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即将开启他第23次访华之旅,然而这一次被俄方冠以“世纪之行”的称谓,却让人感觉格外不同寻常。长期观察者也许会问,为什么在他此前多次访问中国的背景下,这次会被标注为历史级别的事件?普京究竟想在此行中谈成哪些重大事项?对于俄罗斯的未来走向,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与含义?这些问题背后,折射出俄中关系在新的国际格局中的定位与走向。
这次出访的时间安排本身就充满信息量。普京计划于8月31日抵达中国,直至9月3日九三大阅兵结束后才返回俄罗斯,整整排出四天的紧凑日程。回顾近些年,普京出访多为短期访问,最长也不过三天。俄方宣布四天的安排时,甚至连俄媒都称这是“史无前例”的长度。这种节奏上的突破,显然传递出一个信号:他希望在这次访问中推动的合作,既多且深,涉及的层面也要比以往更广、更实。至于具体的合作目标,初步看来自行就绪的行程安排,明确指向了三个方向的深化与扩展。
第一,通过上合峰会这个多边平台,努力打破对西方的封锁与孤立。尽管外界一度猜测美俄峰会后俄罗斯会“重新倒向西方”,但现实却是美俄之间的对话难以进入实质性共识,乌克兰问题停火进展缓慢,欧洲制裁没有放松,甚至在某些议题上出现新的变数。对俄罗斯而言,打破西方的单向制约,不能只向西方看,还要联合全球南方的国家共同发力。此时的上合峰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外交舞台,俄罗斯需要在这个框架内争取更多的发声权和筹码,以能源、军工、贸易等领域的实际合作为抓手,稳固并扩大自身在东、南方阵营的影响力。
第二,扩大对华能源出口与相关经贸协作的深度与广度。文章指出,印度对俄油的进口在某些条件下遭遇了高关税压力,而美国总统和相关议题也对中国在能源市场上的购买行为形成持续的政治影响。俄罗斯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石油等资源性收入,一旦中国的买家减少或转向多元化采购,俄经济将承受更大压力。因此,普京此行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与中国敲定更长期、规模化的能源供给安排,确保市场需求的持续性与价格的稳定性。同时,俄罗斯的农矿产品也需要通过中国市场来消化,西方资本撤出、对俄全面制裁的环境下,俄罗斯的轻工业与制造业也需要中国企业的参与来提升链条的完整性。在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双方还希望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等关键领域寻找协同路径,以免在技术升级中掉队。这些综合因素共同构成普京此行“出访时间”背后的策略逻辑——通过大规模能源与经贸合作,强固与中国的互利关系,并借此把对外经济关系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第三,守护并放大历史真相,争取在国际话语权中的更大发声权。中俄在抗战历史的叙事上有着相似的处境:中国与俄罗斯都担忧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会淡化或歪曲他们在抗战中的贡献与牺牲。西方对二战欧洲战场的历史结点常常强调诺曼底登陆的意义,忽略斯大林格勒等战役的决定性作用;而对日本在抗战中的角色,部分叙事又存在着美化或否认的倾向。进入九三阅兵前夜,德日两国对中俄的负面叙事仍在施压。于是,普京的此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俄联手的信号,旨在通过共同的历史叙述与纪念性场景,抵御西方对历史事实的扭曲,提升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历史话语权与道义立场。
总体来看,普京这次“世纪之行”并非单一议题的外交访问,而是标志着俄地缘战略转型的关键节点。在经历了对西方整合失败的挫折后,俄罗斯显然更愿意把国家的未来命运押注东方与南方的广阔空间。与此同时,类似的“联俄制华”之类的对华策略在美国国内外政治博弈中逐渐显现出局限性甚至失败的迹象,这也为俄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调整与中国的关系提供了更明确的战略背景。短期而言,这次访问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若干年的区域格局与能源、科技、历史叙事等多层面的互动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