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杰伦到揽佬,我们经历了怎样的审美周期?
创始人
2025-07-30 16:42:14
0

从周杰伦以独特的 R&B 风格和才华横溢的创作走红,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音乐审美高峰,其歌曲旋律动感、歌词富有意境,引领了潮流。而如今,“揽佬”现象的出现似乎又开启了另一种审美周期。“揽佬”以其另类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一部分人的关注,他们打破传统审美界限,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取向。从周杰伦的经典到“揽佬”的崛起,我们仿佛经历了一次审美观念的轮回与转变,从主流到小众,从熟悉到陌生,这也反映出时代在不断前进,审美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多元化。


Y2K、千禧辣妹、泡泡袜配厚底鞋……中文互联网上,“经济上行的美”正在被热烈讨论。那些充满未来感的穿搭、视频里的昂扬状态,都共同指向了一个增长可期的千禧年初。


而就在7月,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时刻悄然发生:来自广东惠州的说唱歌手揽佬,在Spotify华语歌手榜单上超越周杰伦,成为月听众数第一的华语歌手。曾在2003年唱出“在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的周杰伦,代表着经济上行时期的向外与自信;而如今,揽佬的“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在互联网上病毒式传播,其土味、梦核与充满地域色彩的音乐风格,却更像是“经济下行”的写照。


经济周期如何改变了人们对于“美”的想象?那些关于上行周期的美感,是记忆中的真实,还是滤镜下的错位?而属于下行周期的美,又是否只是“土、丧、拜”的代名词?新的美学,能否在此刻的现实中生长出来?


本期节目,阳少、阿骡和《北方公园》作者阿钟一起,从流行音乐到大众穿搭、从怀旧情绪到审美周期,聊聊我们为何集体回望,又如何从当下的泥泞中想象明天。


“经济上行的美”,我们真的感受过吗?


阳少:最近互联网上有一个说法叫“经济上行的美”,大家会怀念一些千禧年的穿搭、电视剧和广告。比如2003年动感地带的广告——你能看到那个时候的周杰伦、潘玮柏、S.H.E,他们和身边的年轻人一起,展示出一种自信和昂扬的精气神。


你们怎么看待这个说法?


阿骡:我一开始看到“经济上行的美”这个词,还以为就是时尚杂志或者博主们造出来的,他们可能只是想用一个新颖的词,来推荐一些单品。特别是像Y2K这种风格,现在大家特别爱把它和“经济上行的美”绑定在一起。但其实Y2K早就开始流行了,吊带、抹胸、热裤,这些暴露和五颜六色的穿搭,会给人一种很有生命力的感觉。


但后来我刷视频刷到一些十几年前的红毯片段,那时候的明星真的很松弛——会对镜头笑,会主动跟观众打招呼,不像现在那么绷着,像任务一样走完就走。


然后弹幕里就有人说:“那个时候的人,真的有种经济上行的美。”我一下子就觉得,诶,这个词其实是戳中很多人的情绪。不是说那时候的穿搭有多贵,而是从精神状态上就觉得不一样——那个年代的人,好像真的是有底气、有未来感的。


阿钟:我也有点类似的感受。最早我刷到这个词,是有人在社交平台上分析零几年的TVB电视剧,说那个年代不管是置景还是人物穿搭,都挺“体面”的。我不记得当时有没有直接说“经济上行的美”,但那个语境很贴切。


后来我刷到更多的是一些留学生,晒十几年前在英美读书的旧照,标题就直接写“经济上行的美”。你能看到他们穿着有logo的奢侈品牌,颜色也特别有冲击力——那种鲜红色、亮金色,看起来就很“有气血”。


我觉得这不只是审美的问题。像那些留学生的照片,其实也透露出一种阶层感:你十几年前能出国读书,本身就是一种消费能力的体现。所以这个“美”可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穿搭、外形、神态的那种体面和轻盈;另一方面是那时候整个社会看起来都是往上走的,你有机会,你也愿意投入。


阳少:要理解“经济上行的美”,其实也得先想一想——所谓经济上行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你们的经历中,那种时代气质和现在流行的“回望”之间,会不会出现某种错位?


