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认为,讨论话题,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因为在讨论的是事情,如果跑题了,变成人身攻击了,就不应该了。
看到外地网友在我文章底下的跟帖,都跑题了,变成了对人不对事了。
前几天我写了篇文章回应网上那些无端骂上海的声音,摆事实、讲道理,不然我拿什么来回应呢?怎么去以理服人呢?结果不出所料,外地网友是很不服气的,有人甚至让我“对外地人道歉”,有个老乡的跟帖说“你说太多了,一声“对不起”就够了”。
看到这些评论,我一点都不生气,反而觉得文章写值了——真话虽然刺耳,但至少让人清醒。不然,连写文章的动力都没有的了。
我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让某些人跳脚,无非是因为点破了几个事实。
上海为外来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机会和资源,这不是施舍,但值得珍惜。工作、医疗、教育、公平的环境……哪一样不是真金白银的便利?来了,赚了钱、安了家,反过来骂收留你的地方,这放在哪个城市都说不过去。
他们就是没觉得自己是占用了上海的资源,老乡们会说,我吃你家的米了吗?我住你家的房子了吗?上海是你家的吗?
有些人把“建设上海”挂在嘴边,认为自己就是建设者,仿佛上海欠了他们一样。可这座城市的繁荣是双向奔赴的结果,你付出了劳动,上海也回报了你老家的给不了的发展空间。这不是谁施舍谁,而是彼此成就。
但是,有些老乡已经把他乡当故乡了,却又感觉到了自己和上海本地人的不平等待遇,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凭什么不能一视同仁?
那些一听“感恩”就炸毛的人,其实不是词过敏,是心过敏。不愿意承认自己“得到过”,更不愿意面对“既享受又骂街”的矛盾。所以他们宁愿用“排外”“优越感”来混淆视听,也不愿正视自己的问题。更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故乡老家,也忌讳提及自己外地人的身份,因为这是他心里的一个碰不得的伤疤。
我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很多外地朋友勤勤恳恳、热爱上海,我们从来当你是自己人。但极少数人,一边占着上海的便宜,一边骂上海人小气,这就不是心态问题,是品行问题了。
上海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但温度不等于无限包容无理取闹。我们可以接受批评,但不能接受诋毁;欢迎建设者,不供奉白眼狼。
这篇文章,就是一面照妖镜。谁在理性讨论,谁在无脑泄愤,照得一清二楚。有个网友的跟帖说“看看底下几个外地人激动的不得了,说明文章效果还是可以的”。
能让老乡急得跳,那就对了——良药苦口,实话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