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阿姨开完处方,就能在家楼下的药店取药并完成医保结算。过去,她为了一种原研药常常奔波多家医院,如今通过基层药品联动即可解决。
患者手机端页面。
这样的便利,得益于广州推行的基层药品联动保障行动。通过“双通道”机制,将普通门诊和一类门诊特定药品纳入外配处方,医保、医院与零售药店实现统筹结算,让常见病、慢性病药品不断供、买得起。
小小一片药,连着大民生。截至目前,广州已有103家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一类门特外配处方服务,药品种类平均增加约200个,规格超过3000个,能够开具慢性病长处方的药品种类范围显著扩大。
医保电子处方外配服务惠及约15万人次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药品能不能买到、价格能否承受,往往决定着生活的稳定。
陈阿姨是一名有着5年病史的糖尿病患者。此前因医院采购调整,她换了一种药物,却出现了不良反应。当她想改用原研药时,却发现医院没有。
“以前去药房买不到真正需要的药,还会被附带推销,这是一个软肋。”无奈之下,陈阿姨只好辗转多家医院,有时甚至跑到第三、第四家才能配齐药品。
这样的困扰并不少见。对许多慢病患者来说,“买药难”直接影响了治疗的连续性和健康管理。
针对这个痛点,广州加速推进基层药品联动保障行动,完善“双通道”外配处方机制。一方面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售药店和医保结算之间的通道,实现常见病、慢性病用药的及时补充;另一方面推动药品目录的动态更新,确保患者在“家门口”能获得稳定的药品供应。
在运行机制上,定点医疗机构在“应配尽配”院内药品的基础上,对于参保患者急需但院内暂未配备的药品,医保医师可开具外配处方,通过广东省医保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发送至“双通道”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可通过“粤医保”小程序“凭处方买药”功能,在线查询处方、自主选择药店、完成支付,并选择药品配送上门或到药店自取。
同时,平台依托数据监测与风险预警保障药品供给。一旦发现某类药品短缺或有断供趋势,将及时上报并协调解决,避免患者陷入“等药”的境地。
在陈阿姨的手机端,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李晶为其开具处方后,信息实时进入联动系统。她可以在手机上查看附近药店的供应情况,选择就近取药或快递送药。医保支付也嵌入其中,系统自动比价,结算结果清晰显示“医保报销多少钱、自己掏多少钱”。
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李晶为陈阿姨开具处方后,信息实时进入联动系统。
“原价六七十块钱的药,自己只花4块钱。”陈阿姨说,从挂号、开方、缴费,到处方上传、药店调剂,全程有医生手把手指导。等她赶到药店时,药已经在柜台等着了,十分便捷和省心。
陈阿姨可在手机上查看附近药店的供应情况,选择就近取药或快递送药。
目前,广州外配处方流转已覆盖广东指定的“双通道”药品、普通门诊统筹支付药品及一类门诊特定病种药品。参保人发生符合规定的外配处方药品费用,按开具外配处方的定点医疗机构支付比例报销,并纳入一类门诊特定病种年度最高支付限额(单独支付药品除外)。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约15万人次享受医保电子处方外配服务。
“在基层医院开药,报销比例高于三甲医院,经济负担减轻了,大家才更愿意在家门口就医。”李晶说。
李晶打印出陈阿姨的处方。
一类门特外配处方新增约200个品种
在广州的探索中,家庭医生是“双通道”外配处方联动机制中的关键一环。李晶回忆,过去不少签约患者常因药品短缺而抱怨,“基层医生再负责,也很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今,借助电子外配处方流转平台,她能直接为患者开具处方,并指导完成药店比价、医保结算和取药选择。“这让我们在签约服务时更有底气。”她说。
体验到便利和实惠后,陈阿姨不仅推荐母亲使用,还在茶余饭后告诉邻居们:“你们还跑去三甲医院开药?不知道‘双通道’外配处方,你就吃亏了。”
药店的变化同样明显。瑞宝街一家纳入“双通道”机制的药店店长吕莎琪坦言,以前有些居民对药店存在疑虑,信任度不高。如今外配处方直连医保,价格透明,患者更愿意走进药店。
药店开设“双通道”药品专区。
“大家知道在我们这里能取到医生开的药,还能医保报销,就更愿意来。”吕莎琪说,药店不再只是卖药的地方,还融入了社区健康服务,成为居民健康管理的一部分。
从药品短缺的烦恼,到如今“指尖点一点、药品到身边”的便利,广州药品保障的逻辑正在被重塑——
对于医生而言,这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支撑;对患者来说,这是治疗可及性和连续性的保障;对于药店,则是进入社区健康网络的契机。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介绍,今年医保和卫健部门合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通外配处方业务,优先为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居民提供一类门特外配处方流转服务,有力补充基层用药供给。目前,全市已有103家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开通一类门特外配处方服务,药品种类平均增加约200个,规格超过3000个,能够开具慢性病长处方的药品种类范围显著扩大。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通讯员 穗卫健宣 穗医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