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时尚轮回是一个圈。
如果这么比喻的话,那么电子产品的轮回高低得是一个莫比乌斯环——前有iPhone 16系列的相机按键,后有Z Fold7的回归挖孔,主打一个“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然而今年以来,一个时间跨度稍微有“亿”点点大的品类重新迎来了春天,在这个参数大战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超轻薄手机。
抛开已经上市的三星S25 Edge和万众瞩目的iPhone 17 Air不谈,超薄手机的市场,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健康和活跃——
这个市场甚至不乏一些颇为神奇的选手。今年三月,“非洲之王”传音就在MWC上展示过一款超薄工程机SPARK Slim:仅5.75mm厚、电池却比S25 Ultra大。
无独有偶,前两周,低调的努比亚也被曝光出正在规划一款超轻薄手机“努比亚Air”,只有6.7mm厚的机身,却有别家超薄机型所没有的三摄,如果用一加曾经的话来说,就是“不将就”。
图|网络
再看三星的S25 Edge正式开售以来,口碑评分并没有像年初发布会后,评论区预料的那样直接崩盘。
相反,无论是在机主聚集的酷安还是讨论度热烈的小红书,对于S25 Edge的印象反而是趋于正面的:
小绿书(酷安,左)与小红书(右)的相关话题都很正常,没有出现2077式滑坡
而通过一位从S25 Ultra切换到S25 Edge的机主的评论,我们或许就能理解:这款电池捉襟见肘的超薄手机为什么没有和iPhone相机按键一样、被钉上“花瓶”的耻辱柱了。
经过一周的深度使用,三星S25 Edge给我的感受远比“极致纤薄”更复杂,它是一柄为优雅而生的轻剑,锋芒毕露,但在与S25 Ultra那柄大巧不工的“重剑”的正面交锋中,展示出了它截然不同的战斗哲学。
轻薄手机的开头是轻,而不是薄
事实上,纵观S25 Edge的评分、iPhone 17 Air的传言、努比亚传音的小道消息,它们中有一类信息是共通的:
虽然手机厂商宣传的都是厚度数字,但评论区感慨万千的,其实全都是重量。
酷安几乎每一篇S25 Edge的机主评分里,都少不了一个轻字
实际上,任何一个经历过vivo X5Max时代的手机用户都知道,我们并不是没有用过超薄的手机,然而那个整机重量156g的“美好时光”,才是真正的“只在昨日”。
而这也是爱范儿认为目前以S25 Edge和iPhone 17 Air为代表的“超轻薄手机”真正的重点所在——它比现阶段所有主流机型的重量都要轻。
换句话说:轻,才是手机作为“拿在手上”的设备最具冲击感的因素。
厚度反而是次要的。
我们可以从另一则有趣的现象来侧面验证这件事情。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就在四五年前,各类手机评测内容的评论区,总会看到类似的评论:
“手机厚一点重一点无所谓”
“电池能有5000 mAh就好了”
“相机更强才重要”
然而没过几年,如果你看现在的手机评测(特别是大电池的中端机,和影像旗舰机),你会看到评论好像完全反转过来了,没人再要求用重量换电池/拍照了。取而代之的是:
“这相机模组也太厚了”
“还好意思笑话索尼是半斤”
从这样的风向转变之中不难看出:虽然大家总在嚷嚷着更极致的性能释放和相机硬件,以及五位数的电池,但我们的两只手却是很现实的——手持设备能够用得舒服,重量上限就在那里,不会跟着握持姿势改变。
而我们认为,S25 Edge和iPhone 17 Air们,正在发起一次对于手机重量的“拨乱反正”。
iPhone 17 Air据说整机重量还不到150g,对比先换钛减重又增肥的iPhone 16 Pro Max,实在是一股清流。
而除了“轻”这个物理特点之外,新兴的超轻薄机型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如果说“轻”是相比其他手机的优势,那么这个特点就是它在机海大战中保证存活的倚仗。
超轻薄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
一个偏执的卖点,搭配上逆潮流的技术倾向和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定价,很难不让人想起另一款特立独行的产品:iPhone 12 mini。
虽然苹果推出后马上“暴毙”产品并不算少,但是像iPhone 12/13 mini这样伴随着轰轰烈烈的口碑死去的却不多。从12 mini到13 mini两代“高开低走”非常明确地证明了一件事:
在这个以触屏交互为绝对主流的时代,一款缩小屏幕尺寸的产品是无法撑起一条产品线的。
换句话说,iPhone mini产品线的失败并不在于它是针对某个特化小市场的产品,而在于它mini的程度有些矫枉过正、到了“连激进派都觉得激进”的地步——
把iPhone 13 mini放到4寸的iPhone 5旁边就能看出来它“又小又大”的别扭产品定位
这可能是一个暴论:那些力挺mini机型的“小屏党”,他们的终极追求可能不是小——而是屏幕缩小之后带来的轻便手感和无负担的口袋,是一种“无感的使用体验”。
苹果也懂,所以把这两代mini机型加上了全面屏设计——这证明了大屏幕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这也是为什么爱范儿认为,超轻薄的手机不会像超小屏那样死去:它绕过了死抠屏幕面积的表象、转而用更直接的方式去解决人们对于便携的终极追求,避免了掉进由“小屏党”这个名字引发的误区。
除此之外,以S25 Edge和iPhone 17 Air为代表的新一代超轻薄机型,还有另外一个关键特点——它们都是主流品牌主流产品序列里的中高端机型,在产品定位上都是毫无疑问的旗舰。
无论是S25 Edge上面那块有别于S25标准版的2K屏幕,还是传闻中iPhone 17 Air也能用上的ProMotion高刷,都把它们和其余依靠减配和塑料换来轻盈手感的中端机拉开了明显的差距。
不仅是旗舰的定位,根据目前八九不离十的爆料,iPhone 17 Air正式取代了iPhone 16 Plus的定位,瞄准的就是与iPhone mini完全相反的“大屏幕”市场。
这样的180度掉头证明了一件事:人们对于轻薄便携的需求客观存在,但不是通过缩小屏幕尺寸的方式。恰恰相反,今年以来超薄大折叠的火热说明人们对于屏幕尺寸的需求是在增加的。
而供应链一侧,由折叠屏技术带动的刀片电池、超薄OLED屏幕、更先进的超薄镜头光路设计等等,都反过来为新一代超轻薄直板机的落地铺平了技术上的道路,允许厂商通过“除了砍尺寸之外”的方式去实现轻盈手感。
至此,如果你依然认为所谓的“超轻薄”只是苹果的又一次产品试验,那你就错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尽管iPhone 17 Air无疑是现在话题度最高的超轻薄手机,但S25 Edge、传音SPARK Slim、努比亚Air的存在都表明了一件事——
“超轻薄”并非iPhone 12 mini那样曲高和寡的实验,反而是引起了主流安卓厂商快速反应的新动向。
至于安卓厂商们快速反应背后,究竟是有未披露的市场数据支撑、还是不约而同地察觉到了这个以往被忽略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现在的主流国产厂商,虽然明面上没有在Q4的新品中跟随超轻薄潮流,但上半年的折叠屏新品中实际上早就开始超轻薄之战了,只是战场发生在折叠屏而非直板机市场而已。
因此,我们相信:以iPhone Air为代表的超轻薄市场不会像五年前的iPhone mini产品线那样死去。
虽然它们注定不会是最走量的产品,在参数为王的国内市场也不会激起特别大的水花,但极有可能会像Mac mini之于桌面市场那样,拥有一群音量不大、但购买力和实际需求都无比坚定的安静客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范儿 (ID:ifanr),作者:马扶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