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智驾PK,迈入实战时刻
创始人
2025-08-27 18:43:51
0

如果不是年初官方按下智驾宣传的“急停键”,近期“智驾”或许早已再次被炒上了天。


原因无他,只因中国最头部的一批智驾势力,几乎都选择了在近期落地自己最新的智驾能力:


  • 理想汽车借i8上市,推送 “VLA 司机大模型”;

  • Momenta携手智己,完成R6飞轮大模型上车;

  • 元戎昨天(8月26日)发布了自己的VLA大模型;

  • 小鹏今天(8月27日)的新P7发布会上发布自己全新的VLA大模型;

  • 华为透露9月即将推送的ADS 4。


如此整齐划一的步调,不禁让人想起上一次“端到端”模型引领的行业浪潮。但这一次,变革的深度与广度,已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轮竞赛为何集中爆发?各家命名不同的模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分野?新一代智驾,究竟“聪明”在了哪里?


本期《智驾雷达》VOL.5,我们就来提前“纵览”一下智驾圈即将发生的这一轮竞赛,并尝试为你先讲清楚其中的脉络。


新一轮智驾竞赛,时候到了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行业内的动作如此集中?虎嗅汽车综合多家智驾势力的信息,总结出了四大关键驱动力:


  • 监管加强和舆情时间拖后了部分公司的既定节奏;

  • 各家公司智驾技术和产品,最底层是AI最底层的创新突破,时间起点相近;

  • 将AI底层技术套用到智驾上,需要相当多的训练和调整投入,需要的时间周期相对固定;

  • 各家公司都看到了这一轮智驾能力提升的潜力,对其他家优先发布技术和产品担心,基本都选择了先发布“基础版”再优化的思路。


其中最重要的必然是第4点。元戎启行CEO周光在昨天的发布会上就专门表示:VLA模型(当前版本)的下限已超过端到端(可以简单理解为2024年中的大模型技术水平)的上限,未来会越来越好。


注:E2E 1.0模型可以看到中间的模型部分存在“分块”,对应E2E 2.0的VLA模型则为一体


周光也在现场通过PPT解释出了这个趋势的底层原因:相比第一代“端到端”,VLA大模型实际上去掉了规控时代留下的“环节”(不再在大模型中划分感知、定位导航、预测、规划等环节),不再是单个环节内一个CNN模型,最后再将多个模型拉通形成一个“大模型”。而是从传感器到控制端只有一个完整的模型。


其次是模型本身从CNN(早期AI围棋、人脸识别等应用的底层技术)为底层核心升级为Transformer(就是GPT等大语言模型崛起的核心底层技术)为核心,大幅提升了智驾大模型对人类大脑的模仿学习能力。


        相比智驾行业上一轮普及的VLM大模型,VLA大模型在架构和能力上更贴近智驾能力的需求


这种技术深层次的改变,让VLA具备了思维链(CoT)能力,模型本身不再是一个从感知输入(视觉)到控制输出(行为)的 “黑箱”,而是通过引入语言作为媒介,模仿人类驾驶员的思考模式,将复杂的驾驶决策分解为一系列连贯、有逻辑的中间推理步骤。


同是端到端模型,VLA也获得了能力上的大幅提升:


  • 增强决策的逻辑性和可靠性:面对复杂或罕见的(长尾)路况,具备Cot能力的VLA模型能够一步步分析:“识别校车,需减速慢行”>“检测到路边儿童,存在突然横穿马路的风险”>“综合判断。这种分步推理远比单一的、直觉式的端到端输出更为可靠和安全;


  • 提升系统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Cot将模型的决策依据以人类可以理解的语言形式展现出来。极大地帮助了研发人员进行模型的调试和优化,也为事故追溯、责任界定提供了清晰的依据,从而增强了用户和监管机构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信任;


  • 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处理复杂场景的能力:通过在海量数据中学习推理逻辑,Cot使得VLA模型能够举一反三,将学到的驾驶知识和常识应用到从未见过的新场景中。它不再是单纯地记忆驾驶行为,而是学会了“如何思考”,让应对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的复杂交通状况成为了可能。


除了VLA路线,目前华为和蔚来主推的是另一条路线:世界模型。后者虽然更强调“海量使用云端模拟的数据、来让大模型‘理解’世界而学会驾驶”,但其最底层的世界模型仍需要Transformer技术驱动。华为此前在和和浙大、港科大的相关科研成果中,多次提到这一点。


新一代模型,让AI“学会害怕”?


