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夜深人静,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我总会想起那片遥远而亲切的土地——武威。那里封存着我童年的欢笑,镌刻着我成长的足迹,更萦绕着我魂牵梦绕的家乡味道。这一次,我终于踏上了归途,带着一颗悸动的心,回到了久违的故土。
列车一路向西,车窗外的风景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熟悉的田野、错落的村庄,还有那条蜿蜒如丝带的小河,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家乡的故事。祁连山的雪水在沙枣林间流淌成溪,腾格里沙漠的风掠过葡萄架,将西域的馥郁与中原的麦香揉进面团,仿佛连空气都带着记忆中的芬芳。
凉州市场的烟火气依旧浓郁。手揪的黄面片在羊骨汤中沉浮,蒜苗与香菜的翠绿点缀其间,面片吸饱了汤汁,咬开的瞬间,羊膻与胡椒的辛辣在唇齿间绽放。金黄的糖油糕在铁锅中翻滚,酥皮破裂时,黑糖馅裹着芝麻香喷涌而出,甜而不腻。老摊主李奶奶守着这口铁锅四十载,她的笑容里藏着岁月的温柔:“这糖油糕的秘方啊,是沙枣花蜜。当年治沙造林时,梭梭林里的沙枣花救过不少人的命,这甜味里,有沙海的馈赠”。
三套车的碗碟碰撞声里,仿佛回荡着河西走廊的千年回响。行面在老卤中起伏,如同绿洲在沙海中若隐若现;茯茶蒸腾的热气,恰似青土湖上朦胧的晨雾。老马一边忙碌一边念叨:“蓬灰水得用祁连山的雪水调,卤肉要选苏武山下散养的羯羊,茯茶里的桂圆,可是当年丝路商队带来的宝贝”。
面皮子摊前,红油辣子的香气扑鼻而来。米黄色的面皮浸透了醋汁,黄瓜丝的清脆与胡萝卜丝的鲜甜在碗中交织,宛如武威地图上绿洲与沙丘的交界。老周坚持用石磨洗面筋,他说:“机器洗的没筋骨,就像沙漠里没了梭梭林,总觉得缺点啥”。
-
武威,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古城,每一处古迹都在低语着历史的厚重。雷台汉墓的铜奔马依旧昂首嘶鸣,天梯山石窟的佛像静默庄严,文庙的匾额上墨香犹存。漫步其间,我仿佛与古人隔空对话,触摸到时光留下的温度。
民勤绿洲的边缘,沙枣林与葡萄架交织成绿色的诗行。沙枣树的虬枝上挂满金黄的果实,葡萄藤在支架间蜿蜒,仿佛在书写生命的坚韧。秋收时节,村民们将沙枣酿成醋,葡萄晒成干,果香与醋香在沙丘间飘荡,这是沙漠赠予的甘甜。
站在民勤防沙林带的瞭望塔上,看着远处的沙丘与绿洲在暮色中交融,想到最近网上很火的“禾伙人行动-请到沙漠种棵树”以及那句“我有一个梦,沙漠变绿洲”,我忽然明白:武威的沙漠从不是生命的禁区,而是文明的试炼场。当科技的星火点亮夜空,这片土地便有了超越自然的生命力。那些在沙海中绽放的玫瑰,不仅是梭梭林间的红柳花,更是一代又一代武威人用智慧与坚韧培育出的文明之花。
供稿|王馨 编辑|汪艺泓、党星 审核|詹行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