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聚焦特斯拉“卖了多少车”时,在硅谷一线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一方面,一些业内人士关注着销量数据背后的市场趋势,探讨特斯拉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份额变化以及其产品策略的有效性。他们分析销售数据与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因素的关联,试图解读特斯拉未来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也有声音强调不能仅仅以销量论英雄,特斯拉在自动驾驶、能源存储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创新影响力同样不可忽视,这些潜在的价值或许会在未来更深远地影响行业格局。总之,硅谷一线的观察更加全面和多元,不仅仅局限于销量数字本身。
近日,特斯拉 (TSLA) 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如果只看表面数据,这无疑是一份令多头失望的答卷:
总营收 $225亿,同比下滑12%;
汽车业务营收 $167亿,同比下滑16% ;
GAAP净利润 $11.7亿,同比下滑16% ;
总交付量 38.4万辆,同比下滑13% 。
数据公布后,市场的即时反应充满了悲观情绪。然而,在信息洪流中,仅仅跟随市场情绪进行判断,是投资的大忌。
一份财报的价值,往往隐藏在数字的细枝末节与管理层的言外之意中。为了真正看透特斯拉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在财报发布后的第一时间,硅兔君紧急连线了四位硅谷顶级专家,进行了一场深度的闭门研讨。他们分别是:
一位前Waymo感知算法核心负责人, 他主导了L4级自动驾驶路径规划的关键项目,对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劣有最深刻的体感。
一位在特斯拉负责全球供应链达7年的前核心高管, 他亲历了从Model 3产能地狱到上海超级工厂崛起的全过程。
一位现任全球TOP 3云服务商(AWS/Azure/GCP)的数据中心能源战略专家, 他正负责为公司未来数万个AI GPU集群的电力供应寻找解决方案。
一位来自NVIDIA,负责CUDA生态合作的资深技术专家, 他对AI算力硬件的演进和应用落地有着全局视野。
专家一致认为,这份看似“暴雷”的财报,恰恰是特斯拉从“电动车公司”向“AI机器人公司”彻底转型的历史分水岭。 旧的估值体系正在被打破,一个新的、更庞大、也更具风险的价值框架正在浮现。
一、Robotaxi的启动,是资本故事,还是价值重估的起点?
特斯拉在Q2财报中高调宣布,其首个Robotaxi服务已于6月在奥斯汀正式启动 。同时,FSD(Supervised)的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数十亿英里,AI训练算力集群也已扩展至6.7万个H100等效GPU 。
这是马斯克为华尔街讲述的“AI故事”中,第一个真正落地的商业化篇章。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恰恰是最困难的估值部分。
当前市场对Robotaxi的看法是分裂的。
一方面,所有人都承认这是一个潜在的万亿级市场,它有望颠覆个人出行和汽车保有模式。
另一方面,对其落地的疑虑重重:技术上,如何解决无穷无尽的“长尾场景”(Corner Cases)?法规上,如何获得全球各大城市的运营许可?商业上,如何承担前期高昂的运营和安全成本?
核心问题是:特斯拉的实现路径,是否真的构成了足以颠覆行业格局的护城河?
前Waymo感知算法核心负责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公众和许多分析师都误解了特斯拉与Waymo的竞争核心。这并非简单的‘纯视觉’与‘激光雷达’的路线之争,而是‘概率模型’与‘确定性模型’的哲学之争。”
他进一步解释道:“Waymo的模式,是通过昂贵的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和冗余的传感器,试图在一个限定区域(ODD)内构建一个近乎100%确定的物理世界模型。这种模式安全、可靠,但成本极高,且难以快速规模化。每一次进入新城市,都意味着巨大的地图绘制和数据采集成本。”
“而特斯拉,则在赌一件更疯狂的事:用‘概率’战胜‘确定性’。 它放弃了对单一传感器(激光雷达)的依赖,转而相信通过摄像头捕捉的海量、多样化的真实世界驾驶数据,能够训练出一个足够强大的神经网络,
使其在没有高精地图的情况下,也能像人类一样对驾驶环境做出高概率的正确决策。这份财报中数十亿英里的FSD里程 ,就是它用来训练这个‘世界模型’的燃料,这是任何竞争对手在短期内都无法企及的数据壁垒。”
这位专家总结道:“所以,投资特斯拉的Robotaxi,本质上不是在投资一家出行公司,而是在投资一个‘数据驱动的AI模型’的成功概率。如果这个模型被证明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快速部署,其单位经济效益将远超Waymo,因为它省去了最昂贵的‘地图绘制’和‘硬件成本’。Q2在奥斯汀的启动,就是对这个模型商业化可行性的第一次小规模压力测试。
二、平价车型亮相,是销量“解药”,还是利润“毒药”?
