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岳成龙老师带领读者探访了绍兴古典园林的代表——西园和绍兴现代园林的代表——鹿湖园。读者朋友们跟随讲解,沉浸式感受西园千年历史变迁,重温绍兴“宋韵文化”的深厚底蕴;解锁鹿湖园背后的帝王文化、鹿文化与生态魅力,感受其“虽新亦古”的独特韵味。
西园坐落于卧龙山(今府山)西侧,作为绍兴园林史上的标志性景观,其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2000年,借环城河整治契机,按宋代园林格局对西园进行重建,现在的规模虽为古代西园的一部分,却完整保留了宋代园林的雅致风骨。
岳老师沿着历史脉络,为读者梳理西园的发展历程: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此始建宫殿园林,其孙钱弘倧时期规模初成,后因家族北上而逐渐没落;北宋年间,越州知州蒋堂被西园山水吸引,仿照王羲之“兰亭雅集”格局重建园林,打造曲水阁、流觞亭等景观,并组织文人举办雅集,留下数十首诗作传世;其后,知州王逵修缮城墙、整治池塘(即如今的“王公池”),并在二月二“龙抬头”的特定日期对市民开放,让西园从官署园林逐渐走向大众;元朝末年,著名诗人杨维桢建“龙山诗巢”纪念陆游,明代扩展为供奉贺知章、秦系、方干、陆游、杨维桢、徐渭六位文人的“六君子诗巢”,清代至民国更衍生出多个文学社团,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园内景观是此次探访的另一大亮点,岳老师讲到曾经飞盖堂以宴饮休憩为主要功能,漾月堂则是诗词雅集的经典场所,二者遥相呼应,尽显宋代文人生活气息;南宋史浩主持修建的“春荣亭”“夏荫亭”“秋芳亭”“冬瑞亭”,以四季命名,其中冬瑞亭的雪景与府山相映,是西园标志性景致之一;此外,流杯岩、右军祠等景观,不仅复刻了兰亭“曲水流觞”的雅趣,更彰显了西园与王羲之书法文化的深厚联结。
随后走读一行出西园经百花苑到达鹿湖园,追溯其渊源,鹿湖园所在之地在明清时期曾是麓湖庄,后因园林改建,“麓”字改为“鹿”,巧妙串联起绍兴历史上的“鹿文化”。活动中,岳老师为大家细数“鹿”的故事:明代文人张岱在书中记载,快园附近曾有鹿群嬉戏;更有“勾践围鹿”的典故,相传越王勾践曾在今吼山养犬,猎南山白鹿:徐渭为胡宗宪撰写的《初进白鹿表》,更是将白鹿视为祥瑞,深得嘉靖皇帝赞赏,如今这篇书法作品仍是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园内随处可见的梅花鹿雕塑、鹿纹雕刻,让“鹿文化”变得可触可感。
而鹿湖园最具分量的文化符号,当属“帝王文化”。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驻跸休憩,园林也因此留下诸多皇家印记。“宸游龙横牌坊”雕刻精美,龙纹、凤纹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文武百官在此迎驾的盛大场景;园内的“御码头”是皇帝登船的旧址,“诚敬亭”则寓意对帝王的敬重;更有一块大型汉白玉雕刻,刻画了康熙、乾隆坐龙舟而来,百官跪拜迎接的画面,雕刻中还融入了大禹陵、兰亭等绍兴标志性景观,近200个人物、车马、船只栩栩如生,背面还镌刻着乾隆所写的《阅海塘记》,尽显皇家气派。
除了文化底蕴,鹿湖园的园林特色与生态之美也让人眼前一亮。园内花草虫鱼分布均匀,竹林、古木郁郁葱葱,与环城河、龙横江的水系相映成趣,行走其间宛如置身天然氧吧。“集贤亭”是园林的文化亮点之一,亭内汇集了数十位文化名人的书法作品与楹联,笔墨间尽是绍兴的人文风骨;“动静乐寿”题刻、“无疆石”等景观,更是将书法艺术与园林景致完美融合。
岳老师表示尽管鹿湖园兼具文化与景观价值,但其知名度远不及西园、沈园等绍兴老牌景点,这座园林既有现代造园的精致,又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完全有潜力成为绍兴的“新晋网红打卡地”。未来若能进一步挖掘文化故事、加强宣传推广,有望成为展现绍兴“现代园林之美”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知晓这座“藏在城市里的文化园林”。
信息来源:社会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