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玛格丽特·撒切尔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英国街头却没有迎来普遍的哀悼。相反,格拉斯哥、布里克斯顿等地却响起了鞭炮声,欢庆声不绝。人们举起标语,高喊口号,仿佛为“铁娘子”的离世而欢腾。这一情景让很多人感到震惊。曾经领导英国11年的首相,究竟做了什么,让她成为一部分人痛恨的对象?她的政策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影响,令英国民众在她的去世后如此两极化地反应?
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的格兰瑟姆镇。家境并不宽裕,父亲阿尔弗雷德是一位保守派商人,也曾担任镇长,家里经常讨论政治。玛格丽特从小便受到这些政治讨论的影响,早早地就展示了卓越的辩论天赋。她聪慧过人,1943年考入牛津大学学习化学,虽然专业是理科,但她课外时间仍然活跃于保守党学生会,展现出对政治的浓厚兴趣。毕业后,她在实验室工作了几年,但很快便转行学习法律,最终于1953年获得律师资格,逐步为自己打下了政治生涯的基础。
1950年,年仅24岁的玛格丽特首次参加大选,代表保守党竞选达特福德选区,虽未成功,但她的胆识和演讲才华却让人刮目相看。1951年,她与富商丹尼斯·撒切尔结婚,改姓撒切尔,凭借丈夫的经济支持,玛格丽特的政治道路开始顺利展开。1959年,她选择了伦敦北部的芬奇利选区,这个保守党的传统选区让她轻松当选为下议院议员,从此正式进入政坛。
到了1970年,保守党重新执政,撒切尔被任命为教育及科学大臣。然而,她的第一项重大举措——取消小学生的免费牛奶政策,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家长和学生们纷纷抗议,报纸给她取了个“抢奶贼”的外号。
1974年,保守党在选举中落败,党内局势动荡。1975年2月,撒切尔抓住机会挑战党魁希斯,凭借党内对现状的不满,成功当选为保守党领袖,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女党魁。1979年5月3日,英国经济形势严峻,通货膨胀失控,罢工不断,工党政府陷入困境。撒切尔带领保守党赢得了大选,第二天,她便进入了唐宁街10号,成为了英国首位女首相,并在接下来的11年半里统治着这个国家,直至1990年因党内斗争而辞职,成为20世纪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首相。
撒切尔上台时,英国经济的处境堪忧。1970年代的高通胀、百万失业人数以及国有企业年年亏损,令政府束手无策。她相信,治愈“英国病”的关键在于自由市场的改革:削减政府开支、减少干预、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她推行的改革措施,包括大规模的私有化、福利削减以及打压工会,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也让大量民众吃了大亏,愤怒情绪积压成堆。
谈到私有化,撒切尔认为国有企业低效且负担沉重,决定将煤炭、钢铁、电力、航空等重要行业出售给私人投资者。1984年,矿工们因抗议煤矿关停及裁员而发动大规模罢工,罢工长达近一年,最终以失败告终。成千上万的工人失去了工作,北部和威尔士的工业区一片萧条,许多家庭的生活陷入困境。而与之对比,股市和金融业却在改革中赚得盆满钵满,底层工人则感到自己被遗弃。
福利削减政策也是撒切尔改革的重要一环。她认为政府过多的福利支出养懒人,拖累了财政健康。自1980年代起,撒切尔大幅削减了救济金、养老金、医疗和教育的补贴。低收入社区的居民首当其冲,公立医院和学校面临资金紧张,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尽管中产阶级在减税中获得了一些好处,但贫困阶层却感到被抛弃,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工会问题一直是撒切尔执政中的一个敏感点。她认为工会是经济的阻碍,频繁的罢工让企业和政府都难以维持稳定。她通过一系列法案削弱了工会的力量,尤其是1984年的矿工大罢工,政府与工会之间的对抗愈演愈烈,最终工会败下阵来,撒切尔也因此获得了胜利,然而工人阶级的反感却在加深。
1982年的马岛战争成为撒切尔政治生涯中的一大亮点,成功收复福克兰群岛后,撒切尔获得了空前的民意支持。然而,这份光辉的胜利并没有持久,1989年推出的社区税再次激起民众的不满,最终在1990年3月,伦敦爆发了大规模骚乱。
2013年4月8日,撒切尔的去世在英国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应。保守党支持者缅怀她,认为她拯救了英国经济,但与此同时,英格兰北部、威尔士和苏格兰等地区的许多人走上街头,庆祝她的去世。格拉斯哥、伦敦的布里克斯顿区,甚至在撒切尔的葬礼上,抗议者依然持续行动,表达着他们深深的不满和愤怒。
撒切尔的改革无疑带来了经济的复苏,尤其是在1980年代后期,英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3.2%,伦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股市也火爆异常。她的外交政策也使英国重新获得了国际上的尊重。然而,这一切背后,北部工业区的衰退和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剧,也让她成为了社会分裂的象征。她的遗产至今仍然是一个争议的话题,支持者称她为经济复兴的英雄,而反对者则认为她毁掉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撕裂了社会的和谐。撒切尔在英国历史上,永远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崇敬,有人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