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湾鸟瞰图。 王传帅 摄
在台前县清水河乡甘草堌堆村,一条坦途如练,横卧于蜿蜒的河湾之上。这片曾被唤作“老鸹窝”的黄河滩区,如今拥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黄河月亮湾风景区。
黄河在此处扭动腰肢,勾勒出一个灵动的“S”形。月亮湾,正是黄河人工采湾工程后形成的一颗明珠,约300亩的清澈湖面,宛如镶嵌在浊浪滔滔母亲河畔的一方碧玉,澄澈见底,与雄浑的黄河水形成鲜明对比。河南岸,牧草如茵,果林叠翠;河北岸,田园综合体生机盎然。沿湾望去,一幅天然的“太极”图景徐徐展开。“昔日的沙土地,只能勉强种些耐旱作物。如今路通了、景美了,游客来了不少,日子真是越过越亮堂。”清水河乡甘草堌堆村党支部书记辛改云指着花海掩映下的河湾,笑容里满是希望。
月亮湾的华丽蝶变,正是台前县在黄河臂弯中奋力谋取新生的精彩缩影。
静卧于黄河奔流入海前最后一道臂弯,台前县地处黄河与金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形成了北倚金堤、南临黄河的独特地域格局。454平方公里的县域内,三分之一是黄河滩区,三分之二属北金堤滞洪区,这为防汛抗洪与污染防治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年来,台前县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将黄河安澜视为关乎发展与安全的头等大事,把生态保护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立足区位禀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在规划引领、生态筑基、产业转型、文化赋能上精耕细作,以生态为笔,产业为墨,奋力书写绿色崛起的时代答卷,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生态筑基:荒滩裁锦焕新颜
7月16日,以“幸福河湖 水润万家”为主题的全省2024年度美丽幸福河湖发布仪式在洛阳举行。现场揭晓的榜单中,金堤河(台前县中下游段)荣登2024年度省级美丽幸福黄河(10个)之列。这是继黄河(台前段)入选2023年榜单后,台前河湖治理工作再获殊荣。台前县,也因此成为全省唯一蝉联省级美丽幸福黄河称号的县区。
以全面落实河长制为抓手,台前县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经济、水文化等多维度持续发力,精塑美丽幸福河湖。在筑牢防洪安全堤坝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河道水环境修复、生态廊道构建、主题公园营建、亲水便民设施完善等系统工程。如今的台前黄河段,已初步勾勒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生态画卷。
推进生态保护,重在系统化、精细化。台前县持续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区域环境管控体系,将黄河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为优先保护单元,逐项明确管控措施,精心守护生态安全格局。
为抓牢源头治理,台前县严格执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及准入标准的项目一律亮“红灯”。对入河排污口逐一“体检”,全面掌握底数,强化日常监管,确保达标排放。目前,85个排污口中已有70个通过省级审核。同时,加强对涉水企业、养殖场的实时监控,重拳整治乡村黑臭水体,完成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改造提升,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生态屏障的构建,更见力度与决心。金堤河台前段治理、灵妙河生态保护修复二期等项目稳步推进;国土绿化工程如火如荼,金水国家湿地公园、西凤公园等生态明珠愈加璀璨,打造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台前样板”。2025年,台前县完成造林2000亩,累计栽植海棠、女贞、白蜡、法桐、速生杨等苗木约13万株,超额完成目标。其中,乡村绿化美化100亩,廊道绿化1300亩,引黄调蓄涵养带550亩,城区绿化50亩。昔日的荒滩沙丘,如今点缀着3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2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夹河乡的造林绿化工程更荣膺全市十大精品工程。
水生态治理步履铿锵。台前县积极实施引黄灌溉调蓄工程及生态涵养带项目,将“随用随引”的传统模式升级为“引蓄结合”新模式,实现“丰枯调蓄、常蓄备用”。此举不仅增加了引黄水量,提升了农业灌溉保障率,更滋养了城市生态环境。同时,“清四乱”行动常抓不懈,强化河长履职,加强巡查监管。2023年以来,共清理整治“四乱”问题38个,河道行洪能力显著增强,水质稳步提升,生态持续向好。
金水国家湿地公园,堪称生态修复的典范——西起城关镇高庙桥,东至张庄入黄闸,30公里河道内孕育着129种植物,湿地率超80%。公园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这里不仅是降解污染、净化水质的‘绿肾’,更成为市民亲水乐游的‘城市绿肺’。”
安澜为要:筑牢生命防线
台前黄河段因“二级悬河”特性,素有“豆腐腰”之称——主槽高程高出滩地2至3米,而滩地又高于背河地面4至6米。“68.5公里河道内5道急湾、6处险工,防汛,是天大的事。”台前县有关负责人说。
