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逛了逛小红书市集,感觉消费活了
创始人
2025-08-28 21:02:52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亿邦动力 (ID:iebrun),作者:贾昆 李梦琪


每当我漫步在线下商圈,看着稀疏的人流,或是刷着手机上那些越来越相似的推荐商品,总会忍不住问自己:在物质如此丰盈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的消费,反而变得乏善可陈?


这不仅是我的困惑,也是这个时代所有商业参与者必须直面的一道命题。我们见过太多喧嚣与竞争。电商、外卖、AI……一个个赛道卷成红海,原本该出现在消费中的惊喜、温度与意外,去哪了?


直到今天,我走进小红书的首个线下市集:听到攀岩墙前传来呼喊声,看到年轻人攀到高点兴奋挥手;针织手作摊位上,摊主低头飞针走线,细密纹理在指尖慢慢成形;桌游摊位边人声鼎沸,陌生人围坐一桌,因为骰子和卡牌迅速热络起来;另一边的服饰区,主理人耐心讲解面料与设计背后的灵感。


灯光、人群、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场充满现场感的生活嘉年华,每个角落都藏着新的发现与故事。


我忽然明白:有趣的消费从未消失,他们只是悄悄藏进了“山谷”——那些算法尚未完全笼罩、效率还不屑完全占领的地带。


我们曾经相信,把一切商品以最高效率推到人的眼前,就是最好的消费体验。


可我们忽略了人性中更深层的欲望:人,永远想要“寻找”,而不只是“被推送”;人,渴望“相遇”,而不仅是“被匹配”;人,希望自己是生活的主宰,是冒险的作者,而不是世界的应答者。


所以,我们依然会走进市集,走进街道,走进不确定性的狂欢之中。所以,也才会有如小红书,以“市集”之名、线上线下同步展开电商的样貌——这不只是复古,而是一种回归:对真实连接的回归。


商业的使命,不该是不断复制相同,而是不断创造例外、包容差异、激发惊喜。试探另一种可能。


每个人都需要惊喜感


最近被小红书上这样一篇笔记打动:


“谁说发展爱好要越早越好?我所有真正的爱好和精神寄托都是30岁之后才发现的。”


人年轻的时候难免照本宣科,需要通过追逐“潮流”来寻找认同。随着经验的增长,成熟带来的自由和包容并不会消磨,反倒会推动探索欲再生,找到人生的更多惊喜和可能。


在今天的互联网和电商世界里,算法精准投喂,数据无限刷新,我们越喜欢什么,就越被包围什么。


仿佛《机器人总动员》里预言的那个世界——每个人,都舒适地坐在自己那条虚拟传送带上,平稳、可预测,从不出错。


标准化推荐与同质化体验虽然降低了选择成本,却难免带来沉闷与倦怠。越来越多成熟的消费者开始厌倦千篇一律,追逐个性化,期待惊喜。


小红书刚刚上线的“市集”,我觉得最大的价值之一,也许是尝试提供电商世界中的“惊喜感”。


“市集”源自小红书社区,却自成一片探索之地。“市集”采用与社区相同的双列流形式,呈现带货直播、商品笔记等电商相关内容——通过匹配每一个真实用户的喜好,和社区里活生生的“人”,能让好产品、好商家被挖掘出来。


消费惊喜,不在于让更快地买到已知,而是偶然遇见未知。


市集把重新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它打破了传统电商计划性消费的单调,通过活生生的“人”和真实的生活方式,为用户注入活力与新鲜感;它也突破了算法推荐带来的预测性消费模式,让用户在“双列”的自主选择中发现,从而收获更深的满足。


在消费环境高度标准化的今天,这样的“惊喜感”正在成为平台与品牌竞争中的稀缺资源。


为什么“惊喜”如此重要?


