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进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游泳、洗澡或洗脸时。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耳朵进水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但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导致耳道感染、发炎,甚至影响听力。因此,了解正确的护理方法,避免感染,对于保护我们的耳朵健康至关重要。
耳朵进水的原因和危害
耳朵进水的原因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游泳、洗澡时水不慎进入耳朵。此外,洗脸、洗头时水溅入耳朵,或者潜水时耳朵进水,也是常见的原因。
耳朵进水后,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耳道潮湿,为细菌滋生提供温床,从而引发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会引起耳朵疼痛、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正确处理耳朵进水的方法
棉签吸水法
当耳朵不慎进水后,我们可以迅速采取棉签吸水法来解决问题。首先,准备好一根柔软且干净的细棉签,或者是经过医用消毒的脱脂棉。然后,轻轻地、缓缓地将棉签伸进外耳道,通过旋转棉签的方式,逐渐吸收耳朵内的水分。在此过程中,务必注意棉签不宜进入耳道过深,以免不小心损伤到耳道皮肤或鼓膜。同时,为了保证操作的卫生性,使用棉签前要确保手部已经彻底清洁,从而有效避免在护理过程中引入新的细菌,导致感染。
咀嚼口香糖法
咀嚼口香糖是一种巧妙利用人体生理机制来帮助耳朵排水的方法。通过反复咀嚼口香糖,我们可以制造出口腔与耳朵之间的内外气压差。这种气压差会使得耳朵内部产生微弱的气流和压迫感,有助于推动耳朵中的水分向外排出。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内耳道较深,棉签难以探及的情况。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咀嚼口香糖时应保持适度,避免过度咀嚼导致口干或不适。
牵拉耳廓法
牵拉耳廓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耳朵排水护理。当耳朵进水后,我们可以将头部偏向进水一侧的耳朵,然后用手指轻轻牵拉耳廓。通过牵拉耳廓,可以使外耳道形成一条更为直通的通道,这样水分就可以更加顺畅地从外耳道流出。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力度适中,既要有效牵拉耳廓,又要避免因为用力过猛而损伤耳廓皮肤。
单足跳跃法
对于一侧耳朵进水的情况,我们可以尝试用单足跳跃法来排水。具体做法是,选择进水一侧对应的单脚进行跳跃,通过抬高身体一侧的方式,利用震动和重力作用使耳朵中的水流出来。在跳跃过程中,要保持头部偏向进水一侧的耳朵,以便水分能够更顺利地流出。连续跳跃几次后,可以使用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将流出来的水分彻底吸收干净。
倾斜头部法
倾斜头部法是一种利用重力作用来帮助耳朵排水的方法。当耳朵进水后,我们可以将进水侧的耳朵倾斜向下,让水分在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流出。为了加速水分的流出,我们可以轻轻拍打或摇晃头部,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导致鼓膜受伤。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水进入耳朵不深的情况。
热敷或吹风法
使用温热的毛巾敷在耳朵上,或用电吹风(调至低档、暖风)轻轻吹拂外耳道,帮助耳道干燥。但需注意避免温度过高,以免烫伤皮肤。这种护理方法适用于水分较少、难以排出的情况。
耳朵进水的误区
误区一:用棉签深入耳道吸水
有些人习惯用棉签深入耳道吸水,但这种护理方法容易损伤耳道或鼓膜。棉签吸水时应只在外耳道旋转,避免深入过深。
误区二:用力摇晃头部
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误区三:不及时就医
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耳朵进水虽然常见,但如果不正确护理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耳部问题。通过了解正确的护理方法,如棉签吸水、咀嚼口香糖、牵拉耳廓等,我们可以有效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通过佩戴耳塞、浴帽等预防措施,我们可以进一步降低耳朵进水的风险。保护耳朵健康,从正确处理耳朵进水开始。
文章作者:任文文 王娇娇通信作者(铜川市人民医院 眼耳鼻喉科)
本文选自《人人健康》2025年9月上(总第681期)
文章编辑:张嘉楠
内容策划:乔禹
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