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初,《经济学人》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谁在人工智能中获胜——中国还是美国?Who is winning in AI—China or America?》。
文中说,美国的优势是技术:美国在私营部门创新、前沿研究(包括人工通用智能或AGI)、人工智能模型开发、投资和先进计算基础设施方面领先。
而中国则通过其“AI+”举措(如在农业、制造业和监控领域)在各个部门大规模部署人工智能方面表现出色,在人工智能相关出版物和专利总量上领先。
当然,经济学人不会停留在事实的叙述层面,而且它对咱们向来是没有啥好话的,文章继续说到:“中国正在出口一种人工智能治理愿景,该愿景优先考虑结果而非权利——提供一种可扩展的、无价值观的西方模式替代方案。”
经济学人的最终落点在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优劣之争上。
我们无意讨论意识形态,而是想要借着这个中美AI竞争,探讨一个可能比《经济学人》这篇文章更具颠覆性的问题:中国是否正在用一套精心设计的“开源战略”,从根本上瓦解西方AI的商业模式,从而赢得整个未来?
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的,足以载入史册的世纪阳谋。
一、美国的“王牌”,中国的“底牌”
如果我们把中美AI竞赛看作一场拳击赛,那么上半场的战况清晰明了,几乎没有悬念。
美国队,是那个手握金腰带的卫冕冠军,凭借“算力”与“模型”两张王牌,稳坐金字塔尖。
顶尖模型(The Brains):
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年AI指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公认最重要的50个顶级AI模型中,美国机构独占40个。从OpenAI的GPT系列,到谷歌的Gemini,再到Anthropic的Claude,美国在模型“质量”和“代际领先”上的优势依然稳固。
![]()
算力霸权(The Muscle):
AI的“石油”是算力。
美国通过英伟达(NVIDIA)的Blackwell架构GPU及其CUDA-X生态,几乎垄断了全球90%以上的AI训练芯片市场。同时,它毫不犹豫地动用出口管制,试图从物理上锁住对手的咽喉。
中国队,则像一个极具耐心的挑战者,不与冠军硬拼拳头,而是亮出了自己的底牌——“部署”与“应用”。
(1)规模化部署(The Reach):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AI+”行动。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中大量配备了AI视觉和决策系统。这使得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全球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51%上升至2024年的54%,进一步巩固了工业机器人大国的地位。
在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AI算法调度着上百台无人驾驶的IGV,实现了“无人港区”的24小时高效运转;在宁德时代的超级工厂里,AI质检系统每秒能处理数百张高清图像,效率远超人眼;在新疆的广袤棉田中,植保无人机通过AI精准喷洒,节约了大量水资源……
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AI应用场景。
(2)专利数量(The Volume)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AI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应用层专利上,优势尤为明显,展现了其庞大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
![]()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不过是一个“顶尖创新”与“规模化落地”的经典商业对决。
但真正的杀招,隐藏在水面之下,那才是决定下半场胜负的关键。
二、用开源“攻心”,用硬件“控局”
我们AI开源这盘棋的核心,就是放弃短期软件利润,豪赌开源,以换取对整个产业链的长期控制权。
这套打法可以拆解为2步:
第一步:“降维打击”——开源模型让传统软件利润模式失效。
近年来,中国可以说是引领着AI的开源浪潮: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Qwen”、深度求索(DeepSeek)、字节跳动的豆包、智谱AI的ChatGLM、上海稀宇科技MiniMax,海螺等一系列高性能大模型纷纷开源。
它们不仅免费,性能还在快速追赶世界顶尖水平。
![]()
lmarena.ai/leaderboard,9月6日数据,开源模型全都是出自中国
那,为什么中国要选择开源?
如果像ChatGPT那样搞闭源收费,短期利润不是也很可观吗?
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不一样。
拼闭源,可能真干不过他们,但当一个性能达到SOTA(State-of-the-art)95%以上的模型几乎免费可用时,大部分用户为那最后不到5%的极致性能付费的意愿会急剧下降。
这就好比,当高质量的纯净水免费供应时,高端矿泉水市场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我们中国正在做的,就是把AI大模型从一种“奢侈品服务”拉回到一种“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上,直接冲击的是西方赖以为生的、昂贵的API调用和软件授权模式,瓦解对手的盈利根基。
![]()
而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升维控制”。
正是因为AI模型开源了,而且便宜,中国正在迅速拉低全球开发并使用AI的门槛。而当全世界的开发者和企业都用上了免费、好用的中国开源模型后,一个必然的结果出现了:
他们需要强大的硬件来运行这些模型。
而此时,他们会发现,AI芯片、服务器、自驾汽车、机器人、智能家居、无人机等核心硬件的制造和供应链,正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中国手中。
这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逻辑:软硬件的解耦与再耦合。
开源让AI大脑(软件)与任何身体(硬件)在理论上都可以自由结合(解耦)。
但实际上,要实现高效的“具身智能”,软硬件需要深度协同优化。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态和快速迭代能力,使其能够提供与开源模型适配最好、成本最低、品类最全的硬件矩阵。到最后你会发现最优解,依然是“中国的脑”配上“中国的身”——这是一种比技术锁定更可怕的“生态锁定”和“成本锁定”。
更简单地说,所有使用中国开源AI模型的人,最终都可能被引导至中国建立的硬件生态圈内。
一旦用户,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习惯了免费的开源模型和与之配套的中国硬件,一种强大的“生态绑定”就形成了。
这种绑定基于成本、习惯和技术路径依赖,极难打破。
有趣的是,开源模式天然具备“反脆弱性”——越被使用、越被攻击,就变得越稳定、越强大。
中国正在利用全球开发者的力量,免费为自己的AI软件生态进行“压力测试”和“功能优化”,这对封闭的西方AI企业来说,是一种难以防范的降维打击。
三、硬件为王的时代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起上个世纪的微软。当时,微软的崛起,正是建立在“硬件商品化,软件为王”的判断上。
那为什么今天,这个逻辑被逆转了?
