的抉择仍需家庭根据自身情况谨慎做出。




千呼万唤的育儿补贴政策,终于下来了。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


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三岁。”


同事们看了新闻,最大的反应是:


“怎么才发3600,这够买几罐进口奶粉啊?”


网上也一样,相当数量的网友表示看不上这点钱。


有人说,给100万也不生。


还有人建议大家别为了3600的“巨款”,就去跳火坑。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持类似观点的朋友,反正网上挺多的。


但这个是全国性的政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补贴也会发钱,比如呼和浩特给生育一孩的补贴就是一次性10000元,加上国家现在发的10800,也就是说呼和浩特生一个孩子能拿20800元。


另外,这个补贴后续应该会涨,一年3600不够,可能明年就变成一万,后年就变成2万。你不在乎这个钱无所谓,会有人在乎的。



前几年在微博上发过一个帖子,问大家:


“给多少生育津贴,你才愿意生孩子?”


评论区里,网友们开价基本都在百万以上。



有说500万的。



有说每月补贴5000的。



要求送五室大平层的。



还有IP上海的网友说:“如果国家能送我上海一套房,马上生孩子。”


对此,我只能劝她放弃幻想。


因为北京、上海这类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并不会为生育率走低过度发愁。


即便北京土著、上海土著不生孩子,外地人也会不断涌入这里打拼、落户、扎根,成为新一代北京人、上海人。


所以,这些发达地区永远不会缺人。




一圈看下来,我发现大家对补贴的要求都很高,当然仔细想想,这些“漫天要价”也不算毫无道理。


毕竟养个孩子真的很费钱。


据统计:


“我国居民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


上海、北京家庭的平均养育成本更是高达101万元和93.6万元。”


当你把一个孩子抚养到18岁所花的成本,除以人均GDP,会发现:


“澳大利亚是2.08倍,法国是2.24倍,瑞典是2.91倍,德国是3.64倍,美国是4.11倍,日本是4.26倍,中国是6.3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上面算的是平均数。


如果你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和育儿体验——生孩子要去高端私立医院,养孩子要雇育儿嫂,孩子大了要送民办幼儿园,为了让TA赢在起跑线还得安排一堆兴趣班。


那么生个孩子的成本恐怕得上千万。


哪敢多生啊……    



可问题是,国家发育儿补贴的出发点,并不是要让大家富养孩子,也不是让宝爸宝妈享受怡然自得的育儿生活,更不是鼓励那些死都不生娃的人为了钱多生孩子。


而是要给那些想生孩子的家庭提供兜底性帮助。



要知道:


“我国低收入组家庭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约12.6万元。”


都市白领根本看不上3600一年的生育津贴,但这笔钱对于月薪小于等于2000的家庭来说,够给孩子加几顿鸡腿了。


也算是件好事吧。


至少大人、孩子都能过得宽裕些,不至于像热搜上的朴国航小朋友,没有好衣服穿,没有好东西吃,就连尿不湿都得循环使用。



也不用责怪那些不愿意生孩子的人。


随着人类不断走向现代化,大家的生育意愿普遍都在下降。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多种原因。


比如,以前贫困国家卫生状况差,新生儿夭折概率高,所以必须多生保证存活率,还有一些还处于农耕和游牧状态的民族需要靠生孩子壮大族群。


但现在由于医疗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不需要生那么多孩子来自保。


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变迁,人的自主意识正在不断觉醒。


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先进的发展中国家,普通人尤其是女性拥有了更多对于人生的选择权以及对于身体的主宰权。


他们了解社会竞争的激烈性,期待更好地托举下一代的人生,因此面对生育更加谨慎。


揆诸世界各国,往往是:


穷国家比富国家爱生孩子。


农村地带比城市地带爱生孩子。


人均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群比受教育水平高的人群爱生孩子。


没啥钱的人比有点小钱的人爱生孩子。


不信,可以看看这些证据:


下图列举的是世界生育率靠前的国家,基本都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美国学者根据国家GDP和生育率做了一条曲线,总体上GDP越高的国家,生育率就越低。



如果拿各国女性受教育年限和生娃数量做一张统计图,则能看出来:


女性上学时间越长的国家,生育率就越低。


在欧洲,很多国家为了化解少子化带来的风险,尝试过发钱催生。


结果发现,那些拥有体面生活和各种资源的白人并没有因此多生孩子。


反倒是找不到好工作的黑人、吉普赛人以及各路移民为了多拿补贴狂生孩子。


在美国,收入越高的人群越不愿意生育。


反而是在贫困线下挣扎的人群比其他人生得多。



中国的情况基本相似。


研究指出:


社会流动会显著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


16到49岁群体代际向上流动时,生育意愿显著下降;


49岁以上、大学学历以下和乡村群体代内向上流动时,生育意愿显著下降。



无论立足于国家还是个人层面审视生育问题,你都会发现: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当国家高速发展的时候,生育率会走低。


当人追求个体发展,处在努力打拼的过程中,就会主动克制自然欲望。


而在避孕之后,一个国家如何靠新生儿扩大内需,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又是另一个大哉问了。



面对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困境,舆论常常责怪那些不结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


好像都是因为他们自私自利才导致灰犀牛横冲直撞。  



专家也认为,应该对他们“重拳出击”。


把生育和公共福利挂钩,倒逼独身人士结婚生子。


理由是这群人领取的各项福利,还有养老金,实际上是靠别人家孩子交社保供养出来的。


还有博主建议我国效法日本,直接开征单身税。


让单身狗每月多缴点税,用他们的钱补贴生孩子的家庭。



……


从平账的角度看,这些想法有合理性,但从平权的角度看,多少都有点荒谬。


说到底,生娃又不是每个公民必须完成的功课,每个人都有权量力而行,自由地决定要不要,以及什么时候要孩子。


所以,每每听到学者坐而论道,网友都会拿这些问题怼得他们哑口无言:


“找不到对象又找不到工作的人,能免缴单身税吗?”


“加班太多,没时间找谈恋爱生孩子,有办法解决吗?”


“工资太低,租房、吃饭都难,根本养不起孩子,专家能帮我涨薪吗?”



谁都知道,保持人口适度增长对家族、国家和人类有正向意义。


可在拯救地球之前,人家总得先填饱肚子,理顺自己的生活吧?


连DeepSeek都会告诉你,人类那存在主义的焦虑,无法靠繁衍后代来消弭。




我们常说,刺激生育的前提是“建立生育友好型社会”。


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贴补备孕夫妻、帮扶多孩家庭;


可以是完善医疗、生育、托育服务;


可以是给宝爸放产假,给宝妈重返职场提供帮助;


给人口大省多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等等。


可很多人想出来的捷径却是建立一个“对不育群体不友好”的社会,威逼大家传宗接代,好像不婚不育是十恶不赦的罪过…...


这种方向性错误,让人哭笑不得。


须知,某些事情只能正向激励,不能逆向道德绑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叔写故事,作者:猫猫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俗... 俗话说:中伏吃1宝,秋冬无烦恼,明日中伏,这1宝指的啥?该咋吃! 俗话说“中伏吃1宝,秋冬无烦恼”...
学习袁枚的“放”字养生法 清代养生学家袁枚,擅长养心。其要点就是一个“放”字。 “放下” 袁枚特别喜欢与草根朋友交往,并总能从...
原创 美... 当美军中将说出“2.1万伤亡”这个数字时,美国舆论场终于意识到:他们幻想的“低成本介入台海”不过是一...
原创 户... 告别繁琐搭建的露营体验 每次露营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帐篷的搭建过程。传统帐篷需要繁琐的支架组装,不仅...
65岁老人不听劝告大量吃荔枝、... 每年的6、7月份,水果界的荔枝、榴莲、西瓜就是YYDS,不想错过这个季节的人都想着要大快朵颐。水果虽...
屈金星畅游庆阳探文化之美 丝绸之路,仿佛一条悠长的河流,连接着各地的文明与文化。在这幅宏伟的画卷中,充满岁月沧桑的庆阳便是一颗...
搜狐医药 | 涨停!首付5亿美...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恒瑞医药7月28日消息,恒瑞医药与GSK达成合...
玉田县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ISO... 7月18日至20日,玉田县医院迎来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ISO15189医学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