财报确认,一款“更经济实惠的车型”已在6月完成首批试生产,并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同时,财报也显示,Q2汽车业务的毛利率持续承压。
这似乎是特斯拉为应对全球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中国市场)开出的一剂“良方”。用更低的价格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逻辑简单直接。
而专家们关注的焦点,并非这款车本身,而是其背后那个被马斯克寄予厚望的“Unboxed”革命性制造工艺。
三、能源业务的跃进,是“边缘角色”,还是被错估的“AI基建”?
在汽车业务光芒黯淡的同时,能源业务的表现异常稳健。储能产品(Megapack和Powerwall)的部署量,在TTM(过去十二个月)维度上,已连续第12个季度创下历史新高 。其业务毛利贡献也在显著增长 。
长期以来,华尔街习惯于将特斯拉的能源业务视为汽车业务的“陪衬”或“锦上添花的绿叶”,认为其体量和重要性远不及汽车。
专家们认为,一个巨大的价值重估机会可能正在于此。特斯拉的能源业务,正在从一个传统的“清洁能源”故事,悄然转变为一个更具爆发力的“AI时代核心基础设施”故事。
全球TOP 3云服务商的数据中心能源战略专家的观点极具说服力:“我们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AI算力带来的电力缺口。一个大型AI训练中心的耗电量,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而电网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GPU集群的增长速度。
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遥远的核聚变,而是能够快速部署、稳定可靠、且能平滑电网波动的即时电力解决方案。”
他继续说道:“特斯拉的Megapack恰好完美地切中了这个痛点。财报提到,它的部署速度是传统化石燃料电厂的4倍 。对于我们这些急于扩大AI算力规模的云厂商来说,‘时间就是金钱’。Megapack可以像集装箱一样快速部署在我们的数据中心旁边,提供关键的备用电源和调峰能力,确保我们昂贵的GPU集群能够7x24小时不间断运行。它正在成为AI数据中心的‘超级充电宝’。”
来自NVIDIA的专家 也补充道:“AI的尽头是能源。未来算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能源的竞争。拥有稳定、可扩展的能源解决方案的公司,将在AI竞赛中获得巨大的战略优势。”
这意味着,特斯拉的能源业务,其对标的可能不再是传统的电力公司,而是AI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卖水者”。它的客户,正在从个人家庭、小型公用事业公司,扩展到亚马逊、谷歌、微软这些全球最大的科技巨头。这部分的业务价值,市场显然还未充分认知和定价。
结语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份财报,确实展示了特斯拉作为“车企”的增长乏力。但它也同时揭开了公司未来十年的新篇章:一个以自动驾驶软件为核心,以机器人和AI为长期愿景,以能源业务为坚实基础的全新物种。
对这个新物种的估值,无法再套用任何传统车企的框架。它需要一个全新的、复合的、基于概率的估值模型。而构建这个模型,需要回答:
你对特斯拉FSD技术路径的成功有多大信心?
你认为“Unboxed”制造工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汽车工业的成本曲线?
你如何量化AI时代电力缺口为特斯拉能源业务带来的增长空间?
这些问题的答案,无法从任何一张公开的财务报表中直接找到。它们需要深入产业一线,与正在定义未来的核心人物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硅兔君,作者:硅兔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