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一吹,很多人首先就考虑雪梨汤、银耳羹,但有些人食用后,口渴、腹泻或怕冷等症状可能反而加重。其实燥有“外燥”和“内燥”之分,体质还有寒有热,如果没弄清楚就一个劲地滋养,可能就会让身体更不舒服。
一、为什么乱润反而伤身体
秋季之时,气候收敛过甚,致使人体津液难畅达于皮肤与口鼻,此即秋燥也,若此时食过多如生梨、百合这类偏寒润之物,可能使收敛之状更甚,譬如本已潮湿之天气,却偏要关门去湿,如此易闭塞通路。
内干是因为经常熬夜、体质偏虚或者阴虚,让体内津液缺少,这种情况仅靠补水往往不够,还得滋阴,古籍《本草衍义》就提醒说:“梨吃多了会影响脾”,就是说脾胃虚寒的人,就算觉得口干,也不适合直接吃梨。
怎么判断自己是哪种燥
外燥:舌苔偏腻、想喝水但喝了也不解渴、每到这个季节就容易干咳。
内燥:舌头发红少苔、手心脚心发热、总主动想喝水。
二、不同体质润法不一样
1、阴虚或燥热
这类人群的干燥状况尤为明显:皮肤干巴巴的,大便比较干结,下午时脸颊容易泛红;适合吃一些滋阴又清润的食物:
莲藕雪梨羹:莲藕能养阴清热,和梨一起煮,缓和梨的寒性。
沙参麦冬茶:沙参10克加麦冬6克煮水喝,生津补水,不黏腻。
2、气虚或阳虚
这类人怕冷,吃凉的东西容易拉肚子,除燥的时候,还要同时考虑健脾温中:
黑豆酿梨:梨挖空放点黑豆和几丝姜一起蒸。梨润肺、黑豆养肾、姜暖中同步调养。
山药莲子粥:山药补肺脾,莲子固肾,加点红糖温热着喝。
3、湿热体质
总觉得嘴里发苦,口腔黏糊糊的,排泄物粘马桶,马上就去润,很可能让湿气更重,
先祛湿:用薏米30克加赤小豆20克煮水,连续喝三天,
再润秋燥:喝点绿豆老鸭汤(鸭皮去掉减少油腻),绿豆清热,鸭肉滋阴,清爽不滞。
三、如何应对秋燥
得着重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导:
秋分过后,常遇凉燥之况:来饮杏仁紫苏茶,里头有杏仁6克,再加苏叶6克,它能辛通利气息,助津液散布开。
秋分前热温燥未退:用无花果雪梨茶,清热生津。
四、3步快速判断体质
1、先看舌苔
舌头红红的,舌苔还少,一般是阴虚;舌苔黄还厚腻,多提示为湿热;舌头淡白又偏胖,常见于气虚。
2、再问二便
大便干结得跟羊屎蛋似的,多属于为阴虚;黏腻还不通畅,多提示是湿热;要是偏软偏稀,可能就是气虚或者阳虚。
3、试试温度
午后的时候,手脚心发着热,多属于为阴虚;怕冷还老想着暖和,多提示是阳虚;身体燥热、嘴里发苦,差不多就是湿热。
应对秋燥,关键在于辨别自身体质,而非盲目跟风饮食,而是弄清自己属于哪种体质。这个秋天,不必执着于润燥必吃梨的说法,让身体真正接收到它需要的润泽。谨察阴阳所在,以平为期,找准平衡,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