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观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李正荣
导读
壹||《天堂篇》的最后一句就是“这爱推动着太阳和其它的群星”。音乐剧用“爱”来凝聚全诗的主旨,一开始的序曲、第一幕结束、全剧谢幕都反复咏唱这一句
贰||“耳听震撼的乐声,眼观倾力的表演和奇绝的舞台美术,身陷高科技光电技术效果当中,那种感官的艺术震撼,自然是阅读文字《神曲》无法获得的”
叁||中国观众吐槽舞美设计过于幽暗,中意双方团队认真讨论并改版。今日中国舞台设计的技术能力和呈现能力都是国际一流的,甚至让意大利主创人员吃惊
我问但丁,作为“一个寻找爱的人”,当你站在中国的舞台上,面对中国观众,你是否寻找到了“爱”?但丁回答:是的,是的,在舞台上,在舞台外的互动活动中,我发现了太多的“爱”。
没错,这里说的但丁,就是1265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1321年死于拉文纳的意大利的伟大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但丁诞辰760年,伟大诗人随着音乐剧《神曲》在中国巡演,登上中国舞台。这是2025年春夏秋三季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件大事,也是“纪念中国意大利建交55周年文化交流”的大项目。
当然,我所问的这位但丁,是音乐剧《神曲》的主人公但丁的饰演者,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安东内洛·安吉奥利洛(AntonelloAngiolillo)。
歌剧《神曲》的标志性定位
7月31日晚,音乐剧《神曲》中国巡演北京站在世纪剧院首演。首演之前,在世纪剧院小剧场举行了“文明交响和声共鸣——庆祝中意建交55周年中意文明互鉴论坛”,中意双方政界领导、中意两国文化界、艺术界、文学界、但丁研究界人士、中意相关文化演艺运营机构主管,以线下线上的方式出席了论坛。但丁和《神曲》自然成为这次论坛的最大主题。
年轻朋友宋若词是《神曲》音乐剧中国巡演的文化顾问,是音乐剧《神曲》台词和舞台说明的编辑和翻译,因她邀请,我在论坛上意外地与“但丁”两次相遇。第一次是偶遇但丁的饰演者、歌唱家安东内洛·安吉奥利洛在小剧场舞台为八位音乐剧主演测试音响效果。只见“但丁”手拿八个麦克风,在舞台走来走去,随口唱出一小段选段乐曲。随后,作为论坛的一个环节,八位演员表演了一组联唱。“但丁”和其他七位主演的歌喉让我震撼,其中的一个词“爱(L’Amore)”已经灌注我心。
音乐剧《神曲》(LaDivinaCom-mediaOperaMusical),最早是以一出歌剧(L’Opera)的传统形式面世的。2007年,音乐家马尔科·弗里西纳(MarcoFrisina)和剧作家吉安马里奥·帕伽纳(GianmarioPagano)合作创作了歌剧《神曲》。最初,这部歌剧有一个副标题:“一个寻找爱的人”。这个“寻找爱的人”,显然是指《神曲》的一号主角但丁。8月3日演出结束后,宋若词、我和几位主创人员进行了一次小小的“研讨会”,于是有了我对“但丁”的提问。
其实,我之前对主创人员给但丁的这个“寻找爱”的定位,是有疑惑的。
阅读《神曲》,整个《地狱篇》和大部分《炼狱篇》都是彼岸世界对人的罪行的惩罚。残酷、恐怖的地狱、炼狱场面,难道不正体现造物者对人类罪恶的“恨”吗?即使在《天堂篇》,那些在天国中闪耀的圣人,一张嘴,也是对地下人世间的大批判,激烈的言辞不也是充满了恨吗?
