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李广寅通讯员刘智峰陈家琛报道 7月19日,游客在东营文汇河海音乐节观看精彩演出。
□ 本报记者 杨珂 李广寅
黄河浩荡入海,湿地生机勃发,绘就渤海湾畔的生态长卷;然而,交通末梢的窘境,也曾束缚这颗璀璨明珠的发展脚步。破局,刻不容缓!东营坚持统筹发力,向生态要动能,向交通要突破,向创新要活力,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正在书写文旅融合的“立体答卷”。
巧打“生态牌”
澎湃发展新活力
在黄河三角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界唯一的“河海交汇”奇观如同大自然挥洒的浓墨重彩,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惊叹。“亲眼看到黄河水像一条黄龙冲进蔚蓝的渤海,那清晰的‘黄蓝分界线’太令人震撼了!”福建游客张安琪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河海交汇”奇观无疑是东营文旅发展的“金字招牌”。作为黄河入海口的城市,东营拥有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中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营市巧打“生态牌”,乘借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的东风,深挖“河海交汇”“新生湿地”“万鸟翔集”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探索“文旅+生态”的特色路子,叫响“黄河入海,生态东营”品牌,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文旅标杆。
如何让好生态变成好体验?东营有着深入谋划。7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筑绿中国我先行”首届黄河口全国青少年北斗自然乐跑大赛在保护区鸣哨开跑。300多名来自全国的小选手和自然爱好者,奔跑在精心设计的赛道上——这里既是竞技场,也是天然课堂。湿地风光、黄河故事、生态知识融入沿途打卡点,让奔跑变成了一场沉浸式的自然探索。“在保护区荣膺世界自然遗产一周年之际办赛,意义非凡。”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胡金岩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自然教育,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的种子,深深种进孩子们的心田,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在这片年轻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世界级的景观,自然要配上世界级的玩法。伴随世界级资源深度开发与创新业态引入,东营景区商圈人气愈旺,热潮涌动。就在乐跑大赛前一周,东营揽翠湖旅游度假区里,“二手玫瑰”乐队点燃了文汇河海音乐节现场近四万乐迷的激情,音浪与人潮交织沸腾。来自江苏盐城的李垒垒已经是第二次与音乐会“结缘”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会务服务让他感受颇深。“在这么好的环境里享受音乐节,还能现场领取免费雪糕,品尝地道的史口烧鸡,让我们外地游客感觉特别贴心!”李垒垒表示。
而这只是东营文旅活力的一角。政府精心策划,围绕生态旅游的活动全年不断档,从冬日的“暖意融融”到春天的露营踏青,从“五一”畅游到“端午”粽情,再到邀请外国旅行商探秘、组织国际青少年交流……精彩纷呈的活动,点燃了游客的热情。如今,东营市文旅产业正蓬勃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文旅系统抢抓政策叠加、市场升温和消费拉动等利好趋势,文旅市场供需两旺、高开高走,文旅产业正成为东营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1—5月,全市26家重点监测景区景点接待游客485.47万人次,实现营收超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6%、8.65%。
破解“中梗阻”
构建文旅新生态
东营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交通网络不畅,让这座年轻城市的文旅发展面临掣肘。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撬动东营旅游实现进阶的重要支点。
7月1日,“好客山东·齐鲁1号”系列旅游产品的重头戏——“泰山黄河号”旅游列车正式首发启程。这趟列车,远非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一条精心编织的文旅纽带。它将泰山的巍峨雄姿、黄河的壮阔奔腾、齐鲁大地的深厚底蕴巧妙地串联一体,在空间上实现了“山河相连”的壮举,在游客体验上达成了“资源互补”的妙境。它的开行,标志着东营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省“山海相连、河岳相融”的文旅发展大格局。车轮滚滚,不仅将有效拓展泰安、淄博、东营等沿线城市的旅游消费市场,促进客流互送与消费升级,更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文旅动能。
