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商业评论 (ID:shangyepinglun),作者:贾贺辉
“从硬折扣看京东、阿里、美团的战略转型。”
好文4376字|8分钟阅读
图源自电视剧《私藏浪漫》
进入9月,阿里、美团和京东的「硬折扣」商超争夺战进入加速模式。
8月29日,美团旗下聚焦硬折扣赛道的“快乐猴”超市首店在杭州开业;就在当天,盒马旗下的社区商业“盒马NB”正式更名为“超盒算NB”,并在江浙沪10城集体亮相,一口气开出17家新店。
京东在硬折扣商超布局方面也毫不逊色,继8月16日在河北涿州市开启首店后,8月30日在江苏宿迁再下一城,4家新店同步开门迎客。
阿里、京东、美团三家平台瞄准「硬折扣」蛋糕的背后,既是消费需求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零售业态结构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
在需求端,特殊三年后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K型曲线特征,越来越多消费者攥紧手中的钱包,审视每一分钱的价值,质价比成为选择产品的重要标准。
在供给端,增量在哪里,战场就在哪里。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硬折扣市场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但渗透率仅为8%,远低于德国的42%与日本的31%。陷入增长焦虑的巨头们,亟需硬折扣市场这一巨大的增量。
或者说,本次折扣超市业态的集体爆发,不只是一次简单的商业模式上比拼,而是一次我国商超体系“人货场”的全维度价值重塑。
近两年,“折扣超市”商超在国内遍地开花。
折扣超市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硬折扣」和「软折扣」,硬折扣即通过重构供应链、精简中间环节、优化运营效率,实现极致低价。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软折扣——通常以低价营销为卖点而非竞争力,如销售临期产品,其发展依赖于上游尾货的剩余量。
阿里、美团和京东卷入的便是硬折扣赛道。
具体来看,阿里是三巨头中入局硬折扣赛道最久的一个。
8月29日,盒马旗下平价社区超市盒马NB正式更名为“超盒算NB”(Neighbor Business),品牌标语也从此前的“天天低价,件件爆款”更换为“真实惠,够放心”,同时,17家新店在苏浙沪10个城市集体开业,强势进入宁波等新市场。这也意味着其已经进入到加速扩张的阶段。
超盒算NB延续了平价社区超市的定位,主打“极致性价比”。极致性价比,意味着极简商业模式,故而超盒算NB将“省”字运用到极致。
在选址,超盒算NB采取小店经营模式,门店端从员工作业方式到装修风格,也遵循极简,能省则省;在选品上,遵循“宽类窄品”的逻辑,平均1500个SKU,同一类型的商品丰富性上非常克制,聚焦高频刚需商品,契合家庭日常消费需求。
在产业链上,采取“产地直采+自有品牌”模式,轻量化包装,从源头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
与超盒算NB同一天面世的,是美团自营超市“快乐猴”全国首店于杭州正式开业。
美团此前上线的快乐猴小程序,就打出了“好货不贵,省钱不累”的口号。
美团快乐猴模式与超盒算NB类似,以社区运营为基础,门店面积大约在700平方米左右,SKU在1600左右。从地理位置上看,其将杭州作为首店落地城市,是因为杭州的供应链和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能为超市提供生鲜和标品的高效支持,同时“快乐猴”在此已成功运营,直接对标验证商业模式。
目前,美团给快乐猴初步定下的门店数量目标是1000家。
当阿里和美团如火如荼开店时,京东迎来大动作,在江苏宿迁一口气开了4家硬折扣超市。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亲临开业助阵。
区别于阿里和美团的社区商业模式,京东硬折扣超市规模更大,采取了“大店型、多SKU”的运营策略,单店面积均超5000平方米,商品超过5000只SKU,实现家庭日常的一站式采购需求。目的是通过大包装、低成本的白牌商品锁定价格敏感型客户,
总体来看,三者最大的共同点是扑面而来「价格冲击力」。比如9元12瓶的矿泉水,8.9元500克的苏打饼干,4.5元5L的饮用水……成为吸引大爷大妈、小年轻、家庭主妇的共同法宝。
但相较而言,阿里更具有先发优势,在供应链体系及自有品牌上更具优势;而京东和美团,都拥有做硬折扣零售店的条件——都拥有高月活的APP和高黏性用户以及拥有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和丰富的供应链资源,但由于缺乏经验,还有一段路要走。
硬折扣超市通常以低毛利、高周转、极致运营效率来实现极致性价比,其成功往往倚仗供应链优化与自有品牌两大支柱。
目前来看,阿里系、美团系、京东系各自路径和优势都截然不同。
先来看阿里旗下的超盒算NB。超盒算NB前身是盒马邻里,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21年,侯毅在内部信中宣布成立NB(Neighbor Business)事业部,并推出“盒马邻里”业态。
历经多次迭代,2023年初,盒马NB在上海试点硬折扣模式,并验证了盈利可行性。2024年,盒马CEO严筱磊提出“盒马鲜生和盒马NB”双轮驱动战略,明确了其发展定位。
根据战略规划,盒马鲜生提供全品类商品,覆盖中高消费群体,盒马NB则侧重“硬折扣”与社区触达,覆盖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如今超盒算NB的命名升级,与盒马鲜生区分度更加明显,也意味着超盒算NB商业模式趋于成熟,进入独立发展快车道。
盒马NB优势之一在于自有品牌占比。据盒马相关工作人员透露,当前,“超盒算NB”自有品牌商品销售占比已经达到60%,且每季度商品汰换率在15%-20%,保证商品的新鲜度和吸引力。
作为对照组,有着“硬折扣鼻祖”之称的德国连锁超市ALDI奥乐齐,其自有品牌比例高达90%。这意味着,超盒算NB通过自有品牌实现更低价格的策略也初见成效。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2025财年年报也在验证其商业模式可行性,盒马2024年4月—2025年3月的2025财年GMV(商品交易总额)超750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经调整EBITA盈利,其中鲜生与NB业态贡献超八成收入。