但音乐剧《神曲》矫正了我的疑惑。但丁在《神曲》的《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的结尾,都用群星来做了结。《天堂篇》的最后一句,就是“这爱推动着太阳和其它的群星”。既如此,音乐剧用“爱”来凝聚《神曲》的主旨,显然是有充分的道理的。编剧将但丁的这一全诗的结句灵活调用,一开始的序曲,就响起这句歌词。第一幕结束,又齐唱这一句歌词。全剧结束,更是反复咏唱这一句。最后,谢幕的时候,回报中国观众的热情,全体演员又合唱了这一句歌词。
至少,音乐剧《神曲》“爱”的歌咏,说服了我。
《神曲》的震撼强度:从诗到乐
音乐剧《神曲》的震撼,强烈程度必定大于文字的《神曲》;而音乐剧《神曲》的震撼是建立在但丁诗歌文字的恢弘深邃之上的。
但丁给自己的长诗命名为喜剧(comedy),全诗100节,共14233行,每一节诗章,但丁称其为“歌(canto)”,从这个意义上讲,但丁的《神曲》最应该,而且也最有可能用音乐来呈现了。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音乐的本质是宇宙的和谐,是天国的律动,从诗歌《神曲》,到音乐剧《神曲》,恰好体现了彼岸世界的精髓。
2025年4-5月,音乐剧《神曲》作为“纪念中国意大利建交55周年文化交流项目”开始在重庆、长沙、无锡、南京、南昌、武汉巡演。7月,开启了在成都、北京、广州、厦门、深圳、苏州、香港、上海、杭州等地的第二轮巡演。中国春夏秋三季剧坛,都被700年前的但丁震撼了。除了舞台的震撼之外,音乐剧主创团队在巡演的每一站,在演出前或演出后,安排与观众互动交流,中国观众能近距离与但丁、维吉尔、贝亚特丽齐、弗朗西斯卡、卡戎、尤利西斯、皮耶尔和皮娅的扮演者见面,一睹意大利顶级艺术家的真容。可以说,在但丁诞辰760年之际,意大利艺术家们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神曲热”。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一大批中国读者在热情地读着但丁于1304年起笔、1321年完成的《神曲》,自然被《神曲》里彼岸世界的恢弘深邃所震撼。读者跟随意大利诗人但丁这个“活人”,游历冥府,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但丁童年恋人贝亚特丽切、中世纪圣人圣伯尔纳多的带领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
在《地狱篇》,读者会被但丁笔下的残酷所震慑;在《炼狱篇》,同样也会被但丁描绘的罪罚所折磨,而在《炼狱篇》第二十八歌以后的章节里,读者也一定会被世上乐园的美丽所感染;到了《天堂篇》,但丁描述的九重天盛景更让人震撼。但是,毕竟文字和五官感受之间隔了一层,译文和原文又隔了一层,而置身在剧场,沉浸在当下音乐剧艺术的“效果世界”中,耳听震撼的乐声,眼观倾力的表演和奇绝的舞台美术,身陷高科技光电技术效果当中,那种感官的艺术震撼,自然是阅读文字《神曲》无法获得的。
伟大诗人但丁的《神曲》文字可以说是世界文学最艰难的文字,在文学课堂上,《神曲》也是最难的课程之一。讲读《神曲》,一方面被但丁构建的“地狱”、“炼狱”、“天堂”恢弘结构所震惊,而另一方面,讲读者的理解力、感受力会被但丁诗句中层出不穷的典故所困惑,更会被但丁弯弯绕绕的中世纪修辞所烦恼。但丁的语言是古典修辞的典范。在长诗写作中,但丁会故意在自己的诗歌语言中埋藏四层不同的意义表达,这是一种“层叠表达法”,面对文本的字面义、事典义、哲理义、神学义,读者更多的是迷惑,需要不断地查询诗文正文之外的注释,才能勉强理解。因此,阅读《神曲》的文字,总遇到阅读典故、意义的阻挠,因此,震撼感虽在,却被烦琐的文字谜语所缠绕,于是,读者的感官亲和力被抵消了,《神曲》的震撼力也被“锁”在了古典语言里,很难被直接感受到。
一种说法,但丁是在1307年开始动笔写《神曲》的。距离这个日期700年以后的2007年,音乐家马尔科·弗里西纳(MarcoFrisina)和剧作家吉安马里奥·帕伽纳(GianmarioPagano)合作创作了歌剧《神曲》,这是当代意大利艺术家根据但丁的诗篇打造的巨大艺术成果。音乐剧《神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第一次完成了对整部《神曲》的现代化转化。