这趟“山河专列”的创新理念,其实早在今年四月就有了萌芽和实践,彼时东营启动了2025年“绿皮火车·慢游东营”新媒体宣传推广活动,首批来自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驻济12所高校的近百名青年学子与教师,以“火车慢游+城市深度探访”的新颖形式,开启了一场关于东营生态文化、青春活力与城市魅力的对话。
东营文旅的活力远不止于一趟列车或一次活动。从创新启动“绿皮火车·慢游东营”定向引流高校师生和新媒体达人,到成功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山东分会场、2025山东省匹克球旅游嘉年华等省级重磅活动,东营正全力构建一张覆盖全年、精彩不断的文旅活动网络,持续打造文旅消费升级版。“如今的东营更绿了,处处可见绿道;更富人文气息,将文物、城市、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其共创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再次到访东营后评价。
今年,东营实施“引客入东”行动,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行动计划》,推出惠民“乐游东营文旅卡”,一系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有效激活了市场潜力,显著拉动了文旅消费增长。
撬动“文旅+”
优化消费新网络
刚刚落幕的东营文汇河海音乐节,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狂欢,更以创新的“音乐节+”模式,成功为东营刻下了年轻、活力的新印记。这场盛会巧妙地将律动节拍与城市基因融合,编织出一张引人入胜的文旅消费网络。
“我们巧妙地把音乐节和本地特色结合起来,凭门票还能享受周边景区和商超的优惠;我们还推出了‘音乐节+石油文化’‘音乐节+赶海游’这样的特色线路,让游客能多玩几天。”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长李奎斌告诉记者。音乐节通过制定文旅“宠粉”政策,联合孙子文化园、黄河三角洲动物园、嘎嘎奇想岛等6大景区推出门票折扣,协同25家酒店、13家特色餐饮商户提供专属优惠,吾悦广场、银座茂等6家商业综合体联动打造“文旅福利站”,赋予音乐节浓郁的城市特色,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来打卡消费。
音乐节的门票成为拓展东营文旅“长尾消费”的有力抓手。凭借门票可享酒店、景区联动优惠,持景区门票还能在影院优惠观影,不断升级的“宠粉”策略显著提升了城市的“好客”温度。据统计,音乐节现场参与人次近4万,外地游客占比超过30%。活动总投入1100余万元,有效拉动了城市交通、餐饮、住宿、商超等行业,实现间接消费近亿元。
除了打造音乐节这类受年轻人欢迎的消费平台外,系统性引入影视IP,也是东营实现文旅融合的一大“法宝”。近日,由潘长江主演,全程在东营取景的短剧《进击的潘叔》火热上线。回望近两年,《迎风的青春》《法医秦明之天谴者》《海上圣火》《推拿》《宣言》等多部影视作品纷至沓来,均选择东营作为重要取景地,不仅实现了短期消费爆发,更推动着城市品牌重塑与产业生态升级。
《迎风的青春》《法医秦明》剧组在海河农贸市场、孤东海堤、二号钻井平台、胜利二中、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等200多个场所取景拍摄,把废旧厂房改造成影棚的探索,以及对城市风光、人文风貌、特色美食的挖掘利用和展示宣传,也有效对外推广了东营的城市品格和文化内涵,极大提升了市民及游客的消费热情。据统计,《迎风的青春》《法医秦明》剧组900余名演职人员、5000余名群演在东营拍摄近1年,直接消费(住宿、餐饮、交通等)超1亿元,衍生的明星探班、粉丝活动吸引2000余人次,进一步拉动了周边服务业消费。
文旅项目的持续建设是支撑消费的基础。在东营区嘎嘎奇想岛,家长杨悦对这里新上的游乐服务项目很是满意。“孩子们可以体验户外厨房、欢乐农场、儿童挖掘机、碰碰车等,还有亲子互动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更有不同的主题活动能够参加。”
去年以来,东营市建成运营文旅项目31个,完成投资21亿元。嘎嘎奇想岛亲子乐园、动物园重返侏罗纪乐园、老十五村“渔海船说”、刘老根大舞台等一批特色项目的推出,丰富了沉浸体验、亲子度假、文化演艺等业态。除此之外,重点景区也加快升级,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广饶孙武湖旅游度假区成为全市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接待文旅消费的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