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晚,美团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净利润同比下降89%。最可怕的是,这还只是第二季度,而不是阿里入局后的第三季度。
今年早些时候,王兴的清华校友、神童王小川已经被打回原形了。
再之前,宿华也离开了快手——一家上市后市值蒸发万亿因此辩称自己是长期主义的公司,像极了天天给媳妇画饼大器晚成的我。
大哥,我都等了4年了,这长期主义还要等多久啊?
六年前我写过一篇《所有成功北大男的最终归宿都是李国庆》,当时我说:北大系创业者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而清华的王兴、宿华则稳得多。解释是:北大系创业者集中于市场机会、热衷模式创新,清华系则集中于技术。
如今我的模型已经破产了。谁能想到李国庆又二婚了,李斌居然又活过来了,而孙宇晨也成首富了。而我距离首富最近的一次,就是他在我文章下的留言。
今天我正式宣布,我更新一下我的模型:大家都是骗子,只不过北大系创业者会很坦诚地一开始就跟大家说我是骗子,类似于外面竖一面大旗写着“内皆武库”的陈独秀,而清华的则会先跟你说我是老实人,过几年有一天突然告诉你,我其实是骗子。
我其实一直有一个疑问,但是觉得问出来些许有些显得傻X,就一直埋藏在心里十几年。那就是: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要高频打低频?要是低频赚钱直接做不就完了吗?要是高频足够高频,直接流量变现不就完了吗?
作为一个组织管理研究者,我从来都对大公司内部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持悲观态度。两个业务不相互使绊子就不错了,如果一个公司同时有一个高频业务和一个低频业务,那么他们应该分别都是在商业上成立的,而不是两个商业上不成立的业务,凑到一起就成立了。
七八年前我在一家叫挖财的公司。这家公司是比较早地做记账软件的公司,后来又做了社保掌上通、闪电公积金等工具。老板的思路是,工具不赚钱,但是可以获取流量。挖财记账软件可以往挖财宝P2P理财端倒流,社保掌上通等工具可以往小额贷款倒流。但是事实证明,这个商业模式太绕了。与其通过工具引流,还不如直接投广告放贷款来得干脆。所以相比拍拍贷等直接放贷赚得盆满钵满的公司,挖财并不成功。
在十年前,还有一个理论很火,叫互联网的三级火箭,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了。这个理论说:输入法是第一级火箭,推动第二级火箭浏览器,然后再用浏览器推动第三级火箭搜索引擎。最终通过搜索引擎变现。有意思的是,这个理论的发明人,正是王小川。
这个理论太优美了,以至于做战略咨询的人在画PPT的时候,在画三个楼梯凳子的战略发展规划那页时,会忍不住引用这个理论。
但是问题是:这个模型能work所依赖的条件太多了,需要每一步很幸运才行。凭什么每级火箭点火就一定能成功,并产生足够多的推力推动下一级火箭?
是的,世界是辩证的,相互影响的,通过作用于A可以最终作用于B。但是问题是,世界也是变化的,充满了各种博弈,等你排兵布阵完毕,对手早就变化阵型了。下棋的时候,我们想到一手好棋,提前好几步就埋伏起来了,但是对手可能根本不按你的剧本走,你所有的计谋就失效了。所以我说,别下大棋。
而且创业者要认清自己的定位,你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盘是属于你的。要摆正心态,你只是一个玩家,你是一个taker,你没有资格下大棋,没有资格搞战略,没有资格玩系统论。创业者就应该是轻骑兵,看到一个机会就直接赚。
也不要扭扭捏捏,以用户体验的名义,看到钱不赚。实际上,这么做的人往往事后证明,并不是看到钱不赚,而是根本就没有赚钱的能力。清高只是一种无能的借口。
下大棋的唯一好处是让老板自我感觉非常好,本质是一种心理按摩付费。如果一个事儿,很顺利地稀里糊涂就做成了,这并不会成为老板的谈资,也不会让老板感到爽。如果一个事儿最后其实是很偶然地成了,但是中间还有复杂的兵棋战略推演,老板就会信心爆棚,认为成功是由于自己的运筹帷幄。如果一开始很难,后来却成了,老板就更是仿佛成为爽文主角。
要我说,一个事儿如果太难了,就别做了。说明这个事儿克你。只有一个事儿越做越顺,才说明你在正确的轨道上。DeepSeek难吗?梁文锋肯定不这么觉得,他只是把时间花在自己真的想做的事儿上,真正成功的人每天都是很快乐的,没有苦大仇深。(参见我之前整理的梁文锋微博《梁文锋和他的合伙人们成功的秘密,藏在他们的微博里》)
比较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段永平不仅没有持有美团,而且居然一直没有关注到这家公司。2020年的时候,有网友在雪球问他“请问大道怎么看美团现在的股价,感觉公司很不错”,段永平回答说:我不了解美团,不知道股价高低,也没买过。这是他雪球上唯一一次提及美团。
但如果遍览段永平的雪球发言,可以猜测他对美团的真实态度。他说:还没见过成本优势可以成“护城河”的,很少有企业能长期维护低成本的。段永平喜欢投更纯粹的公司,比如苹果,而不是美团这种多元化公司。他说:苹果单一产品的模式实际上是我们这个行业里的最高境界,以前我大概只见到任天堂做到过(sony的游戏产品类似)。他还说:从来没见过企业多元化成功的例子,GE是个例外,现在看来,时间长了都不行哈。
前一阵我看了一本讲美国超市Trader Joe的书《坪效之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Trader Joe虽然主打自有品牌,但并不是围绕固定的SKU做深度打磨,也不像其他超市一样追求品类齐全。这家公司的选品逻辑就是,不断帮消费者在市面上找新的便宜货,这个便宜货完全可能只是一批尾货,而不是一直售卖的商品——这一点有点像李佳琦和薇娅。
张一鸣在字节九周年演讲里说:方法论其实没有那么有用......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抽象,相当于思维上加杠杆。一旦这个杠杆加错,通常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这可能对非常讲究方法论、强调周密战略规划的美团来说,是最好的提醒。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底层观察家,作者:程春晓
上一篇:穹游分区讲解器:声随人动超省心!
下一篇:月夜周庄:水韵灯影熠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