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阿里摄影报道
谁的生活,都离不开盐。藏北草原腹心地带,羌塘高原大湖盆区,“盐羊古道”的传奇故事让人流连忘返。7月20日,封面新闻记者随“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采访团,前往阿里革吉县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擦咔乡,这里拥有藏北地区最大的盐湖——“章仓三湖”,是西藏鼓励开发的重要矿产资源生产基地。
盐湖牧羊人
藏北最大盐湖
以羊坨盐 行走上千年
“章仓”,是指石头堆起来的山;“章仓三湖”,就是山边的鲁玛仁布错、吉嘎错、卡庆错三个连成一片的咸水湖,总面积达121.5平方公里。虽说是湖,眼前确实白茫茫的盐巴,阳光下的结晶体厚厚铺满了湖面,几乎一眼望不到头,这也是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白色财富”。
与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布玛儿(右)
作为高寒牧区的革吉县擦咔乡,并不产粮,可大自然给百姓赐予了丰富的盐矿资源。早在1000多年前,擦咔乡一带就驻扎有50多家盐帮。他们唱着采盐的民歌、说着贩盐的谚语,以羊驮的方式,将“章仓三湖”的盐运到普兰、日喀则等地,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换回青稞、砖茶、布料等生活用品,一趟来回历经两到三个月的时间。久而久之,走出了一条远负盛名的“盐羊古道”。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盐帮有1000多只绵羊运盐,场面非常壮观。
开启文旅新篇
“靠盐吃盐”也能致富
嚓咔乡党委书记贡确次仁
从盐帮谚语到非遗歌谣,从羊背运输到车辆转运,盐羊古道从未褪色。“依托传统采盐方式,我们每年采盐量为500至800吨。”擦咔乡党委书记贡确次仁介绍,2018年,擦咔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调研、查摆后,发现当地盐业存在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匮乏、产业体系不健全、产品缺少竞争力等问题,于是制定“六步走”解决方案。
实践迅速开始。擦咔乡党委、政府改造粗盐巴加工厂,开办新工厂并对制盐设备进行迭代升级。此外,开拓“盐羊古道”特色产品,并以盐文化入遗、盐产品包装升级为载体,拓展盐业产销手段等,让拥有千年历史的“盐羊古道”焕然一新。
当地盐巴加工厂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擦咔乡粗盐巴加工厂销售盐巴870吨,总销售额达425.19万元,纯收入达278万元,盐场就业共计593人,兑现工资116.06万元。2023年至今,当地为群众分红累计761万元。2024年全年,擦咔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7万元。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当地将充分利用“盐羊古道”独有历史、文化和境内岩画、石柱群、古遗址、先遣连遗址等资源禀赋,在章仓三湖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打造“盐羊古道”旅游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