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学第一天,“神兽们”纷纷走进校园,然而,部分学生出现“肚子疼”、“头痛”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可先别轻易呵斥孩子在“装病”,因为这可能是心理问题在悄悄作怪。市中研附院心身疾病科副主任医师陈海兴表示,儿童心身健康是其成长发育的核心基础,涵盖生理机能与心理状态的协同发展。当前儿童心身健康问题检出率逐年上升,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学业、社交及成年后生活质量。
PART 01
儿童心身健康问题的现状
儿童心身健康问题指18岁以下儿童因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出现的生理不适与心理行为异常共生的状况,常见于学龄前期(3-6 岁)及学龄期(6-12 岁)。这类问题并非单纯“身体生病”或“心理矫情”,而是心身相互作用的结果——如长期焦虑引发腹痛,或慢性疾病导致情绪低落。据国内调查, 儿童心身健康问题检出率约10%-20% ,其中睡眠障碍、情绪问题、躯体化症状最为常见,且在学业压力大、家庭氛围紧张的儿童中患病率更高。
PART 02
儿童心身健康问题的四类常见表现
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心身健康问题常以“躯体不适”或“行为异常”为主要信号,易被家长误判为“装病”或“调皮”,核心表现可归为四类:
1. 躯体化症状:反复不适却查无病因
儿童常诉说身体不舒服,但经医院检查无明确器质性问题,对症治疗效果差,多与心理压力相关,常见症状包括:
消化系统:频繁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尤其在上学前、考试前加重;
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或突然出现短暂的肢体麻木、无力;
其他:不明原因的疲劳、多汗、睡眠中惊醒,部分低龄儿童还会出现频繁眨眼、吸鼻子等“小动作”。
2. 情绪问题:易被忽视的“隐形困扰”
儿童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压力易转化为明显的情绪波动,表现为:
焦虑:过度担心分离(如怕父母离开)、对考试或社交极度紧张,甚至拒绝上学;
抑郁:长期情绪低落、对玩具/游戏失去兴趣,少言寡语,部分儿童会出现自我否定(如“我什么都做不好”);
易怒: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摔东西,甚至攻击他人,情绪爆发后又容易自责。
3. 行为异常:偏离正常发展的“信号”
行为是儿童心理状态的外在体现,心身健康问题常伴随行为偏差:
注意力缺陷:上课坐不住、频繁走神,无法完成简单作业,与“调皮”不同,这类儿童难以专注任何感兴趣的事;
退缩行为:拒绝与同龄人玩耍,回避陌生环境,在家中过度依赖家长,不敢独自睡觉;
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或频繁追问同一问题(如 “门有没有锁好”),不做就会极度焦虑。
4. 睡眠障碍:影响心身发育的“关键隐患”
睡眠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心身问题易导致睡眠异常,形成恶性循环:
入睡困难:睡前哭闹、担心“做噩梦”,需家长陪伴才能入睡;
睡眠质量差:夜间频繁翻身、磨牙、说梦话,或反复惊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早醒:比平时提前1-2小时醒来,醒来后情绪低落,白天精神萎靡。
PART 03
儿童心身健康的科学干预建议
儿童心身健康问题干预需“家庭-学校-医院”协同,核心是早发现、早引导,避免问题加重,具体建议如下:
家长:关注信号,少评判多理解
若儿童反复出现躯体不适或行为异常,先避免指责 “装病”,而是耐心询问 “是不是有什么担心的事”,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如上学前)、场景(如考试前),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
学校:营造包容环境,及时沟通
教师需关注儿童课堂表现与同伴互动,若发现某儿童突然孤僻、成绩下滑,及时与家长沟通,避免当众批评,可通过小组活动、鼓励性评价帮助儿童建立自信。
医院:选择专业科室,规范干预
陈海兴主任表示,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建议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或心身疾病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心理评估、必要的生理检查制定方案(如心理疏导、家庭治疗,严重时配合药物干预),切勿轻信“偏方”或拖延治疗。
儿童心身健康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唯有家庭、学校、医疗共同发力,才能为儿童筑牢健康成长的基石。
审校供稿:心身疾病科
编辑:雷春香
责编:陆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