今天的消费市场,货品过度饱和,消费者的决策因素因此产生更多元的变化和需求,也会越来越倾向选择那些让自己更加快乐和满足的商品和体验。


品牌们也开始意识到,相比诱惑十足的价格,情绪体验更能让用户记住一个瞬间,并由此合理化甚至放大产品的价值认知。


其次,消费者在购物中收获的惊喜感,具备天然的社交货币属性。消费者在获得正向体验后,往往会主动将其转化为分享内容,形成“自来水式”的口碑传播。这种源于真实体验的分享更具信任度和扩散力,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品牌触达更多潜在用户。


“惊喜感”能够催化更深层的情感连接。当消费者感知到平台、买手和品牌“懂我、关心我”时,消费关系将突破功能与交易的边界,转向长期的信任与归属。从“用户”到“粉丝”的转化,本质上依赖的就是这种被理解与被关怀的情感共鸣。


所以,未来的电商战场,早已不再只是“精准”与“效率”的竞赛。更在于:我们能否在标准化的系统流水线般的体验里,让用户得到消费满足感。


每个空间都要营造发现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感觉,生活中越来越多的“Aha moment”是在小红书诞生的。


在小红书社区双列流里“逛”的感觉,其实非常接近一次线下旅行的新奇体验,会收获很多“原来还可以这样”、“原来还有这种东西”的顿悟时刻:可以是一次技能上的突破,可以是一次刻板印象的颠覆,甚至可以是某种程度上认知的重构。


小红书市集,更像是很多人的生活地图。但却总有彩蛋、盲盒、隐藏款,等着用户亲手打开。


我此刻,在小红书的线下市集,遇见全国各地110多个商家,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意逻辑。


这个真实存在的市集,或许正映射出“线上市集”,甚至小红书的深层价值:如果你不曾走进,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原来文物修复也可以成为家中的兴趣体验;番茄,并不只有超市里那一种味道;亲近自然、践行可持续的态度,甚至能穿在身上,成为每日着装的一部分……


但这种体验,在生活中的其它地方似乎变得越来越难获得。传统的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千篇一律的场景体验和产品供给,让我们挑不出周末出去走走的理由,白白消耗宝贵的注意力。


那么小红书带来的体感差异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是融入到其中里的“发现感”。


它代表了现在的消费者更需要的差异化体验:线上,有人感、有社区文化和新鲜好玩的内容;线下,可感知、可参与和可游玩的空间。


这种差异化的体验不只来自于“逛”,更是消费者重新夺回生活自主权、时间支配权、消费仪式感的沉浸式体验。


传统商场和电商无法满足这一点需求的原因在于,它们追求商品丰富度、展示与陈列,以及计划性消费的满足。但未来的消费,应该主打的是基于生活方式的内容和空间表达逻辑,强调内容产品的双重丰富度、真实的情感链接与体验,以及新爱好、新消费的发掘。


小红书COO柯南曾提到:


“小红书把电商融入社区,让用户从看笔记、看直播时,也可以直接下单购买。用户在小红书买东西就像在线上逛街,每一个直播间都是一个线上橱窗。都能看到非常善于讲解的买手直播间,专注创造好产品的主理人直播间,也很多品牌店,一个顾问在直播间帮大家搭配,慢慢选好好挑。”


现在,社区里面丰富的生活方式,在小红书“市集”得到延续和集中呈现。这里不只是在售卖一款产品,既不是无人售货机,也不是四处可见的大卖场,而是与生活方式紧密连接的购物空间。


商品页面展示区


在“市集”里,商品笔记取代了传统的商品页面,商品页面的展示往往侧重于交代品牌、规则、颜色、用户和价格,而商品笔记则以描述产品的使用场景、使用体验开头。在一些商品笔记的页面中,与产品相关的精彩评论也会展现出来,像在逛店时,能够听到身边的人真实的评价和反馈。


不难看出,小红书“市集”正是小红书所提的生活方式电商的具象化与产品化体现。


正如生活本身,产品也有诸多维度。有些可被量化:重量、尺寸、价格;但有些不能:番茄的风味、桌游的乐趣、一件衣服背后的故事……这些都只能置身于场景中,才能真正去发现、去体会。


每个商品都需要创造消费意义


强调功能与参数,始终是传统电商运营标品的核心逻辑。但在货品空前饱和的今天,这套逻辑正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同质化竞争催生了大量“性能过剩”的商品;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决策天平也在悄然倾斜——他们不再只为“有用”买单,更希望为“喜爱”和“共鸣”付出。