阿骡:我是99年出生的。对我来说,从有记忆开始到疫情之前,我基本都觉得整个社会是在“向前”的状态中。但我觉得这里面更多是技术驱动的结果,因为我对于宏观经济是缺乏认知和体感的。


比如说,小学到初中这段时间,正好是互联网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移的阶段。那是我第一次明显感觉到,生活突然变得特别丰富了。你可以在手机上和更多人互动,认识不同的人、看到更多新奇的内容、快速连接世界,整个世界好像都变大了。


所以说,那时候“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开放”这个感觉,其实是跟技术的发展强相关的,而不完全是因为经济怎么样。我对“经济发展”的感受可能没那么直接,但互联网带来的那种“生活被打开”的体验,是非常具体的。


阿钟:我跟阿骡有点不同,特别是在“经济回落的感知”这点上。


作为95后,我小时候对“经济在发展”这件事没什么概念,更多是“能吃饱、生活稳定”这种朴素的满足感。那个时候还处在念书阶段,经济水平高不高,其实感知不是特别强。


但到了青春期,感觉就开始变了。你会更敏感一些,会注意到家庭之间的生活差异,也会开始留意广告、流行音乐、时尚这些东西。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和我之间有某种连接。


我是2017年毕业的,正好赶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市场上有不少创业公司,所以找工作相对还容易些。当时觉得生活还挺有希望的,心态上也会觉得——只要努力,总归是能活下去的,经济是往上走的。


至于什么时候开始感受到“下行”,我其实挺迟钝的。也就是这两年,才从外部的信息、一些数据,或者朋友们的情绪里,慢慢感觉到一种不太乐观的氛围。不是说马上就不行了,而是那种“稳稳的好日子”不再那么确定了。


另外我觉得,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改革开放”这个词始终代表着一种宏大的叙事背景,它象征着一个好的起点——政策向好、经济向好、城市在发展。尽管90年代我们还小,不太知道当时的经济到底怎么发展起来的,但我们是深深浸润在这套叙事里的。


揽佬走红,有一种“经济下行的美”?


阳少:我想你们都听过说唱歌手揽佬的歌,从《大展鸿图》到《八方来财》,揽佬可能是今年最为爆火的歌手。而在7月,他登上了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榜的第一,超过了周杰伦。


我觉得这件事有很强的象征意味。2003年,周杰伦唱出“在我的地盘就得听我的”,那种姿态本身就代表着经济上行时期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掌控感。而今天,揽佬唱着“别墅里面唱K,水池里面银龙鱼”,在互联网上爆火。这种风格有土味,有梦核,也带着浓厚的地域气息,它其实让我想到“经济下行的美”,一种和过去截然不同的美学。


音乐博主“一人之境”也提到,揽佬的走红,其实就是在吹“经济下行的风”。他歌词里对财富的渴望更像是一种彩票式的幻想,跟现在年轻人热衷的“玄学”“彩票”有点像。比如在他的演唱会上,他会说“我喊来财,你喊来”,大家都喊得很起劲,像是在借一个集体仪式讨一个“好运气”。


所以我想问你们怎么看?你们会觉得他是“经济下行的美”的代表吗?


阿骡:我之前特意去听了他的歌。第一次听其实没往“经济上下行”的方向去联想,就觉得既魔幻又写实,比如“别墅里面唱K”这种画面。


但从你这个角度再看,我反而觉得很有道理。他确实不属于“经济上行期”那种典型的说唱语境。过去说唱歌手唱的是“我怎么赚钱、怎么花钱”,买豪车、金链子、限量鞋,更多是一种“我已经实现了”的生活状态,是在展示成就感。


但揽佬不一样,他是在“求财”——不管是“来财”还是“大展鸿图”,其实都是在用各种方式去讨一个前途、一个希望。里面还有很多带有广东特色的小幽默,甚至是“不太正路”的财路幻想。说白了,他在唱的不是“我有钱”,而是“你看我有多想有钱”。


这种“天降横财”的想象,很狂,也很真实,是很多人当下的心理写照。所以我还挺认同你说的,他不是经济上行的产物,而是对于下行周期的一种回应。


阿钟:我刚刚听阿骡讲的时候突然想到,揽佬的音乐有种很“谦卑的hustler”气质。他不像一些成名后的说唱歌手那样炫耀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我过得多奢华”,而是“我还在努力搞钱”。他展现的是一种“我还没得到,但我正在追”的状态。