因为,时代变了,“稀缺性”的位置发生了根本性对调。
盖茨时代(1980s-2000s),硬件是“富余化”的:PC硬件竞争激烈,IBM、康柏、戴尔等厂商林立,技术迅速标准化、商品化,利润微薄;而优秀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是稀缺的,是创造核心价值的关键。
所以,微软通过掌控Windows和Office,统治了整个行业。之后,谷歌的搜索,Facebook的社交都是这个逻辑——谁掌控了软件和数据,谁就掌控了世界。
但到了AI时代(2025s-),情况恰恰相反——软件正在“富余化”,开源模式让顶尖AI模型的获取成本趋近于零。
软件本身不再是那个最稀缺的资源。
AI的下一波浪潮,必然是走出数据中心,走进我们的生活,那时候,硬件重新变得“稀缺”:
一方面,AI对算力的恐怖需求,让高端芯片(GPU/NPU)的制造变得极其困难,资本投入巨大,供应链壁垒极高。
另外一方面,一个能为你端茶倒水、照顾老人的机器人,一个能在灾区搜救的机器狗,一个能自动耕种收获的农业机器人这些需求将会指数级上升,而能够稳定、低成本、大规模制造这些复杂硬件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壁垒。
硬件不再是廉价的商品,而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资源。中国正在赌的,就是这个时代的根本性逆转。
四、未来推演
当然,中国的这盘棋也有堵点:高端机器人所需的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部件,依然存在瓶颈。西方国家可能强化对光刻机等关键芯片制造设备的封锁;全球可能形成“去中国化”的硬件生态联盟来分庭抗礼等等。
因此,中国内部也在探索多条路径,试图织出一张更有弹性的网络,而非押注单一武器。
其一是算法优化派(如深度求索):用软件的极致优化来弥补硬件的短板,实现“软件定义算力”。
其二是生态一体化派(如阿里、百度):提供从算力到应用的“水电煤”式全家桶服务,锁定企业用户。
其三底层自主派(如华为昇腾、寒武纪):打造一条性能或许不是最顶尖,但100%自主可控的“备用系统”。
我们总在问谁能造出更强的芯片,谁能推出性能更强大的模型。
但真正决定游戏规则的,从来不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那个能画路线图、建规则本、定义接口标准的人。
正如在《技术与大国崛起》中,政治学家Jeffrey Ding认为:虽然早期技术优势很重要,但长期经济力量的真正决定因素不是谁首先创新,而是谁能跨行业整合和扩展技术。
比如,尽管中国在基础研究突破方面尚未成为全球领导者——在某些领域仍落后于美国、日本、英国和德国——这并未阻止中国实现全球工业竞争力。中国现在生产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电动汽车和一半以上的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家电。这种成功源于高度适应的企业生态系统,特别是擅长应用和扩展技术,创造了全球最具活力的技术扩散环境。
那,我们进一步推演一下,美国面对中国这种打法,可能的反制措施是什么?
可能是联合欧洲、日韩,建立一个基于“可信赖”、“高安全标准”的硬件制造联盟,试图在质量和标准上与中国的“规模优势”抗衡;也可能是让顶级的闭源模型(如GPT-5)与特定的硬件平台(如苹果最新发布的iRobot系列)深度绑定,创造出极致的、无法被开源模型复刻的用户体验,从而拉高竞争维度;又或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交互等新兴领域抢先制定全球技术标准,试图用规则架空中国的制造优势。
然而,中国的“开源+硬件”战略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去中心化”和“向下兼容”。
它能以极低的成本,赋能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构建一个庞大的、非西方的AI生态圈。
这是一种“农村包围城市”的全球化战略。
或许,这场终局之战,真正的胜负手,真的会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物理世界里。而我们正在见证的,不仅仅是一场技术竞赛,更是一次全球科技价值链的根本性重构。
当生产力工具开始拥有自主智能和物理身体时,谁掌握了它们的生产资料,谁就将在下一个百年里,拥有定义世界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