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工力量 (ID:guanchacaijing),作者:科工力量
8月12日,纽约曼哈顿,Target门店,路透社记者的镜头扫过三楼母婴区的一排纸尿裤,拍到香港Zuru Edge旗下的高端Millie Moon与金佰利的好奇Huggies并排而立。
曼哈顿的这家Target是怎样的制高点?它位于哈罗德广场(Herald Square),地铁34街站出口抬脚即到,左边是梅西百货旗舰店,右边是韩国城最密集的霓虹——每天10万+人流像电流一样穿过自动门。
谁能在Target端架上多待一天,谁就能在北美母婴市场的“热搜榜”上多挂一周——这是比时代广场大屏更精准、更毒辣的商战高地。
十天后的8月25日,宝洁在这里开售中国产的BumBum纸尿裤,标价0.27美元,——比Millie Moon将将便宜1美分。
“中国制造”之间的贴身肉搏
两种“中国制造”的贴身肉搏,在大洋彼岸正式开启。
Millie Moon的打法,是在绞肉机版的中国市场磨出的“新锐逆袭教科书”。
2021年它第一次出现在Target,就用了三件武器:一是“CloudTouch™云触感”——同样是国产产线,它把热风无纺布克重提高15%,让纸尿裤在灯光下捏起来像一块松软的戚风蛋糕;二是高饱和马卡龙印花,配合可撕式腰贴,方便宝妈们在社交媒体拍出开箱“彩虹”;三是芦荟精华,但把卖点翻译成“spa-level pamper”,直接切中北美Z世代对“颜值+成分”的双重敏感。
不到三年,TikTok上#MilliMoonMom标签播放量5200万次,NPD集团的数据显示,它在美国母婴连锁的份额从0飙到2%,年复合增长三位数,成为Target母婴区少数敢在端架加价的新面孔。
正是这三个“小切口”让宝洁如坐针毡。帮宝适Pure同样主打芦荟,却被Millie Moon的“云触感”抢走“最柔软”心智;Luvs一直以低价守基本盘,却被Millie Moon用高颜值打了个措手不及——高端用户被颜值吸走,价格敏感用户发现多花1美分就能拿到“ins风”,Luvs的份额从9%跌到6.9%。
更刺痛宝洁的是,Millie Moon的母公司Zuru Edge只有不到300人,却把整条中国供应链的效率推到极限:同样海运到洛杉矶港,它的周转天数比宝洁短7天,终端加价率却比Luvs高15个百分点。
巨头终于意识到,自己庞大的分销网络,在短视频和Z世代面前,成了“慢动作”的恐龙。
于是,一向强调“创新溢价”的宝洁选择了一种不太“宝洁”的打法:完全复制Millie Moon的核心卖点——芦荟、柔软、高颜值——再用1美分的差价贴身狙击。
BumBum的配方表几乎与Millie Moon同源,连包装都选了相近的奶油色底+手写体,只是悄悄把价格标签从0.28美元改成0.27美元。它不求颠覆,只求在消费者犹豫的那一秒里,用“便宜1美分+同样中国造”完成截胡。
对这家习惯用十年磨一代新品的巨头来说,把“同质+低价”写进新品策略,本身就是一次放下面子的防御——因为帮宝适和Luvs流失的份额,已经等不到下一次漫长的研发周期。
如果说宝洁的应对还是放下脸面,在商言商,那么,好奇Huggies的品牌商,作为另一老牌巨头的金伯利-克拉克,则是打不过,找政府。
2024年12月18日,美国国家广告司(NAD)发布公告:应金佰利-克拉克公司投诉,Zuru旗下Rascals与Millie Moon必须停播或修改“世界最柔软”“可吸收5杯水而不漏”等5条广告主张。这份26页的投诉书并未提交新的实验数据,而是紧扣“缺乏同行横向测评”“未说明杯量定义”等程序性瑕疵。
在TikTok以秒计生死的时代,好奇(Huggies)的母公司选择把战火拖回自己最擅长的“行政走廊”——用听证会代替挑战赛,用PDF代替15秒短片。
有业内人士揶揄:“当对手用15秒视频抢走用户,金佰利用15页PDF抢回注意力——这就是传统巨头的‘数字时差’。”
关税难题,寻找中国解?
