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之美,往往不在于宏大工程的堆砌,而在于那些恰到好处的细节打磨。
秋日的大足石刻北山景区,古栾树的蒴果悄然转红,如一串串灯笼悬挂枝头,与千年石刻相映成趣。游客们发现,曾经遮挡在136窟前的防盗网式铁栏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的木质围栏。
这一微妙改动,让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也标志着文物保护理念从“隔离”向“共享”的转变。
在当下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景区“颜值”已成为吸引游客的第一要素。而高颜值并不总是需要推倒重来的大手笔投入, 恰到好处的细节打磨,往往能带来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1、 景区细节美学:小改变推动大变革
人类是视觉动物,对于好看的食物、可爱的动物、漂亮的设计,都会青睐有加。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审美不断提升,对美的追求已从生活的加分项变成了标准项。
那些流行起来的网红打卡地,大多都是适合拍照的美景地。
景观设计中的 “绣花功夫” 正成为景区提升颜值的关键。达古冰川管理局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景区腹地逐一踏勘,从百余块天然奇石里精心甄选8块大型冰川奇石,将其打造为景区标志性景点标识。
这些标示牌错落分布在景区关键点位,不仅具备清晰的标识功能,更拥有极高的景观价值,成为景区的“天然名片”。
细节设计不仅要考虑美观,更要兼顾实用与安全。盘龙洞的升级方案选择了 长期可靠 而非短视频热搜。他们撤退地面, 在栈道下做暗沟与导流的双回路,把坡度与缝隙设计得像毛细血管一样悄悄吸水,转角与平台设有隐蔽收水口,把偶发滴水集中“请走”。
随后把厚重混凝土换成悬挑轻钢与微孔格栅,让脚下有微通风,水汽不积,提高安全性。
照明设计也大有学问。在盘龙洞,脚下光不追求亮度而追求均匀,台阶前缘用低调标识线,让游客脚抬起就知道下一步落在哪;内侧扶手光略暖,区分“可走与可停”区域。观景面留半暗,只用两三支窄束光勾画纹理,把戏剧性交给阴影和水声。
2、 十二个细节设计要点:全面提升景区颜值
景区提升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多个方面的细节考量。绿维文旅将景区提升的设计归纳为 12个方面,包括入口服务区设计、游览交通运输设计、景点设计、游乐项目设计等。
入口服务区是整个景区的起点和亮点,是景区特色、气质、品质的集中展现区。除了满足基本功能外,入口服务区还需与周边环境协调,富有艺术性和设计感,反映景区最核心的特征和旅游价值。
淹城春秋乐园的设计师将刀币、盾牌、饕餮纹、旗帜、版图等多种最具代表性的春秋元素融合在一起,使整个大门的设计极具内容性。
游览交通设计包括游步道、栈道、绿道等慢游道设计和观光平台、码头、休憩点等交通节点的设计。游步道设计应因地制宜,突出审美性,符合景区整体风格,满足构图需求。
绿道设计则应充分利用并适应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注重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景观。
景点设计是景区构建核心吸引物的关键。标志性景观的设计要具有独特性、艺术性、文化性、融合性等基本特征,具有多重旅游复合功能。景点休憩环境设计、自然景观的调整提升及修饰衬托,是景区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的重要手段。
景观设计的小技巧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做园林,不做山林;硬景不要多,够用就好;水景不要多,点缀就好;软景最要多,少了不好。地形要有起伏,植栽要有层次,只做立体的景观,不做平面的园林。
道路不可直来直去,以减少滑板车等速度过快的危险性。
3 、成功案例揭秘:微改造带来大流量
案例一:达古冰川微景观打造
达古冰川管理局以 “小而美”、“精而优”的微景观打造为突破口,通过细节升级实现景区“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泽拉措瀑布水系造景充分展现了生态与创意的完美交融。造景全程采用生态工法,严格筛选河道原生石材进行艺术化堆筑,通过精准优化石群错落布局,让水流借助自然冲击形成兼具稳定性与观赏性的瀑布形态。
这样的“绣花功夫”在达古冰川景区多点开花。从23亩薰衣草与2000余株芍药、西南鸢尾、铁筷子等高山花卉形成的色彩碰撞,到10余处微景观的创意呈现,精致景区理念正悄然浸润景区的一草一木。
案例二:湘潭窑湾老街业态与活动双轮驱动
湘潭窑湾历史文化街区通过“精准活动策划+新业态孵化”双轮驱动运营模式,实现人气与口碑双双跃升。今年暑期,街区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5万人次,7-8月累计接待游客超16万人次,暑期七夕档较去年同期增长42%。
街区巧妙运用网红墙绘打造多处打卡点,如“簪花姑娘墙”“玫瑰打卡墙”,极大增强了视觉吸引力和社交传播力。在业态方面,汉服旅拍巧妙融入老街历史风貌,营造出穿越古今的国风沉浸场景;茶铺慢生活理念重塑传统茶空间,显著延长了游客驻足时间。
