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丹桂飘香。9月27日上午,昆明市翠湖之畔的震庄宾馆内嘉宾云集、思想激荡,“彩云英才荟——敦煌经验赋能云南文旅高质量发展”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交流活动正隆重举行。作为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开展的“云南人才服务月”重要活动之一,旨在搭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交流平台,以敦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镜鉴,为云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千年敦煌智慧亮相春城
国际知名敦煌学大家、敦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敦煌研究院第五任院长赵声良教授的到来引来掌声雷动。赵声良教授深耕敦煌文化研究数十载,长期以来专注于敦煌艺术和中国美术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简史》《飞天艺术》《敦煌山水画史》等著作二十余部,其学术成果为全球敦煌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天,赵声良教授以《敦煌经验如何赋能云南文旅》为题,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分享。赵声良教授是云南昭通人,此次回到家乡,用他温和的、带着浓浓乡音的语调,将千年敦煌的文化魅力与发展智慧娓娓道来。
“敦煌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艺术的宝库,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赵声良教授通过PPT展示了敦煌石窟的珍贵图片——斑驳的壁画上,飞天灵动的身姿、佛像庄严的面容、市井生活的生动场景跃然眼前,让在场嘉宾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这座千年艺术殿堂。
说到敦煌文化特性,赵声良教授重点强调了其“创新性”。“敦煌的石窟艺术最初从印度传入,但中国的艺术家并未照搬,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绘画技法和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敦煌艺术。”
他以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为例,分享了古代艺术家如何将中原山水画的“写意”与西域风情的“写实”相结合,创造出兼具意境与细节的艺术作品。这种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精神,正是敦煌文化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关键所在。
谈及敦煌研究院对敦煌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实践,赵声良教授的话语中满是自豪。“敦煌研究院成立于1944年,经过近80年的发展,我们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他详细介绍了研究院的科技保护手段:通过安装温湿度监测设备,实时掌控洞窟内环境,防止壁画因环境变化而受损;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洞窟内的壁画、彩塑进行高精度扫描,建立数字档案,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又能让更多人通过线上平台欣赏敦煌艺术。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3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工作,未来还将继续推进这一重要意义的工程。”
在精彩的分享中,赵声良教授聚焦“敦煌经验如何赋能云南文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云南与敦煌虽地理相隔遥远,但同为文化资源富集之地——云南拥有多样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遗迹,这与敦煌的文化特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敦煌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平衡、文化IP打造、数字化传播等方面的经验,可以为云南提供借鉴。”他举例说,敦煌通过科学测定游客承载量,每日限流18000人,既保护了文物,又提升了游客参观体验;同时,借助数字化展示中心,通过电影、VR体验等形式,让游客在进入洞窟前就能深入了解敦煌历史文化,这种“先了解、后参观”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文化传播效果。
圆桌对话碰撞思想火花
在交流中,赵声良教授同与会嘉宾,围绕“敦煌经验赋能云南文旅高质量发展”展开深度探讨。受邀参与对话的四位嘉宾分别来自文化研究、文旅管理、旅游企业、项目运营等不同领域,他们从各自视角出发,与赵声良教授互动,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云南省民俗学会会长、云南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木基元以“云南与敦煌的历史文化关联”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跨越百年的文化情缘。“清末的袁嘉谷先生,最早关注敦煌文物的保护;民国时期的姜亮夫先生,更是为敦煌学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1935年,他在法国巴黎留学期间发现了多卷敦煌经卷,他将其中6卷带回国内,后来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中国敦煌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今天在场的赵声良教授,作为云南籍的全国著名学者,更是接过了他们的接力棒,成为敦煌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木基元求教赵声良教授:“您认为云南学者在敦煌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贡献,对今天的云南人才服务和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敦煌研究院80余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才是最重要的。”赵声良说,“袁嘉谷、姜亮夫先生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他们身上那种‘以文化为己任’的胸怀和志气,也正是今天云南人才建设和人才服务最需要传承的精神。现在,云南正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更需要有一批热爱文化、深耕领域的人才,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使命。”
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邓璐聚焦于本土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昆明金殿是国内现存最大的青铜铸殿,是盘龙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邓璐局长说,目前金殿在文化IP打造和游客体验正在提升,“我们想知道,从您的世界级眼光来看,昆明金殿是否有可能打造成一个独具影响力的文化IP?”
