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公众号自2016年创立以来,一直关注人类科学(史)、技术(史)、博物(史)三大领域。当下,应部分热心读者的建议,我们决定加大对人间烟火的关注,为此特开辟“博物与美食”专栏,不定期转发兄弟公众号“厨艺传家”有关美食与菜肴烹制的文章,以飨读者,愿大家不论何时何地都有一手好厨艺,一个好胃口和一个健康的体魄。
内容摘选自《全生命链呵护菜肴数据库》
猪肥肠(即猪的大肠)作为内脏食材,在古代属于 “下水” 类。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百姓对动物全身的利用极为充分,内脏虽口感特殊,但富含油脂和风味,通过适当处理后成为家常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肥肠的食用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礼记》中已有关于 “下水” 烹饪的记载,而宋代《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文献中,也提到市场上售卖的 “脏面”“血脏羹” 等内脏类小吃,可见肥肠在民间饮食中早有根基。
图片来源AI工具(仅供参考)
一、原料
主料:猪肥肠750克。
配料:鸡蛋2个。
调料:杂骨汤500克,面粉75克,湿淀粉75克,料酒75克,葱结10克,姜片10克,山西老陈醋50克,花椒子1克,花椒粉0.5克,酱油25克,精盐适量,芝麻油4克,熟猪油1000克(约耗80克)。
二、制法
1.将肥肠理直剪开,用清水洗去污物,盛入瓦钵内,再用精盐(10克)、山西老陈醋(50克)、料酒(25克)搓揉,除去腥臭味,用清水洗两次,再在沸水中焯一次,然后,切成13厘
米长的大块。炒锅内放入熟猪油25克,烧至六成热时,先下肥肠炒几下,再依次下料酒、酱油、精盐(1.5克)、花椒子、葱结、姜片、杂骨汤(250克)煮沸,使作料入味,即端锅离火。
2.取大瓦钵1只,用竹箅子垫底,将锅内肥肠及作料一齐倒入瓦钵,再加入杂骨汤250克,用瓷盘盖好,在旺火上烧开,移在小火上煨1小时,至肥肠质地软糯离火,捞出肥肠晾凉(原汤作别用),横切成4厘米长、1厘米宽的条。
3.将鸡蛋2个,磕入大碗内搅匀,再放入面粉、湿淀粉、精盐少许、猪油(5克)、清水(25克),调成糊状,将肥肠放入挂糊。
4.炒锅置旺火上,放入熟猪油,烧至七成热,将肥肠逐条下锅,炸成金黄色时,连油倒入漏勺,沥去油,盛入盘中,淋入芝麻油,撒上花椒粉即成。
三、特点
色泽黄亮,表面焦脆,里面柔软,鲜香入味,是长沙地区传统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