街区还成功举办多场高人气活动,通过毕业季专场吸引年轻群体广泛参与,结合啤酒音乐节与龙虾美食营造夏日狂欢氛围;以七夕花月夜国风主题增强情感共鸣,实现浪漫出圈。
案例三:大足石刻保护和设施升级
大足石刻北山石刻第136窟悄然完成了一场保护设施的升级:防盗网式的铁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简约的木质围栏。这一细微改动,让这座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的宋代石窟更加亲近游客。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表示:“保护不是把宝贝锁起来,而是让更多人能真正看见、感受它的美。”铁栏的退出,是保护与开放之间的一次平衡,更是文化共享理念的落地生根。
这一改变并非简单的设施更替,而是文物保护思路的升级。景区在多年监测与实践基础上,选择以更柔和、更人性化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
4、 景区颜值提升的成功秘籍:细节制胜的三大策略
秘籍一:微景观打造,实现“小而美”的突破
达古冰川和盘龙洞的例子告诉我们, 景区提升不必面面俱到,以小博大也有可能。微景观打造可以成为景区颜值提升的突破口,通过细节升级实现“颜值”与“内涵”双提升。
在微景观打造过程中,需要秉持 精雕细琢理念,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元素。达古冰川依托奇石原始形态展开创意设计,将其打造为景区标志性景点标识;而美芦湾码头则通过艺术彩绘工程,对码头区域的地面及墙面实施大规模艺术彩绘,绘制了具有白洋淀地域特色的莲花、荷叶、鲤鱼等图案。
秘籍二: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
荣昌夏布小镇和彭水蚩尤九黎城的成功表明, “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荣昌夏布小镇坚持走“非遗+”融合之路,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完美蜕变。
场景再造是文旅融合的关键。走进荣昌夏布小镇夏布博物馆里,游客能清晰地看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带来的细腻布匹,聆听传承人讲述苎麻如何变成轻盈如翼的夏布。这些主题场馆构成的不仅是文化长廊,更是可触可感的活态传承空间。
秘籍三:人性化设计,提升游客体验
景区颜值提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游客体验。 人性化设计是确保游客获得良好体验的关键。五台山景区新启用的人行地下通道,两侧墙壁上装饰了多幅摄影作品,游客可以将其作为拍照“背景板”;麦当劳、瑞幸咖啡等年轻人喜爱的餐饮品牌店陆续开业,进一步丰富了景区内的餐饮消费业态。
盘龙洞的升级注重安全与美的平衡。他们不是把地面变粗野,而是让水有道、风有口、光有度;当身体先松弛,心就会打开。试运营后的反馈简单而硬核:家长说孩子不再“滑出声”,长者愿意多走两段;保洁把“重体力”变“快走一圈”。
5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 智慧化和数字化正成为景区提升的新方向。绿维文旅指出,智慧化是通过科技化、数字化,优化旅游服务流程、创新旅游产品供给等形成景区智慧化生态体系。
一方面,从旅客需要出发,可为旅客提供定制身份认证、配合基本信息采集、安全警示遵循等服务。另一方面,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代表的沉浸现实技术正不断重塑旅游行业。
五台山景区正以建设现代文旅综合体为目标,全面塑造文化IP, 通过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推动消费场景创新。一场“文旅3.0”的革命正在五台山悄然兴起,全新演绎着这座老牌景区不息的生命力。
可持续发展也是景区颜值提升的重要考量。景观设计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采用生态工法,使用透水铺装材料,避免异型切割。少用石材,少用木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秋日阳光下,大足石刻北山景区第136窟前,新安装的木质围栏与千年石刻相得益彰。游客们不再踮脚探身,便能清晰领略窟内造像的细腻神态与精妙衣纹。不远处,古栾树的红色蒴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石刻的斑驳纹理相互映衬。
景区颜值的提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宏大叙事,而是由无数这样的细节改造编织而成。它可能是达古冰川一块精心挑选的奇石,可能是窑湾老街一面创意的墙绘,也可能是盘龙洞一处微妙的照明设计。
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游客对景区的记忆点,也让美在细微处生根发芽。
(文中图片均为AI生成)
旅图欣赏-图片由黄山徽州大灵山旅游度假区提供
旅图欣赏--图片均由重庆开州盛山植物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