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攻打樊城,前期节节胜利,后期久攻不下,关羽派人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助,让他们派兵支援,但是,刘封和孟达拒绝了关羽。
刘封和孟达拒绝关羽的理由是,刚刚拿下上庸,根基还不牢固,无法出兵。
《三国志 刘封传》记载: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刘封和孟达不发兵援助关羽,加上曹操源源不断地派遣援军支援樊城曹仁,导致关羽一直打不下樊城。
此时,曹操派人勾结孙权,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这里面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刘封为何不发兵援助关羽?刘封说上庸刚拿下,根基不稳,这个理由是借口还是实情?
有说法是刘封因关羽不赞同刘备立他为继承人,他恨关羽,所以故意不出兵援助关羽,公报私仇,这个说法有依据吗?
还有,史书记载,关羽是连呼刘封和孟达发兵,而不是命令刘封和孟达发兵,那么,关羽究竟有没有权力调动刘封和孟达的军队?
这三个问题,一个一个来分析。
首先,刘封不发兵援助关羽,说在上庸根基不稳,不能出兵,这个说法是史书明确记载的,应该不假,有依据。
刘封说的也是实情,当时,上庸确实刘备刚拿到手不久,还没根基,这个刘封没说错。
万一发兵去援助关羽,后面上庸不保,如果丢了,后果谁来承担?
其次,有说法是刘封因为关羽不赞同刘备立他为继承人,刘封怀恨在心,故意不救关羽。
这个说法其实正史没有记载,这个是演义的说法,演义不是史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因此,这个说法不可靠。
此外,合肥之战,曹操大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不和,孙权十万大军来犯,大敌当前,李典就抛下私怨,以国事为重。
《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刘封作为刘备法理上的儿子,思想格局应该不至于还不如曹操手下的外姓武将吧?毕竟,刘封的站位比他们高,他们都能以国事为重,放弃私怨,刘封的心胸不至于狭窄到公报私仇吧,坏了国家大事吧?
最后一个问题,关羽有没有权力调动刘封和孟达的军队?
史书上记载,关羽是连呼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而不是命令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这个可以证明,关羽不是以上司的身份要求刘封和孟达发兵援助,有求助的意思。
而关羽此时已经担任前将军,假节钺,总督荆州,按理来说,关羽是有权调动刘封和孟达的军队,关羽的假节钺是可以代表君王对外征伐,先斩后奏的。
否则,这个假节钺就没有意义了,是不是?
《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
刘封和孟达不发兵援助关羽,关羽兵败被杀,刘备非常痛恨他们,最终,刘封被下令自杀,孟达则投降了曹魏。
如果刘封和孟达能派兵援助关羽,即使帮不了大忙,但是,支援和不支援是两码事。
如果刘封支援了关羽,即使关羽依然败亡,也不会被问罪的,因为,没有问罪的理由,刘封尽力了。
但是,不援助关羽,就是没有大局观,就是犯错误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