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奴隶制”这个词,很多人会觉得那是早已远离现实的历史。以中国为例,早在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就逐渐走向终结,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制度全面取代奴隶制。虽然此后又出现了“贱民”阶层,但在清朝雍正年间,这种制度也被彻底废除。
然而,放眼世界,奴隶制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彻底消失。15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启了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他们将无数非洲人贩卖到美洲,强迫劳动,成为人类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到了21世纪,西非海岸的毛里塔尼亚,依然存在奴隶制度。更震惊的是,该国约有20%的人口依旧是奴隶。为什么他们不反抗?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历史? 毛里塔尼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国土面积超过103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这里气候干旱,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18年,非盟法院曾裁决毛里塔尼亚政府需赔偿两名逃跑奴隶,并惩罚他们的主人。虽然这一消息令人震惊,但很快就被国际新闻的洪流淹没,几乎没有人继续关注。 回顾毛里塔尼亚的历史,会发现它几乎就是一部“被征服史”。早在公元3至4世纪,柏柏尔人就入侵并统治了这里;990年,它沦为加纳王国的附属;随后马里帝国与桑海帝国又相继占领了部分地区。到了15世纪,葡萄牙人入侵并开始贩卖奴隶,之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也接连进入。法国的统治更是长达300年,毛里塔尼亚人民饱受欺压,无力改变命运。 1960年11月28日,毛里塔尼亚宣布独立。但独立后的现实并不乐观。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根深蒂固的奴隶制度又卷土重来。当时全国人口不到250万,却有约50万人是奴隶,占比高达20%。这种比例令人毛骨悚然。2012年,联合国统计显示,该国10%至20%的人口仍处于奴隶状态,约34万至68万人。 在毛里塔尼亚,奴隶现象甚至成为日常:有些家庭因贫困,将孩子卖掉换取食物;有钱人买奴隶来代替劳作;甚至有人把奴隶当成礼物送给朋友。这一切发生时,奴隶们几乎无力反抗。 其实,他们并非没有尝试过改变。1905年,法国殖民政府曾宣布废除奴隶制,但因为许多奴隶“习惯”依附主人,政策几乎没有效果。1981年,毛里塔尼亚政府再次宣布废除奴隶制,却没有配套法律。直到2007年,在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下,该国才正式将“养奴隶”列为犯罪,最高刑期20年。然而,这依旧难以撼动现实:大多数奴隶是文盲,不会维权,少数敢举报的也往往因主人有社会地位而不了了之。迄今为止,真正因奴役他人而被判刑的主人只有一位,还只坐牢6个月。 一位记者曾在毛里塔尼亚采访到一个年轻奴隶,他满身伤痕,只因弄丢了一只羊,就被主人用鞭子和棍棒毒打。更令人心酸的是,他笑着说自己还算幸运,因为至少有饭吃,而有的奴隶差点被枪杀。 最可怕的,并不是有人强迫他们做奴隶,而是他们在精神和心理上,已经习惯并接受了奴隶身份,把“主人”当成依靠。这种深层次的依附,让毛里塔尼亚摆脱奴隶制的道路注定漫长而艰难。 参考资料:《毛里塔尼亚国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