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93阅兵式上,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中国新一代洲际弹道导弹的亮相。中国在已经拥有东风-41这种世界顶级洲际弹道导弹(的情况下,仍然继续发展东风-51,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其实道理很简单:确保核反击能力的绝对可靠性和有效性。
简单来说,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发展多种型号的洲际导弹是构建一个生存能力强、穿透效率高、且让对手无法有效防御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的必然要求。
以下是几个关键原因:
提升生存能力:避免被“一锅端”。
核威慑的首要前提是,在承受了敌人的第一次核打后,仍然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毁灭性的核反击。如果所有导弹都是一种型号、部署在一种模式下,敌人就容易找到对策并试图摧毁它们。
东风-41主要以公路机动发射车 的方式部署,在大山区、森林公路网中进行机动,难以被追踪。
新型号可能性:新导弹可能采用更隐蔽的部署方式,例如:更强大的越野机动能力:在更复杂的地形中机动,进一步增加生存概率。中国已试验过东风-41的铁路发射版,新导弹可能优化这一模式,利用庞大的铁路网实现快速、隐蔽的全国机动。
虽然固定发射井在理论上容易被瞄准,但如果将其建设得足够深、足够坚固(例如可抵御近距离核爆炸冲击),并配以诱饵发射井,反而能迫使敌人消耗大量攻击弹药,成为一种可靠的“消耗性”威慑力量。不同型号的导弹混合部署,会使敌人的打击计划变得极其复杂。
强化突防能力:破解导弹防御系统。
对手正在不断发展和部署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如陆基中段防御、“萨德”、“宙斯盾” 系统等。单一类型的导弹,即使性能再优秀,其突防模式总是有迹可循的。
东风-41已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如分导式多弹头、诱饵、机动变轨等。新导弹可能会引入更先进的突防技术,让现有防御系统彻底失效:像东风-17一样,但应用于洲际射程。这种弹头在大气层内进行“打水漂”式的高超音速滑翔机动,飞行轨迹不可预测,现有拦截系统极难应对。携带更多的分导弹头,实施 “饱和攻击” ,耗尽拦截弹的数量。
更先进的诱饵和干扰技术:在飞行中段和末段释放更逼真、数量更多的诱饵,干扰敌方雷达的识别能力。
当然,科技在进步,战略需求也在变化。新型号导弹往往集成了最新的技术成果,在关键性能上实现超越。新导弹可能追求更远的射程或更大的有效载荷,以便携带更多、更重的弹头或更先进的突防装置。
东风-41已是固体燃料,反应速度快于液体燃料导弹。
新导弹可能采用更先进的固体燃料配方,进一步缩短准备时间,实现“接到命令立即发射”,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新导弹可能集成更安全、更抗干扰的指挥通信系统,确保在极端战争环境下指令也能有效传达。
国防工业需要持续的技术迭代和人才队伍培养。如果停止研发,生产线会关闭,人才会流失,整个国家的战略威慑能力就会僵化甚至倒退。“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 是保持国防科技领先的常态。
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主要核大国(美、俄)都在不断更新其核武库。为了维持有效的战略平衡,避免出现“技术代差”,中国必须跟进发展,确保自己的核威慑力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