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辽宁省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局通报的一则消息引发关注:沈阳师范大学第三生活区自备井蓄水池因诺如病毒污染,导致2087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炎症状。截至当日17时,虽有1817人痊愈、新增病例呈下降趋势,但这起规模罕见的校园聚集性感染,暴露了校园诺如病毒防控的薄弱环节,也让“秋季校园如何防诺如”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自备井污染致大规模感染,校园成诺如“高发地”有原因
此次沈师大大规模感染的源头指向“自备井蓄水池污染”,诺如病毒的确很容易通过饮用水导致人员广泛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9月8日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官旭华指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流行季,9月后感染已进入上升期,而学校、托幼机构因人群高度聚集,正是诺如病毒感染的“高发场所”。“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这让它在校园里很容易‘扩散’。”官旭华解释,诺如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不仅能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感染人,还能通过呕吐物、粪便产生的气溶胶扩散,甚至接触被污染的门把手、课桌等物体表面后,再经手入口也会感染。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在近日发布了诺如病毒的防控科普,诺如病毒有三个“藏身点”需重点警惕:一是带病上岗的厨工,若未做好防护,病毒会通过食物、餐具传播;二是室内呕吐物,若处置不及时,病毒会快速扩散;三是环境表面,普通酒精消毒对其无效,必须用含氯消毒剂才能杀灭。
沈阳师范大学的案例中,自备井作为校园集中饮用水源,一旦被诺如病毒污染,便会通过“饮水”这一途径快速波及大量学生,再加上宿舍、食堂等场所的人员密集接触,最终导致两千余人感染的规模。
五招防范诺如病毒,必要时开展预防性的消杀
针对校园诺如病毒防控,官旭华在发布会上给出了明确的“防范措施”,涵盖个人防护、饮食安全、环境清洁等五大关键环节:
1. 勤洗手,守好“入口第一关”:餐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外出回家后,必须用肥皂或洗手液配合流水洗手20秒以上,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鼻、食物。
2. 严把关,保障饮食饮水安全:不喝生水,优先选择开水或瓶装水;蔬菜水果需彻底清洗,烹饪时做到生熟分开,食物尤其是贝类产品要彻底煮熟煮透;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3. 常清洁,保持环境通风干燥:居室、教室、食堂等场所要定期通风,厨房餐具需及时清洗消毒,垃圾要日产日清,减少病毒滋生环境。
4. 规范消毒,阻断传播链条:若家庭成员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症状,需立即疏散周边人群,用含氯消毒剂对呕吐物、排泄物及污染区域(如门把手、马桶按钮)进行彻底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5. 少聚集,感染后居家休息:感染诺如病毒后,一般两三天可恢复,期间应居家休息,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厨师、婴幼儿看护员、外卖员等特殊岗位人员,严禁带病上岗,防止病毒扩散。
广东省疾控中心特别提醒,食堂需加强厨工健康监测,避免带病上岗;若发生呕吐事件,必须由经过培训的教职工用含氯消毒剂规范处置,防止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官旭华也指出,学校和托幼机构还要落实好日常的防控措施,比如说加强食堂、饮用水源、图书馆、教室等的环境卫生工作,必要时开展预防性的消杀,要严格地执行晨午检制度,落实因病缺勤追踪和疫情报告,这也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最后还要做好诺如病毒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师生应对诺如病毒防控的知识和技能。
文 | 记者 张华
图 | 视觉中国
上一篇:原创 邻国一夜变天,高层接连遭殃,总理连夜跑路后,总统做出惊人决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