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的高铁站,挤满了背着双肩包、举着手机查攻略的年轻人 —— 他们要赶最早一班高铁去周边城市,中午打卡网红餐厅,下午拍 3 张 “出片” 的景点照,傍晚再赶末班车回市区。全程像被按了快进键,连景点的历史背景都没弄清,却在朋友圈发了 9 宫格;明明累得腰酸背痛,却在同事问 “玩得开心吗” 时硬说 “挺值的”。这种 “打卡式赶路、表演式快乐” 的旅游,被网友称为 “窝囊游”。它在城市青年中越来越流行的背后,是一群在钢筋森林里被工作异化的个体:试图用旅游逃离迷茫,却在 “窝囊游” 后陷入更深的空虚,最终发现 —— 城市不仅没给他们归属感,连逃离的出口都变成了新的困境。
“窝囊游” 的核心不是 “游”,而是 “完成任务”—— 完成一次 “我在生活” 的表演,完成对 “工作压力” 的象征性反抗。2024 年某旅游平台数据显示,24-35 岁城市青年中,68% 的短途游行程在 24 小时内,72% 的花费集中在 “拍照相关”(服装、道具、修图),仅有 19% 的人能说出所去景点的 3 个以上文化细节。这种 “重形式、轻体验” 的旅游,本质是城市工作异化的延伸:996 的工作模式让个体失去了 “深度体验生活” 的时间与精力,只能用碎片化的 “打卡” 证明自己 “没有被工作吞噬”;而消费主义则把 “旅游” 包装成 “精致生活” 的标配 —— 仿佛不周末出游、不发朋友圈,就是 “对自己不好”“跟不上潮流”。
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李然的经历很典型:她每周五晚上必刷小红书 “周边游攻略”,周六凌晨 5 点起床赶车,到了目的地先找攻略里的 “最佳拍摄点”,举着手机拍 40 分钟,选 3 张修 1 小时,发完朋友圈后,突然不知道该干什么 —— 景点的风景没心思看,特色小吃也没胃口尝,只觉得 “任务完成了”。傍晚坐在回程的高铁上,看着窗外掠过的路灯,她突然觉得 “比上班还累”。这种 “窝囊游” 的悖论在于:个体本想通过旅游逃离城市的压抑,却把旅游变成了另一种 “加班”—— 打卡是 “KPI”,朋友圈点赞是 “绩效反馈”,全程被外界标准绑架,连放松都成了需要 “达标” 的任务。
更值得警惕的是,“窝囊游” 正在成为城市青年的 “社交货币”。在写字楼的茶水间,“周末去哪玩了” 成了和 “今天吃什么” 一样的必备话题;如果说 “没出去”,会被同事调侃 “太宅了”“生活没意思”。这种社交压力倒逼更多人加入 “窝囊游” 的队伍,形成 “不游很尴尬,游了更空虚” 的循环。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 年《城市青年精神状态报告》指出,“窝囊游” 的流行本质是 “城市社交焦虑的外溢”:个体在城市中缺乏深度人际关系,只能通过 “共享旅游话题” 维持表面社交,而 “打卡式旅游” 则成了最低成本的 “社交敲门砖”—— 至于是否真的快乐,反而不重要了。
“窝囊游” 后为什么会更空虚?因为它只满足了 “表层需求”(拍照、打卡、社交),却没回应 “深层需求”(放松、探索、自我对话)。现代城市生活中,个体的精神世界早已被 “符号化”:快乐不是源于体验本身,而是源于 “快乐被看见”;价值不是来自自我认可,而是来自外界评价。这种 “符号依赖” 让 “窝囊游” 变成了一场 “无意义的狂欢”—— 就像买了一件网红衣服,穿一次拍过照就压箱底,旅游的 “价值” 在朋友圈发完的那一刻就已耗尽,剩下的只有 “索然无味”。
广州某广告公司策划张野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去年一年去了 12 个城市,每到一个地方都严格按照 “攻略模板” 打卡,朋友圈点赞数最高的一次是在大理拍的 “天空之镜”,但他坦言 “现在让我回忆大理有什么好玩的,我只记得那个镜子怎么摆姿势”。这种 “符号化体验” 的背后,是个体意义感的丧失:在城市工作中,很多人做着 “可替代” 的工作,找不到职业价值;在生活中,被外卖、快递、短视频填满,缺乏深度的情感连接。他们寄希望于旅游能 “找回自我”,却没想到旅游也被符号化 —— 最终只是从 “工作的工具人”,变成了 “旅游的工具人”。
更深刻的是,“窝囊游” 的空虚感,本质是城市 “快节奏文化” 对个体感知能力的破坏。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 “体验钝化”—— 当个体长期处于 “追求效率、忽略感受” 的环境中,会逐渐失去对细节的感知力:吃美食只看 “好不好拍”,不品 “好不好吃”;看风景只看 “能不能出片”,不赏 “美不美”;甚至和人聊天只看 “能不能找话题”,不想 “要不要真心”。这种 “钝化” 让个体陷入 “空心化”:看似每天都在 “做事”,却没真正 “经历” 过什么;看似去过很多地方,却没真正 “感受” 过什么。就像一杯加满了糖精的水,喝起来甜,咽下去却没味道 ——“窝囊游” 带来的快乐,就是这种 “虚假的甜”,过后只会更渴。
“窝囊游” 的流行、内心的空虚,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城市让人越来越迷茫。这种迷茫不是 “不知道去哪玩”,而是 “不知道自己在城市里要什么”;不是 “没地方去”,而是 “没地方能让自己安心”。现代城市的发展正在陷入两个困境:一是 “同质化”,二是 “工具化”—— 前者让城市失去了特色,后者让个体失去了温度,最终导致个体在城市中 “找不到北”。
先看 “同质化”:打开旅游 APP,每个城市的推荐列表都差不多 —— 网红书店、文创街区、ins 风咖啡馆;走在城市的商圈,连锁品牌占据了大半街道,连小吃街的味道都越来越像。这种 “千城一面” 让 “窝囊游” 失去了 “逃离的意义”—— 从北京到苏州,只是换了个地方打卡同款奶茶;从上海到成都,只是换了个背景拍同款照片。某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调研显示,2010-2024 年,我国 30 个新一线城市的 “商圈相似度” 从 32% 升至 67%,“特色街区存活率” 从 58% 降至 29%。当城市失去了独特性,个体在其中只会更迷茫:到底是在 “旅游”,还是在 “换个地方重复生活”?