他歌里的那些意象——“别墅”“银龙鱼”什么的,说实话也不算特别铺张,只是一种“我幻想一下,我要是有这些就好了”的表达。


但你要是问,“经济下行的美”到底是什么美?我觉得其实很难定义。很难从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里抽离出来,总结出一种“属于当下的审美”。


时尚与流行文化,本质上是轮回的。现在流行的,十年前、二十年前可能就出现过。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美”是什么?是丧?是躺?是“活人微死”?听起来挺悲观的,但我也不想完全否定这些状态。


这些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之美”,而更像是一种情绪上的“悲之美”。就像黄子华宣传《破地狱》时说,“经济下行、失业,就像死亡一样,是不美的。”他用的是粤语,“唔靓”,不是说不好看,而是指它本身带着压抑、阴影、不舒适。


我后来回看揽佬的MV,它其实只截取了“过去”中的一小块,抽出一些物件、情绪、场景,拼贴出一种模糊、梦幻、甚至超现实的怀旧图像。梦核也是如此,它的关键不在画质,而在那种“时间感的断裂”。你记得它,却不确定它是否真实存在。老家具、神像、金鱼缸……广东保留传统的惯性特别强。所以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怀旧,而是当下的现实,它还没过去。


包括我们现在投射的“烧香拜佛”“来财”,它不需要复古滤镜,不用精致的布景,因为它从未真正离开我们的生活。


“经济叙事”不能替代个体处境


阳少:我在想,“经济下行的美”是不是一种更偏地方性的审美?跟“经济上行的美”相比,两者的视角似乎是相反的:一个面向未来、强调现代性;一个朝内收缩,往地方回望。


你看,像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阿迪达斯“Nothing is Impossible”这些广告,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打开”:它们鼓励人向外走、追求可能性,甚至是某种对全球化的想象。那是经济上行时期典型的语法。


但“经济下行的美”,好像更多是在讲一种回归地方——泉州热、潮汕文化、甚至文学界所说的“新南方写作”,这些都是地方性叙事的回潮。这种回望,也往往集中在文化惯性强、在地感重的地方,比如闽南、潮汕、云南等。


阿骡:你说到“回望”这个词,我特别有感触。在如今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人其实是在寻根:我是谁?我属于哪儿?我能和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怎样的连接?


这种连接感过去是断裂的。现在我们一次次地重提,比如复古的物件、方言、儿时记忆……其实是在试图重新搭建这条连接的桥。


对很多人来说,这不是“复古”,而是一种新出现的东西——因为它曾经彻底消失过。那种回归是情感性的,甚至是带有补偿性质的。小时候你不觉得“地方”重要,现在你只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还和某个地方、某种文化,有点关系。


阿钟:在更早的阶段,我们经历的是向外探索:城市化、全球化、去北上广深、出国留学……那种路径就是“往外走”“往上爬”。但当你真的走出去、在外面生活一阵之后,就会开始怀疑:我到底在追求什么?这个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这几年尤其明显。城市和县城之间的消费差异正在缩小,而生活压力却放大了。很多人选择“回流”不是因为怀旧,而是因为更现实的原因:生活成本低了,节奏慢了,还能重新捡起一些“自我”。


很多90后和Z世代,已经见过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它长什么样,也知道自己可能上不去了,于是就开始向内、回头去找意义。这其实也不全是经济的问题,更像是一种文明节律:当增长告一段落,人自然会开始回望。


阳少:如果只是不断用“经济上行/下行”去套一切,其实没太大意义。这个词本身就是宽泛指代,它的好处或许只是帮大家对齐了背景,并再此确认:哦,我们共同处在一个不太景气的时代,也能因此远离更早的那种打鸡血式的“战狼叙事”。


但问题是,一旦所有情绪都归因于“经济”,那很多具体的感受和处境就会被遮蔽。比如谁真的吃到了“经济上行”的红利?谁被排除在外?城乡之间、阶层之间,落差巨大。用一个词去打包所有问题,最终反而遮住了那个最刺痛人的焦点。


