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鸟瞰。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强 摄
9月17日,记者在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泉阀门”)生产车间看到,机器轰鸣,火花四溅,工人们正在使用数控机床精准加工着阀门零件。
在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鑫电气”)电器总装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装配一款矿用隔爆型控制装置,这款产品完全由企业自主研发,并且拥有8项实用新型专利,目前订单额度超1亿元。
近年来,阳泉高新区聚焦“主导+特色”产业,以政策落实为引导,以加快梯队培育机制建设、加强科技引领、深化精准服务为抓手,推进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迅速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赋能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目前,阳泉市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6家;今年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累计培育达50家。上述企业凭借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推动阳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精心培育“聚链成群”
日前,记者在阳泉中嘉磨料磨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全自动树脂砂轮压制设备高速运转,工人忙碌地搬运产品,现场一片火热的生产景象。
长期以来,阳泉高新区将培育中小企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鼓励企业聚焦细分领域精耕细作,重点抓梯次培育,促转型升级,使阳泉高新区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
阳泉高新区实施中小企业“育苗扶壮”培育工程,建立“专精特新”“创新型”“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加强运行监测、动态管理,初步形成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到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度成长体系。目前,200余家企业入库。
从产业分布看,阳泉高新区专精特新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阳泉阀门、华鑫电气等企业成为行业中坚力量;新材料领域,山西启能新材料公司、多氟多公司等企业提供有力支撑;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领域,晶赛生物、天和盛环境检测公司等企业不断补充产业链条,共同构建起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梯度培育体系方面,阳泉高新区坚持“全面摸底建台账、精准画像贴标签、一企一策抓提升”的工作思路,挖掘更多优质企业进库入统,帮助企业逐级跃升,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壮大优质中小企业后备力量。
“培育中小企业就如同培育小树苗一般,要从选种、育苗到培优全周期精心呵护。”阳泉高新区产业经济部副部长任金波说。
政策帮扶“精准滴灌”
“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各项资料标准要求非常高,申报流程较复杂。”阳泉高新区产业经济部员工王嘉说。近日,王嘉多次深入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详细解读申报文件与政策,精准剖析企业自身优势与努力方向,从材料预审、申报咨询到专项辅导全流程跟进。
在各方不懈努力下,企业顺利跨过申报门槛。该公司负责人徐州介绍:“有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省了不少事,申报成功后专项资金及时到位,我们的研发底气更足了。”
近年来,阳泉高新区聚焦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和帮扶服务“精准滴灌”,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注入强劲动能,形成了政策闭环落地、服务全程跟进的良好生态。
多氟多阳福新材料有限公司是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今年冲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此同时,邦奥伟业半导体照明等3家企业、华鑫电气等3家企业成功通过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核。
针对这些重点企业,阳泉高新区以专班机制推进,全方位开展政策宣讲解读,加强上下级政策衔接,提升企业政策知晓率和申报积极性。为提高企业申报通过率,该区组织召开“省级专精特新申报培训会”“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培训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培训会”等专场培训会,为企业开展专业辅导。
此外,阳泉高新区加强分类指导,组织第三方机构走访目标企业开展精准服务,为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量身定制成长方案。组织企业申报专精特新、专利补贴及小升规奖励,上半年累计为企业争取政策奖励资金302万元。
今年,阳泉高新区实行区领导、部门负责人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制度,畅通政企常态化沟通渠道,形成“问题收集、分析交办、跟踪销号”闭环机制,着力破解企业融资、用工、市场等方面的发展难题,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上半年,协调解决企业反映问题20个,化解率90%。
科技创新“强筋壮骨”
今年4月,阳泉阀门凭借“专利+商标”的组合效应,在全省“我喜爱的山西商标品牌”大赛中摘得“金奖”,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太原代办处阳泉工作站以专利转化为抓手,为这家老牌企业注入创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一直以来,阳泉高新区将科技创新作为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引擎,推动一批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形成了“创新—培育—升级”的良性生态循环。
近年来,阳泉高新区重点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培育载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加快建设中试基地,形成从创意孵化到中试熟化的全链条支撑,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高校院所共建“创新攻坚共同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使企业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山西启能新材料副总经理张治说。该企业与太原理工大学建立超硬材料地矿刀具研发基地,以关键短板“新材料”为突破口,持续开展技术攻坚,研制的国内首个F16级金刚石硬质合金头,突破行业壁垒,实现破岩核心材料国产化替代。
华鑫电气是全省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煤机装备制造企业,是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多年来,该公司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成全国首个矿用隔爆永磁直驱系统数字化工厂,融合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控,生产效率提升60%。
围绕打造更加完善的全要素创新生态,阳泉高新区打出“组合拳”:出台人才及团队引进培育扶持办法,人才补贴最高可达96万元;建立“人才飞地”,与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机构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80余名、团队10余个,推进实施研发项目20余个;统筹各职能部门资源,在增资扩产、融资信贷、用能环保等领域给予重点倾斜,支持金融机构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融资产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专注主业。
从“小不点”到“小巨人”,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阳泉高新区以“专精特新”为引擎,加快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产业链上的关键力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强 通讯员 张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