最初,艺术家走的是传统歌剧(Opera)路线,音乐本身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因为音乐剧的音乐创作者和剧本创作者深知但丁的诗歌蕴含的深层力量,所以在剧本中,保留了大量但丁原著的古典诗歌原文。这对于当代观众的接受来说,并不顺利,并不理想。
2017年,意大利“MIC”演出公司(MicInternationalCompany)创立。首先决定将歌剧《神曲》打造为音乐剧歌剧(OperaMusical)《神曲》。MIC公司聘请了意大利著名导演、编剧、歌剧演员安德烈亚·奥尔提斯担任音乐剧《神曲》导演。奥尔提斯是一位创新型导演,熟悉传统歌剧,也敢于对舞台创新,敢于在但丁的古代经典中融入当代舞台3D映射投影技术这样的表现手段。
在音乐剧《神曲》中,这位导演又担当了但丁的导师维吉尔的角色。其实,在MIC出品的整个音乐剧《神曲》的设计演出过程中,奥尔提斯是真正的“大师”、“导师”和“引导人”。
在世纪剧院的后台,我见到了刚刚从舞台上走下来的安德烈亚·奥尔提斯,当谈论到音乐剧《神曲》的独特品性时,“维吉尔”说:“这场表演以各种不同的手段将古老的、已经退出历史的词汇放在中心位置。但是,我们的音乐剧,既有但丁的语言和角色,也有通过编舞、舞蹈、场景、3D投影技术手段而构成舞台氛围和戏剧情感语言。这种新的表现手段,更能走进当代年轻人。”在他的带领下,音乐剧《神曲》完成了对诗歌《神曲》的当代意义的“解放”,获得巨大成功。
为了使音乐剧《神曲》能够被广大当代青年接受,导演安德烈亚·奥尔提斯做了积极的努力。他首先采用了现代歌舞、现代舞美、现代声光电技术,营造出剧场演出的震撼效果。
其中一个创意设计令人叫绝:主创人员在舞台前端的四分之一处设计了一个透明纱幕。纱幕从顶端到舞台,从左到右,占满舞台的立面空间。薄纱内外,隔成两个空间。开幕钟声响起,半明半暗的舞台前顶灯光打在纱幕上。薄纱幕内,绰绰约约,一个女歌手慢吟长“啊”,收敛起观众的嘈杂和碎念,进入神曲。这个创意显然是《神曲》此岸与彼岸的神学思想寓意之所在,当然更是舞台效果的呈现手段。它也是一个屏幕,3D光电在薄纱上展示出各种震撼的视觉图像和关键的语言文字。薄纱幕幔还是一个界面,可以分离时间、空间、静止和行走,前景和后景,前场和后场,让舞台有无限的可拓展性。
音乐剧各个场景的舞台造型,也颇具震撼力。主创团队采用当今的技术手段,用流行音乐剧的夸张视听效果,打造出观感强烈的效果。整个音乐剧分为两幕,第一幕“地狱”中,选择了《神曲》原作中“幽暗的森林”、“冥河摆渡”、“树上的皮耶尔”、“地中海惊涛中的尤利西斯”等感官效果强烈的场景。第二幕将但丁的“炼狱”与“天堂”合二为一,选择了“罗马将士竞技”、“炼狱之门”、“狮鹫游行”、“贝亚特丽齐的降临”等场景。现代音乐剧的设计目标,就是要让观众留下震撼的印象,它实现了。
音乐剧在歌与舞的两种艺术结合中,也做出了超赞的努力。歌唱艺术家的歌声和舞蹈艺术家的舞姿,配合完美,这是音乐剧的一大着力之处,舞台上的形体表演非常美。
导演奥尔提斯深知但丁语言的艰难,所以,在舞台之外,他又开办了“音乐剧《神曲》研讨会”,通过研讨的方式,向广大当代青年推广《神曲》。而面向学生、老师的专场研讨会,演出前的见面会,演出后的签名仪式等活动,都非常有效地推广了这部剧。
但丁的语法与音乐的乐法
以音乐剧第一幕的第六个场景“保罗和弗朗西斯卡”为例,由此可以得见音乐剧是如何让但丁的那些著名典故化成震撼的乐音、让但丁的中世纪修辞获得“新生”的。
但丁《神曲·地狱篇》第五歌,描述了弗朗西斯卡和小叔子保罗的鬼魂被飓风乱吹的场面。但丁的诗篇里,飘荡的鬼魂听到但丁的询问停了下来,女鬼魂弗朗西斯卡向但丁讲述了自己在阳间的乱伦之恋:她嫁给了丈夫,却与丈夫的弟弟产生了爱情。但丁在弗朗西斯卡的表白中,“寻找”了这种“爱”的诱因和逻辑。弗朗西斯卡说,叔嫂这段不伦之爱,是因为共同阅读了一本“诱惑之书”。这本书讲的是亚瑟王圆桌骑士中的第一武士朗斯洛和亚瑟王的妻子桂妮薇尔相爱的故事,此书成了叔嫂乱伦的“媒婆”。结果在弗朗西斯卡和保罗偷情时被丈夫发现,丈夫把自己的弟弟和妻子双双杀害。这是《神曲》全诗最著名的段落。