以“多口味番茄”、“新中式馒头”为代表,越来越多个性化需求细分的长尾品类正在孕育出庞大的消费市场,近几年大火的手串、手作、手账、桌游等……这些品类之所以能持续走红,并非仅仅因为实用,更因为它们背后,是一群表达“我想这样生活”的人。


这类货品与标准化商品最大的不同,在于价值的独特性。它未必来自高价、奢侈,而是看它能否精准对接一个人的兴趣轨迹与生活场景。


以水果为例。蓝莓、阳光玫瑰这类常见的水果并谈不上独特,但小红书商家“@洋洋乡村生活”通过构建健康种植的故事、果园的生活氛围,甚至对“香气而非甜度”的强调,成功唤醒用户对品质生活的渴望,从而实现了高复购与稳定经营。


这种生活方式上的连接不仅仅停留在用户与商品层面,更延伸至用户与品牌主理人、创始人之间的共鸣。创始人的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往往通过产品和内容传递给消费者,并逐渐成为消费者自身生活态度的一部分。


又比如比如服装品牌“占春衣物”,每件衣服都由裁缝独立手作,一人一件。占春衣物的主理人彬彬坚信“慢时尚”和“长期主义”的价值,坚持用成衣工艺和面料来打造日常着装。这样的坚持让品牌保持远低于行业水平——10%的退货率,也让他在小红书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服装品牌“占春衣物”店铺


在这个案例中,消费的逻辑已悄然演变:从早期追求“性价比”的功能导向,进阶为看重“情价比”的情感共鸣,再到如今认同“心价比”的精神归属。品牌不再只是卖货,而是借情绪与文化,与用户建立长久的关系。


可以预见,未来能真正走下去的品牌,必然是那些既能通过独特供给满足个性化兴趣,又能通过内容、理念与社区经营来建立文化认同的商家。消费者在这过程中,也不只是选择某个商品,而是在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身份认同、情感归属。


而平台在其中的角色,正是要让这些“对的相遇”发生:既需要敏锐地发掘并扶持这些优质供给,让好生意、好故事不被埋没;也需要让消费者找到与自我契合的意义和归属。


小红书“市集”所做的,恰恰是为疲惫的消费世界“重新赋魅”——它悄然拉开幕布,呈现出一个由人、内容、商品和生活主张共同构成的现场。


它试图向我们传达:电商的终局,从来不应是无限逼近“效率”的极限。唯有那些真正尊重个体差异、理解情感需求、并愿与用户共同书写意义的平台,才能在流量退潮后,依然留在消费者的心里。


这或许就是小红书提供的新解法。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DNA的“压力弹簧”:科学家揭...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身体里那段长长的DNA在细胞内是如何“打包”并正常工作的?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D...
原创 中... 菲律宾突然对华划出两条“战争红线”,扬言中国敢拖走坐滩军舰就拉美国开战。小马科斯政府为何突然强硬?美...
直击中国人保业绩会:业绩股价为... “人身险新业务价值88亿元,创历史同期最高;集团总投资收益415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集团合并净利润...
老年人脉压差别太小,越小越危险...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
越没本事的男人,越爱说下面这四... 第一句话就是爱找借口,没本事的人越爱找借口,喜欢说:我已经尽力了,不是我不行,是别人刁难我。 这种人...
秋天要养生!分享4款养气血食谱... 秋天是气候干燥、温差较大的季节,很多人会感到体力和气血不足,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疲倦无力等症状。此时,...
韩国首尔举行美妆周活动 8月28日,韩国首尔举行美妆周活动。活动将持续三天,吸引多家韩国本土美妆品牌和众多美妆从业者参加。 ...
海南保亭力推康养度假 面向全球... 中新网海南保亭8月28日电 (记者 王晓斌)在8月28日召开的2025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产业招商会...
〔读城〕鹿尔花园——“中国微型... 文 /韩江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打响“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
宗馥莉终于告别宗庆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 (ID:nbdnews),编辑:金冥羽杜波盖源源,作者:每经记者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