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珠海万山群岛轻柔的海风与悠扬的歌声共振。
一场别开生面的广东海岛音乐会,将东澳岛的碧海银沙、桂山岛的渔港风情、外伶仃岛的礁石浪花、野狸岛珠海大剧院的光影海岸线串成一席视听的盛宴。这场以《奔赴山海 不负热爱》为主题的音乐会,让“请到广东过暑假”有了具象化的邀约,成为广东海洋文旅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广东从加强海洋文化传承开发、丰富海洋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旅游三个方面着手,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旅游强省。”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就在本月初,“跟着海岛去旅行”2025年广东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在湛江启动,活动重点发布了“大陆极南海角探秘之旅”“生态双岛渔港之旅”“疍家风情赶海之旅”等10条广东海岛旅游主题线路,这些线路在展现广东海岛旅游多元魅力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粤式海岛游”的丰富选择。
在2025年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广东绵长的海岸线积淀的深厚海洋文化,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力,以“蓝色迭代”之姿,呈现出破浪前行的气势。
政策东风、基建跃升:广东佩起多彩“海上珍珠链”
2025年4月举办的广东滨海(海岛)旅游联盟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度开发海洋海岛旅游资源,助力滨海旅游提质增效,高水平建设滨海旅游新高地。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岸线漫长,滩涂广布,岛屿众多。其中大陆海岸线居全国首位;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3倍,居全国第二。
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强化海洋旅游战略布局,广东省精准落子。2025年,随着“海洋强省”战略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进入关键期,一系列高规格政策持续释放强劲推力,广东文旅正以空前力度推动海洋旅游向高质量、可持续深度转型。
当前,广东省拥有以滨海旅游为核心资源的A级景区42家,海洋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6家,海洋主题国家级公园9个。针对海岛旅游立体开发,城际轨道网开通、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建设等交通路网的完善,为打造省级滨海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了多样可能。
以深中通道通车为例,打通了珠江口“任督二脉”,使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形成前所未有的“一小时海洋旅游圈”。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的游客可朝发夕至,共享一片蔚蓝。
“海上看广东”系列航线网络也正不断织密优化,新型高速客轮与渡轮如蓝色动脉穿梭在海面,串联起从深圳大鹏湾、珠海万山群岛、江门上下川岛到茂名浪漫海岸、阳江海陵岛的壮阔波澜,串起一条覆盖全省的多彩“海上珍珠链”。
文化铸魂:唤醒沉睡的蓝色遗产
广东沿海岸线而生的独特海洋历史文化,在海洋文旅的融合发展中焕发生机。
步入阳江海陵岛,“南海Ⅰ号”宋代沉船考古成果不再只是沉睡于博物馆的展柜。依托尖端数字技术,游客可穿戴VR装备,“登临”虚拟复原的宋代福船,体验扬帆远航的壮阔、触礁惊魂的瞬间,甚至“亲手”触碰打捞出水的瓷器与钱币,历史鲜活可感。
在汕尾、台山,依托疍家文化打造的特色文旅项目备受欢迎;雷州半岛的雷神崇拜、妈祖信俗等古老海洋民俗,通过情景剧、节庆体验等形式,向游客传递古老海洋的神秘和智慧。
“将传统渔汛祭祀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节庆仪式,可使濒临消失的水上生活智慧在当代延续。”在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李军教授看来,广东要超越海洋文化的静态展示,实现海洋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关键就在于构建多维沉浸的叙事场域及可持续的互动生态:包括以“非遗活化”为引擎,支持疍家老渔民在渔港实景传授咸水歌、艇仔粥制作等技艺。
此外,通过重构历史空间,如在黄埔古港遗址引入数字化航海日志与AR沉船探秘,可让游客在互动中解构“海上丝绸之路”的全球网络与人文精神——只有从“空间消费”转向“文化共情”,方可使海洋遗产真正流动于当代生活之河。
科技赋能见证滨海观光蝶变
近年来,广东海洋文旅从单纯的“滨海观光”日渐蝶变为集科技沉浸、生态教育、文化寻根、绿色实践于一体的立体化体验矩阵,并被科技与生态理念重新定义。
从“看海”到“懂海”,超越“看海、玩沙、吃海鲜”的传统模式,海洋休闲需求正经历从感官消费到认知共生的质变跃迁。
如在珠海桂山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游客通过水下高清摄像头直播系统,可清晰观察金鲳鱼群在智能化网箱中游弋觅食的景象。孩子们通过教学模拟终端可体验投喂流程,甚至借助VR设备“穿越”至海底,体验现代“牧海人”的科技日常。
在东莞,虎门海战博物馆的全息影像和战术推演厅每逢周末排起长队——如何将海防遗址转化为动态的叙事场,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关键。“游客不再满足于碧海银沙的视觉快消,而是渴望理解潮汐规律、珊瑚生态、渔汛周期背后的海洋生命系统。”李军表示。
从唐宋市舶司遗址到十三行贸易体系,从中西碰撞的侨乡碉楼到特区改革开放的蛇口码头,不同于单一维度的滨海度假,广东的海洋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从农耕走向全球化的完整链条。
在李军看来,疍民、侨民、商帮交织的活态社群,形成广东海洋文旅的主体叙事优势,如阳江海上嫁郎婚礼的实景展演、江门侨批的档案研学,令文化传承超越景区边界,渗入社区的毛细血管。拥有千年海丝文明,广东海洋文旅区别于其他滨海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在于其难以复制的历史纵深感。
展望未来,背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的跨界动能,通过政策杠杆,或可撬动广东“海洋文旅+”更深刻的化学反应:珠海长隆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深海科普研学链,深圳大鹏所城联动华为打造的沉浸式海防数字孪生系统,中山游艇制造基地嫁接非遗红木雕刻工艺开发的文化衍生品……无不正在形成文化为核、科技与制造业赋能的“产业星座群”。
文 | 记者 刘星彤
图 | 记者 林桂炎 蔡嘉鸿(另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