“(销售中国产BumBum产品)对这家总部位于辛辛那提的全球最大消费品制造商而言颇为罕见,因为其在美国销售的大多数产品均为本土制造。”路透社记者Jessica DiNapoli毫不留情地写道。
宝洁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推出BumBum是其“提供更卓越产品组合”整体战略的一环,该品牌与帮宝适、Luvs形成互补。
从中国海运纸尿裤到美国,反映出在美制造成本压力下,进口方案更具吸引力;同时也表明宝洁正在寻求在婴儿护理等核心品类中重获增长。
过去18个月的财报电话会上,宝洁高管多次坦承婴儿业务销售下滑,并称正在进行品牌升级。欧睿数据显示,2024年帮宝适在美国54亿美元一次性纸尿裤市场的份额由2022年的32.5%降至32.3%;平价品牌Luvs则从2019年的9%下滑至去年的6.9%。
专注于纸尿裤及卫生用品的咨询公司Price Hanna Consultants创始合伙人Pricie Hanna认为,宝洁或在Target先行试销中国产的BumBum产品,后续可能将其特性移植到美国产的帮宝适。宝洁的老对手金佰利,也在去年推出平价款Snug&Dry,号称“云般柔软”,研发与供应链均依托中国团队。
路透社引用进口数据提供商ImportYeti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23日的两年内,中国产纸尿裤按重量计的进口量增长逾两倍。
贝恩咨询援引尼尔森数据指出,2020年以来Rascals与2021年以来Millie Moon均实现三位数年复合增长率。2024年二者合计市场份额3.5%,贝恩称此数字未覆盖全部线上销售,“仅体现其部分增长故事”。
路透社引用“行业专家”说法称,中国产纸尿裤质量显著提升,与中国以外产地已无明显差异;且中国政府对工厂及上游原料给予大量补贴,劳动力成本亦低,使产品价格更具优势。
中国修罗场:宝洁与金佰利的“前线吃紧”
真的还是“中国政府对工厂及上游原料给予大量补贴,劳动力成本低”的旧脚本吗?路透专家不能说或不愿说的,是一场跨越30年的攻守易势。
如果把全球纸尿裤市场比作一条汹涌的河流,那么中国就是竞争最激烈的修罗场。过去五年,这里接连上了三波强度,每一波都在宝洁与金佰利的霸主宝座上打出新的裂痕。
第一波是“价格海啸”。2019年,拼多多率先把单片9.9元包邮做成日常玩法,紧接着抖音直播间30分钟一场的“万人团”把库存周期压到7天以内。线下母婴连锁被迫祭出“买三送一”,毛利被削得比刀片还薄。
宝洁帮宝适的2.5元中端线,被迫贴身肉搏,Luvs的1.5元低价线更是直接贴地飞行。金佰利好奇虽相对高端,也被迫在天猫旗舰店打出“第二件半价”,直接击穿过往的价格带。
第二浪是“技术闪击”。日系三巨头——花王、大王、尤妮佳——在2019-2023年把市占率从7-8%一口气抬到22-23%,净增14-15个百分点。它们的高腰窄胯版型、弱酸面层、珍珠纤维“护肤”概念,让“红屁屁”投诉率比帮宝适低20%,瞬间俘获一线城市高端宝妈。更致命的是,这些日系产品早已实现中国同线生产,物流半径短、关税为零,把“日本制造”光环变成了“中国速度”。
第三浪是“颜值风暴”。2019年市占率不到1%的本土中高端品牌,到2024年已飙升至8-10%。Babycare用艺术家联名印花和果萃护肤层,碧芭把3D立体护围做成“云朵裙摆”,露安适则在小红书用5万次笔记种草“敏感肌专研”。天猫高端纸尿裤排行榜上,国产品牌从0席蹿到4席。它们把直播间变成秀场,把腰贴做成可撕名牌,把单片售价稳定在2.5-4.5元,却凭直播ROI碾压传统大卖场。
结果显而易见:90后、95后宝妈在高端纸尿裤消费中占比已超55%,而对帮宝适的品牌好感度仅剩37%。宝洁被迫在2023-2024年连推“黑金帮”“一级帮曜金”等超高端SKU,把单片价抬到3-7元,才勉强稳住一二线城市货架。前面提到的金佰利好奇“云般柔软”平价款Snug&Dry,正是当时紧急“抄抄作业”并把研发与供应链迁往中国的产物,也正因此,如今才能在曼哈顿的Target继续站稳。
对宝洁和金伯利们来说,更恐怖的是,Millie Moon的打法不是某位天才经理人的灵感乍现,只是从中国母婴修罗场里“卷”出来的生存基本功。这样一套组合拳,原本在中国只能用来“跑赢隔壁仓库”,哪曾想漂洋过海,就在美国成了“降维打击”:同样的成本底座,在中国卖2.5元可以盈利,在美国卖0.28美元还能让NPD写进增长神话。
三十年前,宝洁把印着英文说明的帮宝适塞进中国超市,就能让妈妈们排长队;三十年后,它只能把同一条中国产线的纸尿裤贴上“BumBum”的中文名,再把价格标低1美分,只为在自家主场抢回0.1%的货架面位。当年“美国配方+溢价”横扫中国,如今“中国配方+平价”反攻美国。
角色互换之间,那句“时代变了”已无需任何解释——曾经的输出者,如今成了被输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