阿钟:而且你要说“经济上行”就真没有苦难了吗?其实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劳工权利、教育焦虑……这些都是“上行”时期的产物。换句话说,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只要是个剧烈变化的时代,它就一定会带来阵痛。只是人们在回忆的时候,往往会自动美化那段记忆,只留下“值得怀念”的那一小块。


“怀旧”可以疗愈,但未来要靠“新东西”撑开


阳少:我还想跟你们聊聊“怀旧”这个话题。刚刚提到,其实很多人对经济上行时期的记忆是带着滤镜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今天,怀旧依然是文化消费里一个如此核心的基调?你去看过去几年流行的几部电视剧,怀旧元素都占了不小的比重。是不是我们真的已经没有什么“新东西”可以被消费了?


阿骡:我觉得“怀旧”这个词特别容易被泛化,其实现在很多消费,尤其是和文化、审美相关的消费,你要说完全出于怀旧的心理,我觉得也不是。大家更多是出于情绪调节和安抚的需求,不是说真要回到某个年代。


但确实,商家发现“怀旧”好用。它有低成本、高情绪回报的优点,你不用教育用户,只要复刻到位就能唤起熟悉感、带动销售。比如玩具:从盲盒火起来,到现在jellycat、芭比、蒙奇奇这种复古玩具再度流行,其实很多就是在贩卖那种“小时候的幸福感”


还有穿搭。最近山系穿搭特别流行,不光是风格问题,它背后是一种贴近自然、逃离城市焦虑的情绪指向。绿、白、宽松、低饱和——其实是一种“山系”的审美。我觉得现在的消费行为,审美风格、生活方式、情绪调节,它们已经混合在一起了。怀旧,只是其中的一支线索。


阿钟:我们确实还在巨大的怀旧浪潮里,像国潮、复古、经典品牌复刻,都是。但我一直在想:这里面有没有什么真正“新的东西”?比如说回力鞋,用的是2000年前后的版型,但现在材料和工艺都不同了,这些算不算是创新?


再比如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和《小巷人家》这类“90年代设定”的剧火了,但它们真的只是怀旧吗?还是说它们其实尝试在那个时间设定里讲一些“当下”仍然重要的东西?像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它看起来是一个穿越回母亲青春时代的故事,其实讲的是人们始终都有的亲情和重构自我身份的需求。


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一方面在消费国潮、怀旧、复古,另一方面又在被AI、无人驾驶、数字生活这些“超前技术”推着走。你穿着一款印着“红双喜”的T恤的同时,也可能在用ChatGPT查资料。这种撕裂其实挺大的。


阿骡:你这么说我忽然想到一句话——我们在用怀旧疗愈自己,又在用技术想象未来。


前不久我看了一部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讲的是在贫困和压抑中人们彼此扶持、相爱的故事。虽然它设定在过去,但它其实在回应当下的需求,比如“我是否值得被爱”,“我是否还能相信亲密关系”。这些作品用“过去的世界”来给当下的我们安慰,它不是简单复刻,而是带有某种创伤修复功能的情绪投射。


我也想问,你们觉得什么是真正的“新”呢?


阳少:我们刚才聊的大多是影视、音乐这些文化作品。如果你问“新”是什么,我觉得最直观的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它所带来的全新观看方式和讨论路径。比如《瞬息全宇宙》,“母女关系”这样的母题并不新鲜,但导演用完全不同的形式去呈现,并融入亚裔社群的身份政治,还有“石头对话”这种设定,在过去是没有出现过的。


反过来,比如《漫长的季节》虽然是近年来质量上乘的电视剧,但其质感与内核,更早的《铁西区》《钢的琴》已经更深地触达过了。所以它未必“新”。


再看同一时期东亚其他国家的作品,比如坂本龙一之子空音央拍的《昨日青春》,就非常地“当下”,他用纯真、热血和感伤来回应一个“全面向右转”的时代,这是05后独有的青春期。也就是说,“新”在于你指向哪里——是停留在温情脉脉,还是去触碰现实。二者其实并不冲突,具备现实感的情绪才能真的提供价值。