今年6月23日9时,小浪底水库以2600立方米/秒的流量开闸泄水,标志着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大幕正式开启。台前县防汛机制即刻高效运转。上下齐动员,人员迅疾到岗。主要负责人靠前指挥,领导班子成员分包工程,科级干部驻守一线。24小时值班值守,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工情,巡坝查险一丝不苟,全力以赴守护安澜。
7月2日,黄河孙口水文站流量达4330立方米/秒,水位45.77米。午夜时分,氤氲水汽笼罩的河面上,划过一束束巡堤的灯光。这是台前河务局韩胡同控导工程班在进行例行夜巡,也是今年调水调沙期间的常态。
据了解,为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今年5月,台前县就在枣包楼控导工程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河、地、军联合防汛演练,9个部门、200余人参演。演练场上,既有“手硪打桩”“人工捆抛柳石枕”等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有“挖掘机装抛铅丝石笼”“无人机架设光缆”“抛投器水上救援”等现代科技的应用。以不同量级洪水为假想,实兵、实装、实景,全方位检验了险情处置与救援保障能力。
近年来,台前县累计开展实战演练125次,成功抵御多轮强降雨侵袭;细化完善各级洪水预案7个,储备防汛石料10.2万立方米,组建群防队伍2.2万人,并举办防汛技能比武、防汛知识宣讲等活动。此外,水尺校测、汛前河势查勘、通信网络设备检修等常规备汛工作也扎实完成,为迎战各类汛情做足准备。
7月4日8时,孙口水文站流量回落至2690立方米/秒,水位44.47米。随着调水调沙大流量安全过境,台前河务局的备汛防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硬件提升更是固本之策:张庄入黄闸堤段加固完成,黄金河泵闸、梁庙沟提排站等骨干工程相继投用。针对金堤河涝水受黄河顶托外排困难的“老大难”,台前正全力推动张庄提排站扩建工程,力求将排涝能力提升至200立方米/秒以上,以期破解困扰数十年的困局。
产业突围:滩区里飘出好羽绒
“原料从屠宰场到水洗车间,最快只需2小时!”在河南省中威新塘羽绒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自豪地阐释着决定羽绒品质的“黄金六小时”法则。作为“中国羽绒之乡”,台前依托豫鲁交界的区位优势和深厚的养殖加工传统,成功吸引了杭州萧山新塘等业界龙头落户。
不远处,投资10.7亿元的万东新塘羽绒项目工地,10栋现代化厂房正拔地而起。项目投产后,预计可解决就业200余人,年产值达8亿元。
2024年以来,乘着省政府出台《支持台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东风,台前县高质量发展全面提质提速。产业转型率先突破。当年7月17日,国家棉花羽绒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台前)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正式挂牌成立。该中心可开展羽绒及制品委托检验、监督检验、仲裁检验、材料基础研究、制品研发等10余项业务。对县内企业实行免费检验检测,不仅每年可为企业节省赴外检测费用数十万元,更能吸引更多外地企业来此兴业,强力助推台前羽绒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同年,与保利中丝集团合作的首届“台前·中国羽绒制品创意设计大赛”成功举办。“白天鹅”羽绒商标成功注册,并正积极对接国家知识产权局,加速推进“台前羽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进程。
新兴产业在黄河滩畔加速崛起。远景能源智慧储能装备制造基地一期投产,填补了河南高端储能制造空白;100.8兆瓦风电场巨大的叶片划破长空,与遍布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共同构成壮观的绿色能源矩阵……“我们正努力将丰富的风光资源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动能,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而行。”县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信心满满。
交通瓶颈的突破更令人振奋。京九铁路与晋豫鲁铁路在此交汇,形成“黄金十字架”;京雄商高铁台前段建设正酣。尤为关键的是,G342台前黄河公路大桥,将彻底结束豫鲁两岸依赖浮桥季节性通行的历史,为枢纽经济项目注入强劲血脉。
为强化发展软实力,台前县与郑州外国语学校签署支持办学协议,“郑州外国语学校台前校区”已挂牌招生;县职业高中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签订“3+2”联合办学协议。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合作共建的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正朝着5年内建成辐射豫东北、鲁西南的省级三级医院目标迈进。台前,正加速蝶变为区域性的教育高地与医疗中心。
文脉新生:丹心碧水共长歌
