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5小时,收费2147万!”这两天,一张停车缴费截图刷爆网络。数了整整8位的天文数字,让网友直呼“这停车位是镀金了吗?”
9月28日,一名游客在四川眉山瓦屋山景区附近停车后,扫码缴费时弹出21474836.47元的惊人金额。面对这笔足够买下整座停车场的费用,当事人将截图发到网上,瞬间引爆舆论。
天价账单背后的技术真相
就在网友纷纷指责景区“疯狂圈钱”时,事情出现戏剧性反转。瓦屋山景区工作人员紧急澄清:涉事停车场实为景区外一家酒店的配套设施,与景区无关。
更专业的技术解读来自程序员网友——21474836.47这个看似随机的数字,其实是计算机编程中“int整数类型最大值”(2^31-1)。当收费系统发生数据溢出时,就会显示这个特定数值。
景区停车费真相调查
据核实,瓦屋山景区正规停车场明码标价:7:00-19:00收费20元,过夜总计35元。而涉事酒店停车场收费标准更为亲民:半小时免费,2小时内10元,24小时封顶20元。
“这明显是系统故障,”停车场负责人解释,“车主提前在手机上输入车牌号预缴费,容易触发系统异常。”据悉,该问题已持续近一月,技术团队承诺尽快修复。
流量博弈下的众生相
令人玩味的是,事件发生次日车主才发布视频,而实际上他在当天17点已正常支付20元离场。全程未与管理人员沟通,也未实际遭遇收费阻碍。
这种“先解决问题,再制造话题”的操作,引发网友对流量炒作的质疑。在全民短视频时代,部分人深谙“奇葩事件=流量密码”的传播逻辑,甚至不惜刻意营造冲突。
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困境
这起乌龙事件折射出更深层问题:当公共服务全面数字化时,技术漏洞可能成为影响用户体验的关键隐患。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旅游景区投诉中,智能服务系统故障同比上升42%。
笔者认为,在推进智慧旅游建设过程中,技术适配性同样重要。特别是针对中老年游客,保留人工服务通道、设置应急响应机制,应该成为景区的标配。
目前当地监管部门已表态,将加强巡查力度确保游客权益。而这场闹剧也给所有景区提了个醒:完善技术保障,建立快速反馈机制,才能避免“天价停车费”这类事件影响旅游体验。
说到底,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非困住人。当扫码支付、智能识别成为常态,留给“系统故障”的容错空间,恰恰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上一篇:三亚交警最新通告
下一篇:假期游古城,停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