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糖友都纠结:糖尿病控制得咋样,到底该看哪个指标?不少人第一反应是 “血糖”,但血糖其实有局限。真正能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 “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今天咱们就聊聊:血糖的短板在哪,糖化血红蛋白又强在哪。
1、案例:空腹血糖 “瞒天过海”
58 岁的王阿姨退休后爱跳广场舞,可最近总觉得没力气,喝水量比以前多了不少,晚上起夜次数也明显增加。一开始她以为是天气热、活动量大导致的,可入秋了还是这样。更奇怪的是:明明吃得不少,体重却悄悄降了 3 斤。
邻居张大姐提醒她:“你这症状有点像我家老伴有糖尿病那阵,要不赶紧去医院查查?” 王阿姨心里打鼓,赶紧去社区医院测了空腹血糖,结果是 6.2mmol/L。社区医生说:“血糖只是稍高,不像糖尿病,但你的症状有点明显,最好去大医院查个糖化血红蛋白。”
王阿姨半信半疑去了三甲医院,一查糖化血红蛋白,数值竟然到了8.9%!结合后续的糖耐量试验,她最终被诊断为糖尿病。
2、糖化血红蛋白的 “原理优势
为啥王阿姨空腹血糖只高一点,糖化血红蛋白却超标这么多?这得从糖化血红蛋白的 “诞生” 说起 ——
它是血液中红细胞里的 “血红蛋白”,和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特别稳定,只有等红细胞 “寿终正寝”(红细胞寿命约 120 天),它才会分解。所以,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有些糖友可能空腹血糖挺正常,但餐后或其他时间段血糖 “飙升”。这时候只测某个 “时间点” 的血糖(比如空腹血糖),就容易漏掉问题(像王阿姨就是这种情况)。
要是直接做糖耐量试验,虽然全面准确,但过程麻烦(要喝糖水、多次抽血),不太适合门诊初步筛查。这时候糖化血红蛋白的优势就体现了:
①既能评估长期血糖情况,不是只看 “某一刻”;
②操作简单,还不用特意空腹、不受当天饮食影响。
简单说:如果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基本能排除糖尿病;但如果空腹血糖不高,糖化却高了,说明 “其他时间的血糖藏着猫腻”,就得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确诊。也因此,内分泌医生都把糖化血红蛋白当作判断血糖控制的 “金标准”。
3、糖化血红蛋白也有 “小瑕疵”
这些情况会让结果 “不准”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检查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也不例外,有些情况会让结果 “失真”:
1、假性降低:比如严重贫血的人,红细胞数量少,会导致检测结果比实际血糖水平低;妊娠期间,红细胞寿命会生理性缩短,孕妇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可能 “假性降低”。
3、假性升高:做过脾切除手术、有红细胞增多症的人,或者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那里的人红细胞水平普遍偏高),都可能让检测数值 “虚高”。
4、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数值
分别代表啥?(建议收藏自查)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检查指标,糖化血红蛋白也不例外,有些情况会让结果 “失真”:
了解这些,才能更精准地把握血糖控制情况,和医生一起打好 “控糖战”~
肥胖与代谢病治疗中心新成立糖尿病逆转中心,中心已为上万例糖友、胖友实现逆转。大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们联系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