同时,超盒算NB在江浙沪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壁垒。更关键的是,随着“超盒算NB”顺势接入淘宝闪购,在阿里生态资源加持下,其线下+线上协同开始凸显。
反观美团快乐猴和京东略显“青涩”。
快乐猴同样是爆品路线,依托美团数年间搭建起来的即时配送体系,主打“动态定价+近场配送”,提供“线下提货/快速配送到家”服务,在履约效率和服务响应上具备天然优势。
但其短板在于线下运营复杂度高,需要在采购、仓储、库存管理、品控等环节进行大量的投入和精细化管理;且自有品牌建设尚处早期——这需要深厚的供应链整合与商品开发能力,并非一日之功。
在超盒算NB已验证的商业模型中,通过“宽类窄品”,缩小SKU实现规模化是一条可行之路,但对于美团而言,在定位趋同情况下,如何建议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是必须要面对的考题。
京东核心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产业链优势,即发挥多年所积累的自营采销、物流仓配、供应商资源等优势,以规模优势压低进价,以高效率控制损耗,从而在保证低价的同时兼顾商品丰富度。
但高质低价本质上是用极致的供应链效率换取极致性价比,实现“扩大规模-低进货价-低售价”,其中规模是撬动供应链的关键。而京东多SKU策略,对供应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能否在高性价比与盈利之间找到可持续平衡,仍需市场验证。
三家对比下来,各有优劣:盒马强在成功经验和阿里生态,美团强在配送网络、京东则强在供应链。拥有500多家门店的盒马NB门店,在经历了三年慢慢探索才找对路子,美团和京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审视巨头们的“硬折扣”商超竞争,不能只停留在门店布局、SKU广度等层面,更应看到其背后的战略深意。
复盘今年阿里、美团和京东的动作,不难发现,无论是堪称“残暴”的外卖大战,还是如今的硬折扣商超大战,阿里美团和京东三巨头争夺的焦点始终是即时零售或本地生活闭环。
换而言之,巨头们想借助即时零售这把“钥匙”,构建一个“30分钟什么都能满足”的超级消费APP。
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在移动互联网流量见顶的时代,寻找新增量市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激活存量用户的活跃度。
留住用户的关键一步,就是反复“刷存在”——争夺用户时长,并为用户提供“包办一切”——养成消费心智同时形成购物习惯。
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外卖大战本质是入口争夺,通过大量补贴,抢占消费者注意力和使用时长;硬折扣商超之战,则是在下沉市场寻找增量的同时,补足即时零售线下“最后一公里”拼图。
从外卖大战的战果来看,阿里暂时领先。据第三方最新数据显示,目前,美团市场份额从年初的70%降到了44%左右;在并入淘宝闪购之后,饿了么的市场份额从年初的30%增至基本与美团持平;京东外卖份额则约为11%。
新一轮硬折扣商超竞争,三大巨头虽各有优劣——淘宝强在“全域”,京东强在“货与链”,美团强在“即时达”,但也各自面临短板待破。
先来看阿里,随着饿了么、飞猪、盒马等阿里系资源贯通,一个以淘宝全新大会员体系为核心的,涵盖吃喝玩乐、衣食住行的超级消费闭环即将形成。
即时零售的本质是短距离+快速履约,而“超盒算NB”的社区门店扮演了天然前置仓角色,不仅提升了淘宝闪购的仓储密度,更缩短配送半径、降低履约成本,强化其“一站式消费平台”的定位。
而作为超级APP,最终的决胜战场将覆盖“吃喝玩乐”的全方位场景。阿里的最大优势也恰恰是其最大的挑战。
这个庞大的“超级消费闭环”能否高效运转,关键在于其内部协同能力。如何打通不同业务板块的数据与资源,避免“各自为战”,从而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运营效率和成本优势,是决定阿里能否在这场硬折扣战中胜出的终极考验。
京东动作与阿里类似,从高调宣布入局外卖,到发展酒旅,再到加码传统零售硬折扣店,这一系列举措从本质上讲,都是围绕着供应链整合与重塑所开展的富有创新性的业务探索。
京东和淘宝两者皆在“货”层面具有优势,在仓储物流等方面起步较早,但主要是配合“中心化”货架电商的布局。
因此,近年京东也开始加码前置仓建设,比如京东七鲜推动“1+N”店仓协同模式等等,皆是在弥补末端履约短板。但多线作战也意味着高昂的投入成本,京东如果要跟进市场竞争就需要有足够的“子弹”,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美团也是如此,基于多年配送体系建设,“30分钟送达”让美团成为用户心中“即时满足”的代名词。如今,这一用户心智也成功迁移到了美团的即时零售业务上,为其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认知基础。
但美团在不断加密闪电仓布局的过程中,也需要妥善应对诸多现实问题,如加盟商之间可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合作闪电仓在标准化、信息化方面的实际执行能力等,这些都是影响其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折扣店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围绕效率与成本的韧性长跑。核心壁垒在于四个方面:供应链的极致优化、自有品牌的建设能力、数字化运营水平,以及跨场景的生态协同。
超级App的终局,不仅是流量的汇聚,更是会员体系、业务板块与数据智能的深度融合。
对于三大巨头而言,走到最后的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而是耐力最好的,谁能率先补齐短板,率先将优势转变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就能就能在这场“近距离鏖战”中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