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先来斗胆说一句:西贝不会倒。甚至,它会过得更好。
原因很简单:这一场风波,会让西贝的成本结构和商业逻辑,被强行拨正。过去,它的利润率高企,靠着预制菜的规模化,把“蒙餐大品牌”的形象维系起来。但问题是,一旦预制菜与“正宗、手工、新鲜”的消费预期之间的落差被放大,舆情迟早会爆炸。西贝不是第一家踩雷的,但它是最大的一家。
这场骂战之后,西贝必然会降低预制比例,回到更贴近消费者的体验。它的利润率会下降,但更合理;口味会改进,因为“市场盯着它”;服务会更紧张,因为“消费者比以前更挑剔”。而这一切并不是西贝自己想通了,而是被舆论的鞭子抽出来的。
对西贝来说,这是一次被迫升级的“现代洗牌”。而最大的红利,是流量。
如今的消费者,信赖度不在于“广告说了什么”,而在于“大家骂了什么”。当所有人都知道西贝被骂惨了,反而形成了一种“黑红即红”的曝光效应。换句话说——骂它的人越多,未来去吃它的人也就越多。西贝真正拿到的,是一笔无可匹敌的流量资产。
02
那么,谁在这场风波中真的受伤了?
答案并不是西贝,而是所谓的“精致餐饮”。
过去几年,精致餐饮的颓势已是事实。许多餐厅喜欢把衰落归结于“政商宴请退潮”,说公款吃喝不行了,酒局减少了,所以精致餐饮不行了。这种解释,听起来合理,但逻辑荒谬。
一个行业的生命力,若要依靠公款吃喝来维持,本身就是畸形。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逻辑,是消费者为味道、为体验买单。如果一家餐厅,靠的是面子与排场,而不是口味与服务,那么它的生死,本来就早该由市场决定。
真正的餐饮力量,永远来自“千千万万普通食客的钱包”。为什么有的饭店能遍地开花?因为它便宜、管饱、好吃,是真正意义上的“投票冠军”。而那些动辄人均大几千的精致餐厅,靠着堆砌昂贵食材、摆出漂亮姿态来维持门面,早已游离在市场之外。
西贝事件一出,所谓精致餐饮反倒成了最心虚的一群人。因为它们比西贝更依赖预制、更依赖供应链,只是“卖得更贵”。西贝利润率下降、餐饮门槛合理化,就意味着——它们赖以生存的“阶层壁垒”被削薄。
换句话说,这一事件拉平了市场。让普通消费者更能用合理的价格,享受更好的体验。而那些本来靠虚高价格、靠权力关系才能活下去的高端餐厅,才是真正被动摇的。
这才是它们恐惧的根源。
03
西贝事件中,几乎所有的互联网“美食大咖”,都急赤白脸为西贝站台拉偏架。为什么呢?因为这次事件的底层逻辑,恰好命中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所谓精致餐饮行业。
他们看见了来自群情汹涌的民意里的威胁。
美食大咖的生存空间,依赖于两个条件:一是存在“精致餐饮”这种消费阶层的差距;二是精致餐饮愿意用钱养他们。因为精致餐饮需要他们的“文化背书”。
如果大众餐饮的体验越来越好,预制越来越少,利润率越来越合理化,那么大众餐饮和精致餐饮的“门槛差距”会被压缩。更多人会觉得:“既然西贝们很好吃、很实惠,我为什么要去一个人均大几千的地方吃摆盘好看的垃圾?”
当这种逻辑普及,美食大咖们的生存价值就消失了。餐厅们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菜,自然有无数的食客口口相传。餐厅们只能把成本更多地用在原材料上,用在烹饪过程中,谁还有闲钱,请一个“有身份的美食作家”来写文吹捧?
因此,美食大咖们不约而同替西贝说话,并不是为了西贝,而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想维护的,是那个能够让他们获得收入、获得地位的“高端餐饮生态”。
而他们的收入闭环,正在被打破。
04
天下苦精致餐饮久矣。
美食前辈老师们力挺西贝的行为,在他们眼里代表了现代、文明、体面的工业时代思维,而群情汹涌的民意,在他们眼里则代表了愚昧、落后的农耕思维。
但事实恰好相反。
中国两千年的饮食传统,一直被“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范式裹挟。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上位,却缺乏赖以傍身的技能,自诩敏锐的味觉,和精致讲究的吃食,成了最低门槛标榜阶层身价的工具。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之后,这个范式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层次更低的商人。最终,饮食成为最容易炫耀的、最没技术含量的社交符号。
于是,味道平平却姿态拗足的“漂亮饭”,成为了腐朽的农耕传统的延续。
精致餐饮真正需要的,不是厨艺,而是“帮闲”。那些有文化、有身份的美食作家、美食评论家,成了饭局上的“东方朔”——他们不是厨师,却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装饰。他们是精致餐饮高朋满座的官商们,用于附庸风雅的谈资、拗出身份品味的工具人。
而大众的反抗,正是对这种虚伪传统的反击。
食客要的不是“精致的故事”,而是“真实的味道”。他们不再愿意为虚荣买单,这才是现代文明的胜利。
05
君子论迹不论心,无论罗永浩以前做过什么、他碰瓷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事件的结果,毫无疑问拉平了吃饭这件事的门槛,压缩了美食大咖老师们的生存空间。
餐饮行业被迫改进,美食前辈老师们被迫失态。
对所谓精致餐饮来说,这是行业的挽歌、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更多普通食客来说,这是庶民的胜利,是餐饮业变得更合理、更向上的序幕。
凯文·凯利说:“互联网让市场更接近平等和透明。”作为一个网红,罗永浩做到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味艺文志,作者:魏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