再看 “工具化”:城市本应是 “人的集合”,却逐渐变成了 “效率的机器”。写字楼是 “生产价值的工厂”,商圈是 “消费价值的卖场”,连公园都成了 “放松打卡的景点”—— 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 “同事”“客户”“陌生人”,缺乏 “邻居”“朋友”“家人” 的温度。深圳某 IT 公司程序员王浩说:“我在深圳住了 5 年,不知道对门邻居是谁,周末要么宅家,要么去‘窝囊游’,感觉自己像个‘城市过客’,不是‘城市主人’。” 这种 “工具化” 让个体陷入 “孤独的迷茫”:每天和很多人擦肩而过,却没一个能说心里话;住在繁华的市区,却没一个能称之为 “家” 的地方。
更残酷的是,城市的 “向上通道” 看似很多,却让很多人更迷茫。学历、工资、房子、车子,成了衡量 “成功” 的唯一标准,个体被卷入 “内卷” 的洪流:明明已经很努力,却总觉得 “不够好”;明明有了稳定的工作,却总担心 “被淘汰”。他们想通过 “窝囊游” 暂时逃离这种焦虑,却发现旅游回来后,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 就像在跑步机上跑步,看似在动,却始终在原地;“窝囊游” 看似在 “走出去”,却始终没走出内心的困境。
“窝囊游” 的流行、内心的空虚、城市的迷茫,不是个体的 “错”,而是现代城市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的 “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只能被动接受 —— 突围的关键,在于从 “被外界定义” 回到 “自我定义”,从 “表演式生活” 转向 “真实式体验”。
首先,打破 “符号依赖”,重建 “体验感知”。不必追求 “每个周末都要出游”,也不必强迫自己 “旅游必须发朋友圈”—— 如果想休息,在家睡一天也很好;如果想旅游,选一个小众的地方,不看攻略,不拍 “出片” 照,只是慢慢走、慢慢看:尝尝路边摊的小吃,和店主聊两句;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老人下棋;甚至只是在陌生的街头漫无目的地逛,感受风的温度、阳光的颜色。这种 “无目的的体验”,反而能让人找回对生活的感知力 —— 就像喝一杯白开水,虽然没味道,却能解渴。
其次,对抗 “城市工具化”,重建 “情感连接”。城市的迷茫,本质是 “归属感的缺失”,而归属感不是来自 “住多大的房子”,而是来自 “有多少真心的关系”。可以试着主动和邻居打招呼,周末和朋友一起做饭而不是 “打卡聚餐”,甚至加入一个兴趣小组(读书、跑步、手工)—— 不必追求 “人脉”,只追求 “真诚”。北京某社区的 “共享厨房” 活动很受欢迎:居民们自带食材,一起做饭、聊天,很多人从 “陌生人” 变成了 “朋友”。这种 “微小的连接”,就像在钢筋森林里种了一棵小树,虽然不能改变整个森林,却能给个体带来一丝温暖。
最后,接纳 “迷茫”,在 “小意义” 中寻找方向。城市的迷茫不是 “暂时的问题”,而是 “现代生活的常态”—— 不必强迫自己 “马上找到答案”,可以从 “小事情” 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 “意义感”:比如每天花 10 分钟读一本喜欢的书,每周学一道新菜,每月去一个没去过的公园。这些 “小事情” 看似不起眼,却能像拼图一样,慢慢拼凑出 “自我” 的轮廓。就像 “窝囊游” 不是 “错的选择”,但如果能从 “打卡” 转向 “体验”,从 “表演” 转向 “真实”,它也能变成真正的 “放松”—— 关键不是 “去哪玩”,而是 “以什么心态玩”;不是 “在城市里做什么”,而是 “以什么心态生活”。
“窝囊游” 的流行,不是城市的 “失败”,而是个体对 “美好生活” 的渴望 —— 即使这种渴望暂时被消费主义和工作异化扭曲了。内心的空虚、城市的迷茫,也不是 “无解的困境”,而是提醒我们:该放慢脚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了。
现代城市就像一片广阔的海洋,我们都是其中的小船 —— 有时会被浪头打偏方向,有时会在雾里看不清前路。但没关系,不必强迫自己 “一直向前”,偶尔停下来,看看岸边的风景,和身边的船打个招呼,甚至只是调整一下帆的方向,都是好的。“窝囊游” 也好,“宅家躺” 也罢,只要是出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外界的压力;只要能从中感受到一丝快乐,而不是表演给别人看,就是有意义的。
毕竟,城市的意义不是 “让我们不迷茫”,而是 “让我们有机会在迷茫中寻找自己”;生活的意义也不是 “永远不空虚”,而是 “在空虚中慢慢填满属于自己的色彩”。从今天起,试着放下手机,关掉攻略,去吃一顿 “不拍照的饭”,去走一次 “没目的的路”—— 或许你会发现,内心的空虚正在被一点点填满,城市的迷茫也在慢慢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