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舰载机发展之路:从艰难抉择到三驾马车格局
在中国航母发展史上,舰载机的选择曾面临重大抉择。如今,我国航母已形成歼-35、歼-15T、歼-15D三驾马车的完美组合。但回溯到航母建设初期,这个选择并非一帆风顺。
时光回到2002年,历经千辛万苦,我国终于从乌克兰引进了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两年后的2004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048航母工程正式立项。到2006年,我国开始自主续建这艘航母。与此同时,舰载机的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当时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基于苏-33原型机和歼-11B研发重型舰载机歼-15;二是对歼-10进行深度改造,开发双发中推舰载机版本。这个抉择直接关系到未来航母战斗群的作战效能。
让我们先看看歼-10双发中推方案的设想。这个方案借鉴了欧洲台风和法国阵风的设计理念,计划将单发的歼-10改造成双发中型舰载机,外形与法国阵风M颇为相似。但深入分析后,这个方案面临三大现实难题:
首先,当时我国缺乏成熟的中等推力发动机技术,这个问题直到2020年代才基本解决。其次,重新设计意味着整个项目要推倒重来,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漫长时间,而航母建设等不起。最后,我国已经获得了苏-33的原型机,这为歼-15的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比之下,歼-15方案也存在争议。作为重型舰载机,它会占用更多甲板空间,影响载机数量。以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为例,仅能搭载20余架苏-33。当时网络上也出现了重型机不如中型机的质疑声。
但历史证明,选择歼-15是明智之举。让我们做个假设:如果当年选择了歼-10双发中推方案,会出现什么情况?
首先,作战能力将大幅缩水。中型战机的挂载能力和作战半径远不如重型机,航母编队的制空范围可能缩小一半。其次,难以发展电子战等特种机型,像歼-15D这样的专业机型可能不会出现。以法国阵风M为例,其4吨的机内燃油量迫使它经常要挂载3个副油箱,严重挤占武器挂载空间。
反观歼-15T,8吨的机内燃油量让它无需挂载副油箱,在电磁弹射助力下,6个重载挂点可以充分发挥威力。这种优势是中型战机难以企及的。
如今回望,歼-15系列已证明其价值:更大的航程、更强的挂载、更优的扩展性。特别是在电磁弹射技术支持下,歼-15T能够满油满弹起飞,作战效能获得质的飞跃。而随着歼-35隐形战机的加入,我国航母舰载机体系已形成完整梯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重大装备的决策需要长远眼光。当年选择重型舰载机的道路,为我国航母战斗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防科技领域,有时候大即是美确实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