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声隆隆的新能源车产业,终于迎来了一波“好消息”。
告别江湖的知名品牌威马、哪吒、高合,似有“复活迹象”。或破产重组、或外资接盘、或复工复产,是“亡者归来”的神话剧,还是“诈尸还阳”的惊悚片?
这场传说中的“复活赛”,是中国新能源车产业最诡谲的一幕。
“哪吒”没有奇迹
2025年6月,哪吒汽车的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曾经的新势力四小龙、销冠王,黯然退场。没有鲜花掌声,只有一地鸡毛的狼藉。
债务总额高达260亿,流动负债高达122亿,公司的账面资金只有1500万。财务状况惨不忍睹。
最倒霉的是哪吒的供应商和员工,欠供应商60亿,伤害性很大。欠5000余名职工工资及补偿金4.6亿元,侮辱性很强。
内伤最重的,则是慷慨解囊的投资人。
哪吒共进行过8轮融资,总金额超过130亿元。股东名单里最有排面的,是宁德时代和360创始人周鸿祎。其实,真正的主力是地方国资。第二大股东南宁市国资委通过两家公司合计持股11.46%,仅次于合众新能源创始人方运舟的11.82%。此外还有桐乡市财政局的4.44%、合肥高新的3.49%。
最闹心的,是哪吒的车主。
昔日的销冠王有多风光,现在的烂尾车就有多闹心。4月15日,哪吒大面积断网就引发了车圈震动。此后更是一坎接着一坎,4S店消失、保险大幅上涨、二手车断崖式跌价,一直到近期的维修难。和所有的“烂尾车企”的坠落轨迹,如出一辙。全球50万哪吒车主,不是在“维权”,就是在“维权”的路上。
负债如山,现金如沙,市场口碑坍塌,哪吒进入破产程序时,已经“凉透了”。真有莲藕重塑金身的奇迹吗?
世上没有奇迹,只有对奇迹的信仰和制造奇迹的骚操作。
6月30日,合众新能源发布《重整意向投资人预招募公告》,招募时间为7月10日至9月8日。截至9月8日投资人预招募到期,传出了“76名意向投资人报名参与”的喜报,让人看到了死而复生的希望。
然而,该来的还是来了。9月7日合众方面发布了《关于重整投资人公开招募结果的公告》,最终仅有一家意向投资人按要求完成报名并缴纳了5000万元人民币的保证金。公告没有披露该意向投资人的真实身份,只宣布原定的后续“遴选程序”将不再进行。独苗一根,选无可选。
这根独苗,也未必真能开花结果。后续流程颇为复杂,大致分三步:
首先,这位神秘的“白马骑士”须向管理人提交一份“符合法律规定和要求且切实可操作的书面重整投资方案”。看到这串超长的限定词,就知道这不是一份好做的方案。
这份很不好做的方案通过审核后,该投资人才能被确认为最终的重整投资人,与管理人签订《重整投资协议》。
协议签署后,才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重头戏:制作结合公司资产负债情况制作《重整计划草案》,提交给债权人会议进行审议表决。
显然,以哪吒的财务状况、新能源车产业卷生卷死的现状,能否走完重整流程的变数不小。
因为哪吒的“残值”所剩无几。主要的固定资产是浙江桐乡的350亩工业用地、生产线等生产设备。工业用地的价格是有价无市的玄学,因为很多工业用地价格并不是市场交易形成的真实价格,而是国资入股时的估价罢了。市场认不认、银行认不认,还得看情况。
就算认了,350亩工业用地也不值多少钱。2024年浙江工业用地的“成交均价”为每亩52.6万元,350亩顶天也不过3个亿。三个“小目标”的固定资产估值,投到哪吒的巨坑里,连个水花都起不来。
至于生产设备的真实价值则涉及到另一个玄学,那就是中国新能源车的产能利用率。自家的生产线开工不足,谁会买哪吒的二手设备?