台前的故事,始终与黄河血脉相连,激荡着历史的回响。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12万大军,以台前县孙口为中心渡口,在东西长150公里的河段上,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铸就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当地群众将刘邓首长乘船渡河的孙口渡口,深情地称为“将军渡”。
依托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纪念地,台前县沿临黄堤精心规划建设了将军渡黄河游览区,涵盖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广场等核心设施。其中,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展厅面积2150平方米,是集陈列展示、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及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专题馆。
2021年,台前县实施了纪念馆展陈提升工程,运用数字化多媒体、声光电等前沿技术,结合雕塑、场景复原、幻影成像等多元形式,生动再现渡河前的周密准备、惊心动魄的渡河实景、激烈的鲁西南战役以及沿黄人民踊跃支前的感人场景,全面翔实地谱写了那壮丽的英雄史诗。
这里先后荣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称号,成为豫北红色旅游胜地,在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为深挖黄河文化,打造黄金旅游带,台前县编制了《台前县黄河文化旅游带规划》,以“一心两翼三版块”为核心(将军渡黄河游览区为核心,黄河风情体验、金堤河生态游憩为两翼,东部古运河版块、中部城市休闲旅居版块、西部田园康养版块),擘画了清晰的发展蓝图,明确了路径与举措。
在姜庄村,几十年的废弃土坯房被赋予了新生,蜕变为独具特色的姜庄民宿。现有10套风格各异的小院和3套公建。设计上,既着眼整体布局,又精雕细琢细节,巧妙融合传统黄河村落的生活气息与现代民宿的舒适体验,着力凸显村庄自身文化元素,追求古朴自然、返璞归真,重现黄河古村落的静谧之美。这里被评为河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民宿。
而黄河月亮湾风景区,则让清水河乡甘草堌堆村这个“红色摇篮”,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新路,绘就“红、黄、绿”三色交织的动人画卷:“红”是永不褪色的革命记忆(甘草堌堆红色革命文化区),“黄”是雄浑壮阔的黄河风光(黄河风光游览区),“绿”是生机盎然的月亮湾湖面与绿色产业(农业田园综合体)。
为加强市场推广,台前县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与山东等毗邻县区对接,举办豫鲁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赛事,签署《豫鲁文旅联盟合作协议》,深化资源共享,共促区域文旅协同发展。
当黄河的千古涛声应和着智能工厂的现代韵律,当红色的峥嵘记忆融入生态康养的诗意栖居,一曲气势磅礴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正在豫鲁交界处激昂奏响。台前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大河奔涌不息的生命力,永远根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中。记者 余登来 赵建敏 李世秀 通讯员 王传帅
记者手记
台前县域,东西狭长,南北逼仄。黄河与金堤河,两条巨龙横贯全境。为抵御黄河下游超标准洪水,国家于1951年设置了北金堤滞洪区。这片土地,曾长期承担着泄洪、防洪、抗洪的重任,其经济发展亦因此被套上沉重的枷锁。
行走今日台前,耳畔涛声依旧,眼前气象已新。从昔日“因河而困”的沉重,到如今“拥河而兴”的昂扬,台前县以“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松”的非凡定力,在母亲河深情的臂弯里,为万千滩区县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路。
其经验,发人深省:守护母亲河,既需筑牢安澜防线的钢铁意志,亦需激发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推动流域振兴,既要一域担当的果敢作为,更呼唤流域协同的宏大格局与政策破冰的深层智慧。当金堤河湿地的天鹅翩然起舞,当储能工厂的智慧产品走向世界,当飞架南北的跨河大桥蓝图日渐清晰——一个更加壮美、更加动人的黄河故事,正在这片豫鲁之交的古老土地上,悄然续写新的华章。
采访中,台前县的干部群众与各界人士,无不寄望上级能对现行北金堤滞洪区相关管理规定予以科学“松绑”,赋予发展新空间;期盼在黄河滩区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充分开发利用富集的风电资源,实施风力发电项目,破解滩区产业发展之困;更渴望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彻底解决金堤河遭遇黄河顶托时涝水外排入黄的难题,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永恒基石。
这殷切的期待,是黄河儿女对母亲河安澜与自身福祉最深沉的守望。
责任编辑:崔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