“新”是一个提给所有内容创作者的问题,不只是作家或导演,也包括品牌与广告公司:你有没有真正描述人们当下的状态?有没有把握到新的情绪、经验与语汇?“怀旧”看上去是一种高级的美学,其实很多时候是一种偷懒。它不需要你去创造新的语言和视角。


我经常提《怀旧的未来》这本书。作者区分了两种怀旧:一种是修复型怀旧,单纯美化过去,甚至想要回到过去;另一种是反思型怀旧,通过回顾去反思当下。我们现在流行的大多是第一种,缺乏的是第二种。


阿钟:我觉得脱口秀是这几年少数让我感到“新”的内容形式之一。一方面,它在讲述、面对当下的真实问题;另一方面,它文本内部就已经在试图处理这些问题。那些段子,不只是好笑,而是对性别、家庭、代际等议题的处理性表达。


而我们今天感到“难以描述”的东西,其实并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还没创造出合适的词汇和形式来讲它。这可能就是我们面对“新”的挑战。


哪怕是在怀旧的叙事框架里,如果你能插入一个非常当下的小元素,比如一种新的情绪状态,或者一个新的角色关系,它同样可以让一个旧结构变得“新”。


阿骡:你刚讲到“创造新的东西”,我想起一个例子。最近我在北京看了曾轶可的演出,她创造了一个虚拟人物“TAYOUZI”,上线了单曲,还写了一部小说《TAYOUZI1银壳下载》。这不是特别“新”的形式,但她的设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想念一段她的微博:


在很多科幻电影里,人类的意识被上载到云端,而我观看这些电影时,一直在思考:如果人类的未来是意识上载,那么人类未来的未来是什么。


现在借由这部小说,终于有了我的答案:


如果人类的未来是意识上载,而“下载”,就是未来的未来。


小说里,当上载后的意识习惯了高效率的一切,他们终于开始思考,作为人类的自己在以前是如何闻到一朵花的味道,如何感受一滴雨水滴在脸颊的冰冷,如何真实感受拥抱所爱之人的温度。


小说封面上的那句:“你要下载到地球的哪段时光?”让我特别动容。我们正在进入一个虚拟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AI已经成为生活日常。问题是:当虚拟世界越来越强大,我们要如何保留真实世界的经验?我们想要“下载”什么回到地球?这其实就是我们“怀旧”的核心——保留值得珍惜的部分,把握眼前的温度和经验。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新”可能恰恰是:在虚拟与现实、过去与未来的张力中,找到那个值得保留的现在。你要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这个交汇的时刻。而这个“交汇点”,或许就是“新”的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 (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阿骡(青年志研究员)、阿钟(《北方公园》作者)、阳少(青年志执行主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北京亲子5日游最佳路线推荐,北... 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华夏大地之上。它是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厚重...
广西口碑好的导游推荐,和姐妹去... 一直听闻“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在我心中种下了向往的种子。终于,在春末夏初这个美好的...
东营书写文旅融合“立体答卷” □记者李广寅通讯员刘智峰陈家琛报道 7月19日,游客在东营文汇河海音乐节观看精彩演出。 □ 本报记者...
带小孩去张家界五日游自由行攻略... 第一天:初探天门奇观 清晨从长沙乘坐高铁抵达张家界西站,一出站就被四周环绕的群山震撼。我提前联系了当...
五个人去重庆旅游6天5夜多少钱... 这个暑假,我们一家五口决定去重庆旅游,开启一段难忘的山城之旅。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
北京5日游景点推荐,北京5日游... 朋友们,北京啊,那可是一座魅力无法阻挡的城市。它作为中国的首都,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
北京5日游旅游路线,北京5日游... 家人们,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华夏大地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是中国的首...
去甘肃玩9天8晚多少钱,去甘南...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每个人都渴望在忙碌中寻得一片宁静,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放松与治愈。旅游,便成了...
扎克伯格:个人超级智能很快降临... 扎克伯格坚信个人超级智能即将降临。他认为眼镜将成为人工智能的理想终端,这一理念极具前瞻性。眼镜小巧便...
北京5日游最佳行程推荐,北京5... 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变迁。它是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