弗朗西斯卡凄婉的叙述,打动了但丁,也让后世的艺术家创作出一系列绘画、雕塑和音乐作品。因此,在西方,这个故事的主题和核心情节要素,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但是,看这一主题的绘画,听这一主题创作的音乐,因为熟悉基本情节,所以可以越过文字感受震撼。但是,读但丁原文则不同。
但丁的文字,故事套故事,典故叠典故,阅读起来障碍重重,而但丁的中世纪修辞手法,更千回百绕,语法奇异,让人难以卒读。原文文本中有这样一句诗句,从文法上讲是极其精彩的,但理解上却极费周折:但丁的意大利原文是“Amor,ch'anulloamatoamarperdona”,文本有三个“爱”:第一个“爱(Amor)”是名词,指爱的情感,第二个“爱”是动词的被动态分词,表示“被爱(amato)”,第三个“爱(a-mar)”是动词,是被爱的人产生的“爱”。放在一起,意思是“爱,让被爱的人原谅自己的爱”。这样复杂的句法,放在上下文的诗句里细读分析,才可理解。现代意大利人要把这句话当作但丁创造的“成语”,才可以顺畅理解和运用。但是,这是弗朗西斯卡复杂感情的自我表露,这个句子被理解成“爱让无论哪一个被爱的人必定回应爱”,它太著名了!音乐剧的作曲、编剧以及导演都没有舍弃这个复杂的表达式,而是用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不断歌咏这个“成语”。
对于坐在剧场的观众来说,看着舞台两侧的字幕机,知道情节,知道歌词大意已经足够,剩下的,就是让耳朵尽情享受歌唱家的歌声,让心灵被那凄婉的、富有磁力的歌声所“驯服”。因此,在音乐剧现场,观众很自然就被带入弗朗西斯卡的悲情中。在诗篇中,但丁被弗朗西斯卡的爱情悲剧感动得“五体投地”。而在音乐剧《神曲》剧场,我们的心身也同样可以被但丁这句“爱啊,不容许被爱之人不以爱回应”(这是但丁原文在本次巡演字幕机上的译文,由剑桥大学博士生、《神曲》音乐剧巡演文化顾问宋若词翻译)的咏唱所震撼。
《神曲》的震撼新生
但丁在自己的诗歌创作生涯中,曾留下一部诗文集,名曰《新生》,它的抒情对象是美丽女邻居贝亚特丽齐。贝与但丁同年生,比但丁小数月。但丁九岁时遇见她,然后就着魔般地爱上了她。
在今日弗罗伦萨但丁故居下面的狭窄过道旁,有一座圣玛格丽特·德·塞尔奇小教堂,里面供奉着贝亚特丽齐的墓碑。我明知这墓的真伪难辨,但是,每次去佛罗伦萨都想进去一睹“芳容”。贝亚特丽齐在但丁的生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神曲》中,她是但丁游历天堂的领路人。
诗文集《新生》的第二节,但丁以天文星象家的准确,写了自己满九岁、贝亚特丽齐也刚刚九岁的那个时辰,是但丁第一次见到她,从那时始,“爱”便来做但丁的“灵魂的主人”。1290年,贝亚特丽齐近25岁时离开人世,但丁痛不欲生,经过五年日夜折磨,1295年,但丁写完这部诗文合编的《新生》。“新的生命”,这一标题,是纪念自己的女神,也祈望自己的“新的生命”。《新生》第32节诗文说,贝亚特丽齐“回到了天上”,天主使她升到天堂的最高一层。第43节,但丁表示,如果万物之主能够赏赐自己更多岁月,他将“用从来对于一切女性都不曾用过的话去说她。”(王独清译)这实际上已经预示了未来的《神曲》。如此,《神曲》恰好可以说是从《新生》而生的“新的生命”。
时隔700年,音乐剧《神曲》似乎也可以看作是但丁的又一次新生。
说到音乐剧《神曲》对但丁诗歌《神曲》的现代化“新生”,应该提到中国观众为此剧的现代技术呈现所做出的贡献。
2025年《神曲》音乐剧在中国的巡演,分两轮进行,第一轮演出过程中,中国观众对意大利技术团队原设计的风格提出异议。中国观众吐槽《神曲》的舞美设计过于幽暗了,音乐剧舞台呈现过于暗黑。中意双方演出团队认真讨论中国观众的反馈,有争论,也有争吵。最后,“改善派”的意见占了上风。第一轮演出结束后,中意双方团队立即开始舞台呈现的改版动作。值得一提的是,今日中国舞台设计的技术能力和呈现能力都是国际一流的,甚至让意大利主创人员吃惊,中国技术完美实现了主创团队的改版设计意图。因此,2025年7月19日开启的第二轮中国巡演,是崭新版本的《神曲》音乐剧。
新版音乐剧《神曲》已经在成都、北京大获成功。只要你走进剧场,打开眼睛,放开耳朵,那乐音、旋律、舞姿、舞美、灯效,震撼的“神曲”,一定会让你的身心随之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