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有些设计火爆一阵子,然后就会被“清算”出舞台。
最近被点名的,是隐藏式门把手。
工信部在今年5月启动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明确要求全隐藏式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冗余结构。最近又传出,监管层拟一刀切禁令,只允许半隐藏式和传统门把手继续存在,并要求车企在2027年7月前完成整改。
需说明,仅是全隐藏式门把手被限制,半隐藏式的不在此次清退范围内。
消息一出,有些人喊可惜:这么高级的设计,怎么说没就没了?
但我想说,真没必要遗憾。回顾汽车发展史,类似的案例太多了。
那问题来了:设计被淘汰的逻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没就没了?
隐藏式门把手,为啥受追捧,又为啥退出
隐藏式门把手被车企追捧,其实就两个原因:
第一,好看。全隐藏式门把手收起来时,车身线条顺滑,整车气场一下子就不一样,看起来更高级、更有未来感。对新势力来说,这种设计几乎成了标配。
第二,能凑个性能卖点。门把手收起来以后能降低一些风阻。虽然这个风阻降低,对续航的提升没宣传得那么大,但放在宣传册里总能多几句说辞。
可问题也很明显:平时容易划手,冬天还怕冻住;一旦发生碰撞或者起火,车辆断电以后,电子系统失效,隐藏式门把手就彻底罢工,卡住黄金逃生时间,这才要命。
跳灯的命运:从经典符号到强制淘汰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经典设计——跳灯。
在上世纪70到90年代,跳灯是跑车和性能车的标志。想象一下,夜晚开车,按下按钮,两只大灯“刷”地从发动机盖里弹起来,《头文字D》BGM是不是要响起来了?
但它为什么消失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欧美日逐渐加强行人保护法规。跳灯在碰撞时容易弹出或损坏,对行人二次伤害的风险大,直接被安全红线卡掉。同时,法规还放宽了大灯高度要求,跳灯的价值又被削弱了一层。
没有了高价值壁垒,跳灯的一些细节问题也被放大了——冬天结冰打不开;电机坏了灯升不起来;洗车进水;高速行驶时还会突然“眨眼”。
所以,跳灯和隐藏式门把手的命运很像:看上去炫酷,但复杂、不可靠、不安全。
当然了,真要细分,跳灯是因为行人保护被淘汰,隐藏式门把手则是因为逃生受限。一个是因为车外人的安全,一个是因为车内人的安全。
汽车设计史上,还有哪些消失的美学
继续往前看,汽车外饰设计史上,其实有很多造型都曾风光无限,但最后还是淡出了舞台。原因有的跟安全相关,有的纯粹是审美潮流过去了。
比如,火箭尾翼。
1959年的凯迪拉克Eldorado以其5.7米的惊人长度和6.4升V8发动机成为当时汽车界的巨无霸。这一代车型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独特的巨大尾翼设计。
当时正值美苏太空竞赛,美国公众对火箭和宇宙充满幻想,汽车厂商顺势把火箭造型搬上车。尾翼成了奢华与未来的象征。
可惜,等潮流过去,消费者审美回归理性,尾翼显得夸张又累赘,最终被抛弃。
再譬如,半隐藏式后轮拱。
1938年,第一代Fleetwood 60 Special诞生,当时这款车的后轮还是敞开的;等到1942年第二代,后轮就被包覆起来,模样更夸张;来到第三代(1949年),设计师哈利·厄尔甚至给它融入了大量P38战斗机的设计元素,并在往后的数款车型中逐步演变,这款车也被后人认为是尾鳍的鼻祖,评价颇高。
这种造型后来也被认为是尾鳍设计的前身。可随着汽车越做越注重空间利用率和维修便利性,这种遮掩轮子的做法不再流行。
还有隐藏式大灯。
别克Riviera采用过贝壳盖一样的隐藏大灯。不开灯的时候,整个前脸像一体化的进气格栅,看起来整洁又有整体感。
但和跳灯类似,它增加了故障率,最终仅停留在了概念车阶段。而且现在汽车大灯逐渐采用贯穿LED灯带,它作为科技“点缀”,反而比封闭式大灯模式更有融合感。
这些设计放在今天看,都有种复古的科技浪漫。它们消失,并不是因为用户集体抱怨,而更多是因为潮流过去、法规限制、技术进步。
未来设计会不会越来越枯燥?
这是很多人担心的。随着安全理念越来越严格,空气动力学被卷到极限,汽车外观是不是会越来越像同一张脸?
有可能。但也别太悲观。车企总能在细节里找到新突破口。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强调车漆的重要性,发布会上甚至会单拉一个版块来说车漆。小鹏P7上市时,甚至一个颜色一个代言人。
双色车身也越来越常见,以前主要出现在百万级豪车上,现在二三十万的车型也在玩。色彩成为表达个性的窗口。
更有意思的是对空间和功能的挖掘。从早期的封闭式前舱,到能放置行李的储物前舱,再到蔚来的阶梯式前舱。说明在设计空间利用上,依然可以有新花样。
汽车设计会受到安全和法规的限制,但不会停下进化的步伐。
总结
汽车外观设计为什么会被淘汰?我们可以总结出:
涉及安全的,一定会被禁。隐藏式门把手、跳灯,都属于这个范畴;
不涉及安全的,如果潮流过去,就会自然消失。火箭尾翼、半隐藏轮拱,就是例子;
有更可靠的技术替代,旧设计也会被抛弃。隐藏式大灯被LED灯取代,就是典型。
那未来汽车外观的趋势是什么呢?要我看,未来更多的是在细节和质感上玩创新,很难再大刀阔斧地搞造型实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 (ID:autocarweekly),作者:七号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