理论上的强大,最终要靠体验说话。在对元戎启行VLA模型的实际测试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防御性驾驶”能力的提升。


周光用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词来形容这种能力——“让AI学会害怕”。这种“害怕”并非迟疑,而是一种高级的智能表现:像人类驾驶员一样,对潜在风险保持先验性的警觉。


右下角为VLA模型的CoT运行界面,包含对环境的文字定义、推理和决策(下同)


在深圳常见的立交桥下辅道,人车混行,视野狭窄,VLA模型会持续进行自我推理,主动将车速降至绝对安全的范围。



在被花坛遮挡视线的路口,当感知到对向车道有电瓶车高速驶来,它的驾驶决策会立刻从“控速”升级为“主动降速”,预留出足够的反应空间。



在丁字路口的汇入场景,VLA也能在没有驶入路口之前,提前分析识别,降低车速再进行汇入车流的动作,避免因为车速过快导致车辆被迫拐入其他车道。



在老城区复杂的十字路口,它能综合天气、路边违停、行人动态等信息,推理出潜在风险,以一种近乎“敬畏”的姿态,缓慢而安全地通过。


总而言之,新模型的体验提升并非体现在某个单一功能上,而是一种综合性的飞跃——更顺滑的控车、更果断的反应和贯穿全程的“安全感”。尽管在极端场景(全程共两次,一次是在盲区状况下低速变道遇到了施工路段,另一次是路口临停车多导致转向过晚)下仍需人类接管,但那种驾驶时“心里有底”的信任感,是此前任何系统都难以给予的。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文字指令的关系,这套智驾系统已经可以用语音进行基础性的操作,例如“请开快、开慢一点”等指令能够被系统接收,并以决策的形式给到操纵端。VLA也已经可以直接读取交通标识上的文字说明,并且按照指示优化驾驶(例如有些路口左转红灯可以进待行区)。


接下来的智驾竞赛,将会如何展开?


在昨天的发布会交流环节上,周光自己表示:VLA目前还没有完全实现思维链(CoT),目前这一技术路线的得分也只是到6而已(满分10分),还有大量的优化要做。


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持续收集和丰富自有测试车队、量产车数据,以及生成数据;另一个是看清技术趋势,持续完善VLA的后训练,不断优化大模型的表现。


对于行业接下来的发展,周光也提了一些观点,其中最重要的三点是:


  • VLA的成本差异主要在芯片,具体的成本差异不确定,但目前来看15万元以上的车型都可以适配,10万元级别的车型通过优化也有机会搭载;


  • 早期的智驾芯片主要针对CNN设计优化,VLA模型应用之后,芯片一定会加强对Transformer的支持,尤其是在FP4、FP6等精度的算力优化上;


  • 如果车企或供应商想自研辅助驾驶系统,也很难跳过从规则算法、端到端1.0到VLA模型的过程,每个发展过程有自己的Know-How。顶多可以压缩某些阶段的时间,但不可能完全绕过。


如何让AI真正地“理解”并“敬畏”真实世界,从“会开车”到“会思考”,智驾技术和产品正悄然迈入一个新的实战时刻。

文章标题:新一轮智驾PK,迈入实战时刻

文章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42364.html

阅读原文:新一轮智驾PK,迈入实战时刻_虎嗅网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知乎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23.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联社AI daily (ID:gh_f7653dea6e99),作者:黄心怡知...
电场治疗胰腺癌16.2 个月生... 电场治疗胰腺癌16.2 个月生存期撕开治疗困局,TTFields向FDA提交上市申请 总生存期实现1...
【健康科普】一图读懂 | 国家... 2025年8月1日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疾控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印发调整后的...
医生表示:老人若长时间不吃腊肉...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暑期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 ...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题:暑期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 “科技馆热”有这些新变化   新华社记者...
商丘日月湖景区藏着一片“秋日限... 当夏末的蝉鸣渐渐退场, 商丘日月湖的秋日画卷便 悄然铺展。不同于春日的 繁花似锦、盛夏的绿意浓 荫,...
中国酒店品牌首次规模化出海!锦... 中国品牌“走出去”站上世界舞台迎来新的里程碑。 在锦江品牌90周年之际,8月27日,中国头部酒店企业...
恩施旅游怎么玩才不踩雷?这份避... 恩施,这个藏在湖北西南部的秘境,有着"中国最美山水画廊"的美誉。但你知道吗?第一次去恩施旅游,稍不注...
一个月大涨近150%,大牛股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作者:每经记者,原文标题:《一个月大涨近...
查癌症也要看脸了? “谁能联系上拜登总统团队?AICDS爱云医用云诊平台提前三年精准判断拜登前列腺癌和各种重疾。”爱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