90多亿的应收账款看似很有“卖相”,但是“应收”不等于“能收”。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哪怕三成的“应收”能到账,哪吒也不至于沦落到破产重整的境地。
其余就是一些知识产权资产的零零碎碎。
130亿元的融资、负债260亿、亏损181亿元,就剩下这么点家当。真要复工复产,还得投入巨资。
因此,即便能走到重整程序的终点,未必是“一莲托生”的转世重生,也可能是不良资产打包处置的“火化现场”。
目前看来,哪吒没有进入“复活赛”的门票,只有拖一天算一天的收拾残局。
威马没有“白马骑士”
最高估值250亿的哪吒没有奇迹,底子远不如哪吒的威马能复活?
威马“官宣复工”的“故事”,有鼻子有眼,却经不起推敲。
9月6日上午,威马汽车公众号突然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称“正在全力以赴推动威马EX5和E5车型在温州基地快速恢复量产”。时隔两年半的官号更新,上来就是个大招,很是振奋人心。
随之而来是一片质疑。放出的生产线图片被AI工具识别为摆拍,疑点重重。9月16日,懂车帝视线发布视频《一线探访-威马汽车温州工厂现状》,更是犀利地指出:“威马汽车像是复工了吗?”
懂车帝视线采访的威马汽车温州工厂工作人员表示,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工,设备已经停了一两年了,所以在维护。
采访现场的镜头显示,威马汽车温州工厂内有不少杂草,几乎看不到运送物资的车辆以及工作人员穿行。只有零星的车辆在厂区内通行和进出。威马汽车厂区门口的停车场内,只有十几辆车停放。面对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现场,主持人感叹:“相比哪吒汽车暴雷时厂区门口的车辆还要少。”
懂车帝给出的结论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威马汽车还没有正式复产,甚至还没有生产物流向厂区内运输,在这样的效率之下,9月份想要实现复产的可能性并不大。
专业自媒体不看好威马复工,车主更不看好。因为,威马久拖未决的售后还没有恢复,连APP都用不上。售后的旧账没还上,还能指望新客户入坑?
各方的质疑没有打扰威马的好心情。9月19日,威马汽车官方发文《走进新威马|温州工厂探访第1期》,再来一波好消息。不过,这一次没有提及复产。
其实,威马最初的公告也只是“全力以赴推动……恢复量产”。“官宣复产”只是民间的“误读”……
不过,威马的确在2025年春节前完成了重整程序。1月21日,威马汽车重整案债权人会议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召开,公布了《威马汽车重整计划(草案)》。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充满了经济上行期的美感。
按照计划,威马汽车在2025年完成复工复产工作;
2026~2027年,每年1~2款车型的节奏投入汽车市场,并进行量产交付;
2027年,威马汽车规划年销量超60万辆;
2028~2029年,威马汽车将有10款全新车型投入全球市场;
2029年,威马汽车预计全球年销量超百万辆,年营收超1100亿元。
这远大理想、宏伟目标,哪里是起死回生的重整计划?简直是直接飞升的修仙爽文。
乍一看,还以为接盘威马的不是马斯克,就是王传福。然而,都不是,威马的“白马骑士”是深圳飞翔。飞翔的背后不是特斯拉,也不是比亚迪,却与“宝能系”有着草灰蛇线的影影绰绰。
值得一提的是,在威马汽车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的同一天,宝能汽车也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该信息。
宝能入局威马,能给威马注入生机?高度存疑。
因为,今天的宝能可不是“宝万之争”时的宝能,自家的麻烦一大堆。就在今年6月,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的总金额超过500亿元。宝能的汽车板块也是多灾多难,宝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被执行金额超过120亿元。投入巨资的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在2024年7月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
“白马骑士”是自身难保的泥菩萨过江,“复活”的威马能走多远?
