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信
从本溪市区向南驱车,公路蜿蜒入辽东腹地,连山关镇便隐在层峦叠嶂之中。这座千年古镇因山而名,更因一座摩天岭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群峰拱卫的连山关
车行至镇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白云山,海拔1176.6米的主峰如白玉冠冕,在晨曦中泛着幽蓝的光泽。它与草帽顶子、韭菜顶子等山峰构成连山关的天然屏障,太子河支流在山间奔涌,将青翠的山峦切割成一幅幅水墨长卷。当地老人说,白云山在雨季云雾缭绕时,恰似仙人驾云而过,故而得名。
摩天岭的雄浑气象
沿着碎石小径往摩天岭攀登,山风裹挟着松涛扑面而来。这座海拔969米的界山,山体如刀削斧劈,裸露的花岗岩肌理间生长着遒劲的红松。行至半山腰,一块形似蟾蜍的巨石突兀而立,这便是闻名遐迩的蛤蟆石。站在石上极目远眺,辽阳平原尽收眼底,而南侧的本溪群峰则如绿色海浪般起伏。夏季登山者只需1.5小时便可登顶,但若逢雪后,需在结绳辅助下攀爬,积雪覆盖的山脊在阳光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恍若仙境。
血色丰碑:摩天岭大捷
1936年的夏天,摩天岭见证了一场改写历史的战斗。抗联一军一师在参谋长李敏焕的率领下,西征受挫后回撤至此。7月15日正午,日军今田中队40余人追至摩天岭下,疲惫的敌人正围坐在“对面炕”山坡上吃饭。隐蔽在岩缝中的抗联战士突然发起攻击,子弹如暴雨般倾泻,仅十余分钟便全歼敌军。此战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30余支,杨靖宇将军为此创作《西征胜利歌》,“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的词句至今仍在山间回荡。
战斗尾声,年仅23岁的李敏焕在指挥突围时胸部中弹牺牲。如今,山顶的李敏焕烈士纪念碑如利剑直指苍穹,碑座上的弹痕虽经风雨侵蚀,仍清晰可辨。碑后陡峭的崖壁,正是当年日军翻译官滚落逃生的“死亡之路”,印证着这场伏击战的惨烈。
历史深处的回响
摩天岭的英雄史诗并非孤例。甲午战争期间,清军将领聂士成曾在此以不足2000兵力抵御日军1100人进攻,利用地形设伏,击毙日军指挥官富冈山造中佐。两次大捷相隔42年,却同样以少胜多,彰显着中华儿女守土卫国的决心。
连山关镇内,53处日军建筑群遗址至今保存完好,这些青灰色的砖石建筑,与摩天岭上的战壕、纪念碑共同构成一部立体的抗战史书。游客在参观时,既能触摸到侵略者的罪证,更能感受到抗联战士“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气节。
山河永记英雄魂
下山途中,夕阳为摩天岭披上金色战袍。回望山巅,蛤蟆石仿佛化作忠诚的哨兵,守护着这片浸染过热血的土地。连山关的群峰静默无语,却将英雄的故事刻进每一道山脊、每一棵红松。当山风掠过李敏焕纪念碑,那沙沙的声响,恰似先烈们穿越时空的叮嘱: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
离开时,车载广播响起《西征胜利歌》的旋律,歌声与山间林涛交融,在辽东的天地间久久回荡。这座名山,终将因其壮丽的风景与不朽的精神,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编辑:景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