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的大船要开,再不投就没机会了。”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这仿佛是一声响亮的号角。IPO 意味着企业迈向更广阔舞台的契机,众多优质公司纷纷踏上这一征程。如今,这大船已缓缓起航,那些潜在的投资机遇如璀璨星辰般闪耀。若此刻不果断投入,或许将错失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的黄金时刻。每一次 IPO 都是一场资本与机遇的碰撞,是投资者们展现眼光和勇气的舞台。赶紧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登上 IPO 的大船,驶向财富与未来的彼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 (ID:China-Venture),作者:陈美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WAIC,可谓是为具身智能再添一把火。据说,有150个机器人在会同台竞技。
最近一段时间,具身智能堪称大爆发,几乎每周都有重磅融资消息。
先是6月23日,银河通用完成11亿元融资,刷新今年最大机器人单笔融资纪录;紧接着,7月7日这周,具身智能公司云深处、星动纪元分别完成5亿元融资;之后,它石智航(TARS)、星海图各自完成超1亿美元融资,智元机器人获正大机器人战投,千寻智能完成近6亿元Pre-A+轮融资……
可以说,整个赛道的融资根本停不下来。融资火爆的背后,是投资人纷纷“竞购”具身智能这一“上船”的船票。
一位Base在上海的投资人就告诉我,现在很多资本出手,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买一张船票。“从资本端来看,如果在宇树、智元机器人IPO计划之前,讨论具身智能的投资机会,业内可能会觉得这是最后一批有机会上船的头部项目。但随着宇树、智元IPO的推进,市场掀起了一波投资热潮,这是因为投资人看到了明确的退出渠道。”
“船马上要开了,再不投就没机会了”
“船马上要开了,再不投就没机会了。”这是近期我向投资人询问具身智能赛道时,投资人的反应。
一位美元基金头部人士表示,“如果行业向好,大家都会跟着好。因此,抓住上船机会,是当下最重要的事。”在这位人士看来,尽管赛道融资火爆,但市场不怕火。有时,有一点泡沫才能把“势”造起来。
另一位Base在上海的投资人则表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除了“买船票”是主要目的,在当前热度高涨的背景下,投资人也面临着LP的压力。
“LP往往希望投资人参与到热门项目中,以便从这些项目中获取更多资金。目前,大部分投资人从事的还是资产管理行业,他们使用的是LP资金,而非自有资金。因此,通过投资热门项目获取收益,以证明自身策略是有效的,也是一种权衡。”上述投资人表示。
“说到底,投资人的行为更多是基于自身职业立场和利益考量,有时可能并非完全是基于对项目的绝对信心,认为项目一定能赚大钱。”这位投资人坦言道。
“他们就是为了买张‘船票’,在看到IPO这条大船要开后,紧急出手,不然后续就没机会了。”该投资人就认为。他举例一家知名机构,今年以来,只出手了具身智能赛道,且连续出手。这一幕,与该机构出手大模型底座公司,高度相似。当时,这家机构也只投了智谱和月之暗面两家明星公司。结果,在不到2年时间里,智谱便启动了A股IPO辅导,让这家老牌VC机构成功登上“IPO这艘大船”。
一年估值翻20倍,抱团投成一种策略
从上半年赛道融资情况来看,具身智能交易事件发生最多的是在早期,即天使轮和种子轮。但有投资人告诉我,其实资金更想投“中后期”,因为中后期项目确定性更强,退出周期更快。
不过,显然能出售的“船票”并没有那么多。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轮投资吸金最多,16笔融资事件总共吸引了45亿元资金的进入;其次是天使轮,33笔事件中,31.3亿元资金出手;第三名是Pre-A轮阶段,19笔事件共计有30.6亿元的资金下注。
面对资本的涌入,一位出手具身智能的投资人告诉我,2024年在天使轮投的一家公司,一年时间不到估值翻了20多倍。而且随着赛道的火热,预计这一倍数还将增长。
从另一位投资人了解到的信息是,目前,腰部具身智能公司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大概在20亿到50亿元区间内。
上述已收获估值上涨20多倍的投资人表示,资金涌入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是有更多资源支撑企业和行业的发展,任何早期行业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用于培育、研发,这是积极的部分;但坏处是,那些估值增长迅速的企业,会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当企业有了钱之后,CEO能否保持清醒、明确自身目标,想清楚什么不能做,这是非常关键的。”
但从DPI这一角度考虑,尽管具身智能早期项目,账面回报已非常可观,但一级市场要的从来就不是浮盈,而是退出之后才算真正赚到钱。
上述Base在上海的投资人表示,现在,很多隔轮退是退不掉的。因此,市场还是更想投中后期。而投中后期后,最好的策略就是抱团。“在没有证伪之前,大家一起欣欣向荣;一旦被证伪,那就一起亏损,投资人也假装什么都没发生。但如果你不投,万一别人都赚了钱,那就显得你很傻了,而且这也不利于后续融资。”
于是乎,市场上看到了很多具身智能公司,A+轮、A++轮,甚至是A+++轮的融资。这些融资,不仅是资本跑步入场、加码赛道的态度,也是资本选择较好标的、抱团投的一种做法。
最朴素的投资逻辑浮现
除了融资火爆,近期具身智能企业拿订单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7月12日,宇树科技和智元机器人分别获得了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订单,两者在2025年至2027年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中中标。其中,宇树科技的中标订单预算为4605万元(含税),智元机器人的中标订单预算为7800万元(含税)。
仅隔9天,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也宣布,中标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9051.15万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
股权穿透显示,优必选中标的觅亿(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由十堰林安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十堰融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上海联高会展(集团)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其中,十堰融创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为国有企业,十堰市国资委通过下属公司,最终受益股份为35%。
公开信息显示,十堰市国资委并没有直接投资优必选,但优必选在十堰市落有产能。2025年5月29日,优必选在十堰市成立了新的机器人公司,名为“优必选(十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
看到这里,一位投资人坦诚地表示,如今人民币基金中,90%的资金都来自于地方政府和国企。穿透下去,本质上是地方政府在推动。“相比其他行业,机器人公司,尤其是早期的A轮公司,往后发展都有落地研发中心或产能的需求,这使得一些拿了人民币基金的VC,也有意愿投这类项目。”
人民币基金的出手,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的一个帖子——字节跳动2015年的融资PPT被挂出,引发诸多创业者的求购。
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不少思考:字节跳动的融资PPT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如果放到现在,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还出手吗?
答案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有创业者认为,如果是放到现在,可能需要考虑迁址、回购、质押、无限连带责任、轻资产运营、产品竞争力,甚至八字等各种因素……这使得有人在评论区调侃称,这个项目明显不能投,因为不能落地产能。
于是,最朴素的逻辑又出现了:如果是国家大力发展的行业,政策驱动的方向就是投资方向。“即便头部几家具身智能公司投不了,那么中腰部的机器人公司也可以投。”上述美元基金头部人士表示。
顺着这一路径,一位美元基金头部人士谈到,在投了机器人本体这一“旗舰项目”之后,今年开始投一些做关节、灵巧手之类的早期公司,还有“大脑”的项目。“因为低成本的零部件制造,是具身智能跑出量产赛的关键。”
另一位做早期投资的人士则表示,即便整个赛道方向是对的,但在某个垂直细分领域,投资人出手的机会,有且只有两次:一次是投资该领域的第一名公司,另一次是排名第二的公司。“这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特别是在早期投资中,必须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后续融资中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