此前宝能布局过多家新能源车企,无一盘活带飞的成功案例。曾被纳入宝能麾下的观致,已经停产,挣扎在破产的生死线上。猎豹在宝能退出、国资接盘后以破产收场。还有众泰,宝能入主的消息传出后带飞了众泰的股价,却没有带动众泰造车,资本市场浪了一圈后,众泰还是没逃过停产休克的命运。
宝能接盘困难车企,从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奇迹,只有临终关怀的残值利用。威马会是例外吗?拭目以待。
高合,算是给“复活赛”凑数的
最后说一下高合,复工相关的信息也不多。
高合汽车在今年5月完成了工商信息变更,由黎巴嫩资本接手,出资额为1亿美元,但没有到账。还有媒体报道知情人士称,高合盐城工厂启动了复工环评,用于生产原车型,维持15万产能不变。还向付了定金但没提车的用户退钱。
消息零零碎碎,复工前景也不算乐观。
首先是复工的启动资金。当年高合背靠江苏盐城国资,市场融资能力弱是其猝死的一大病因。这次能看到的钱也就区区1亿美元的中东资金。就算这钱到账了,也远远不够。
其次是产品定位。高合主打高端,以英国之宝17声道音响、奇华顿定制智能香氛等顶奢配置著称。复工生产原车型,就今天这市场行情,能卖得动?
相比哪吒和威马,高合的市场关注度不高,甚至没有明确的复工时间表,看上去更像是给“复活赛”拉个凑数的龙套角色。
2024年2月,深圳一家宣布关门的高合汽车销售服务门店(图/冰川)
哪吒的破产重整程序才开个头,还不是啥好头。威马没有“白马骑士”,复工更像是资本局的噱头。高端小众的高合,不提也罢。三家的厂区还在长草,流水线都没启动,一个合格的“选手”都没有,哪来的“复活赛”?
现在没有,可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行业现状、市场行情的客观条件压根就不允许。
今天的新能源车产业卷无可卷,靠反内卷、国补购车的政策猛药才堪堪维持住局面。活着的车企都挺难过,哪有“亡者归来”的空间?
无法放弃治疗的新能源车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十年有将近30家新能源车企黯然退场,平均每年3家“暴雷”。这还只是有名有姓、能在各种榜单排名上露过脸的“亡者”,很多岌岌无名的杂牌都没算进去。要是这30家都复活了,每家都来个十几万、几十万的产能……画面太“美”,无法想象。
但是,客观上不允许“复活”,主观上却要努力“复活”。地方国资深度参与新能源车产业,无法放弃治疗。
前些年,新能源车产业在产业政策的保驾护航下野蛮生长,手握政策资源的地方政府近水楼台先得月,投入了大量的地方国资。因此,绝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有地方国资背景。比如,哪吒有南宁国资领衔组团的国资大股东,威马的大股东是绵阳国资,高合深度捆绑盐城国资。
地方政府在新能源车企的创业下了血本,干了风投,却没有市场投资者的承受能力。车企爆雷烂尾,市场投资者认栽走人,地方政府不行。上级要问责,被欠账的供应商、被欠薪的车企员工要闹,隐形担保的银行贷款要还。
所以,车企爆雷后,地方政府不得不出面收拾残局,幕后主导破产重整的不是“有关部门”,就是“有关部门”成立的工作小组。行政主导遵循行政逻辑,只有“盘活资产”填窟窿的KPI,没有放弃治疗的选项。“盘活资产”也只能穷尽洪荒之力“复活”车企。哪怕明知做不到,也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留个念想、闹出点动静也是好的。
支撑新能源车企“复活赛”的最大想象空间,不是烂尾车企的资产残值,也不是生产资质,而是“国资信仰”。但国资并非万能,更没有起死回生的奇迹之力。停工破产的新能源车大把,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成功“复活”的。
既要解决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又为了收拾烂摊子不得不“复活”被市场淘汰的产能。这左右互搏、进退失据的诡谲困境,在各地国资争相入局新能源车产业时就注定了。
昔日之因,今日之果,能怨谁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 (ID:icereview),作者:关不羽
下一篇:钟睒睒寻找下一个“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