赵声良教授认真思考后,给出了建议。“金殿的价值不仅是‘最大青铜铸殿’这一个标签。”他强调,“建议继续深入挖掘其历史内涵——吴三桂与金殿的关联、清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金殿在云南历史中的地位,深入研究。把‘故事’讲透,就能让游客产生深刻共鸣。”
携程云南公司副总经理杨薇璐从旅游企业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的实践经验与困惑。“携程曾与故宫、云南省博物馆等合作开发文博旅游产品,发现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是一大难点。”她结合自己参观敦煌的经历问:“敦煌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云南有很多小众的文化遗产地,如何让它们既‘活下去’又‘火起来’?”
“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不是对立的,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小众文化遗产地的发展,赵声良教授建议走“差异化”路线,突出其独特性。比如云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古村落,不必追求“网红化”,而是着力打造“深度文化体验”产品,让游客参与到民族手工艺制作、传统节庆活动中,感受原汁原味的文化。同时,通过线上平台进行精准传播,吸引对小众文化感兴趣的游客。
“我们在运营海晏村文旅项目时发现,很多游客只是‘走马观花’,很难与文化产生深度链接。”昆明网红村“海晏村”运营负责人向赵声良教授请教:“敦煌的游客复游率如何?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游客与文化遗产建立更深的情感链接?”
“敦煌的复游率一直很高,很多游客会来两三次甚至更多。”赵声良教授笑着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敦煌有735个洞窟,游客时间有限,只能游览一部分,每次来都能看到新的内容,自然愿意再来。”
对于情感链接的建立,他强调了“体验感”和“讲解服务”的重要性:“我们的讲解员都经过专业培训,不仅能讲解壁画内容,还能生动分享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游客听懂了‘故事’,真正理解文化,进而产生情感共鸣。”他建议:“云南的文旅项目可以继续多设计沉浸式体验活动,比如在海晏村开展‘古渔村生活体验日’,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学捕鱼技巧,通过亲身经历感受文化魅力。”
一位从事茶文化研究的观众求教:“敦煌文献中是否有关于茶文化的内容?这对云南的茶文化研究有何帮助?”
赵声良教授说:“敦煌文献中确实有不少关于茶文化的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的《茶酒论》。这篇文书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茶与酒的特点和价值,生动反映了唐代的饮茶习俗。”
他进一步解释,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敦煌文献中的这些内容,可以为云南茶文化研究提供历史依据——比如《茶酒论》中提到的饮茶方式,是否与云南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有渊源?唐代的茶叶贸易路线,是否与云南的茶马古道有关?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向。希望云南的茶文化研究者能关注敦煌文献,从中汲取新的研究思路。
敦煌文化热潮席卷春城
作为“彩云英才荟”高层次人才服务与交流平台的重磅策划,赵声良教授此次春城之行并非止步于震庄宾馆的主会场活动。
当天下午,“彩云英才荟”之“长水教育集团专场”,赵声良教授在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呈贡长水实验中学,以《敦煌美育:来自世界最大艺术宝库的审美情趣与文明密码》为题,为广大师生和慕名而来的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美育盛宴课,受到了现场观众的热情欢迎。当赵声良教授走进会场时,全场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用最热烈的方式欢迎这位敦煌学大家的到来。最终,活动比预定时长整整延长了一个小时。
9月29日上午,“彩云英才荟”“走进新浪云南”活动,赵声良教授与新浪云南、华侨城云南团队的有关人员展开“面对面”高端交流,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就华侨城的发展把脉问诊,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等话题新路径。
在国庆与中秋双节来临前夕、“云南人才服务月”活动深入推进的关键节点,三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后续活动先后举办,将敦煌文化的魅力从学术交流场域延伸至校园课堂与企业平台,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热烈反响,不仅为云南带来了敦煌文化的宝贵经验,更搭建了高层次人才交流的桥梁,为云南高层次人才服务系列活动、助力云南产业发展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省人才服务中心、盘龙区委宣传部、新浪书院联合承办,五华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盘龙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盘龙区文化和旅游局、盘龙区博物馆、昆明文创协盘龙楼宇文化科技分会协办,云南省人社厅、文旅厅、财政厅、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昆明市博物馆、云南高校、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等新闻出版媒体的期刊主编、云南省旅游业协会、文旅企业、云南港荣公司、云南梦梓文化公司等行业协会、企业代表负责人和“兴滇英才”(文体人才)代表200余人参加活动(徐龙云、李萍、杨成林、文/图)。
上一篇:通知: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时间调整
下一篇:河声丨河南胡辣汤,嘹咋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