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AI “修复”成了科幻片
创始人
2025-10-04 11:45:15
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PPSO (ID:appsolution),作者:发现明日产品的,原文标题:《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被 AI 「修复」成了科幻片》


暴晒+沥青+锡板=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听起来有些像是化学实验,但这正是被学界普遍认可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勒格哈的窗外景色》的诞生方式,尽管具体年份仍有争议,但也即将度过200岁的生日。


照片的作者尼埃普斯站在自家二楼的工作室窗边,架好镜头,对准庭院和远处景色,连续曝光几天,才在一块抛光锡板上捕捉到这段模糊而珍贵的影像。


如今将近两个世纪过去,这张照片却意外成了AI的「整活素材」。


脑洞大开的Reddit网友尝试用GPT-4o等生成式AI工具「复原」这张历史影像,在网友的捣鼓下,这张老照片,迎来了它意想不到的版本。


比如在这个版本中,《星球大战》的帝国战舰降落在尼埃普斯的家中,整个画面瞬间穿越成了科幻片。


霓虹迷雾弥漫,绿蓝紫光交织的高楼林立,中心人物身披斗篷、站在高台之上,背对镜头,只能说,和19世纪的法国乡村风景风马牛不相及。


玩梗的网友沉浸在AI修图艺术,已经不知天地为何物了。红瓦屋顶统一配色、烟囱冒着蒸汽,路径弯弯绕绕像糖浆流动,一下子从纪实风变成了动画风。


相比GPT-4o,《勒格哈的窗外景色》在Flux模型的复原中,被处理成了一座被遗弃的历史遗址,屋顶只剩下零星红瓦,仿佛早已被风雨和时间掏空。


好在,也有神来一笔的时刻,由OpenAI o3模型修复的画面力,熟悉的斜屋顶、塔楼、乡村小窗和光照角度,与最初的尼埃普斯作品勉强有些关系。


看到这,你或许会认为AI修复这张老照片,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但这股热闹背后,其实也有不少穿帮的细节,最典型的,便是照片中央那块模糊的三角形高亮区域,让AI们集体翻车。


这张照片的复原版本早在1952年就已面世。伦敦柯达实验室在历史学者赫尔穆特·格恩斯海姆的指导下,用底片对原图略作修饰并公开发布,让大众第一次清晰看见照片原貌。


实际上,当中那块三角形亮斑,并不是建筑结构,而是庭院地面在长时间曝光下,被阳光照射后留下的亮斑。图像左右是庄园的建筑墙面,远处依稀可见的则是一棵树和农田的地平线。


尼埃普斯用的感光材料,是把沥青混合薰衣草油涂在锡板上,在窗边放上几天(也有一种说法是8小时),靠太阳一点点灼印出图像。只有阳光最强的部分,才会在板上留下痕迹。


从实际复原的渲染图来看,上述大多数AI修图的版本都与实际建筑结构相差甚远。


1999年,法国摄影学院Spéos的创始人皮埃尔-伊夫·马黑,曾租下当年尼埃普斯用作实验室的房间,并联合法国科研团队进行了实地考证,还为此专门拍了一支纪录片。


有趣的是,他们发现,在19世纪末的一次房屋翻修中,为了好腾出空间加装烟囱和壁炉,尼埃普斯的窗户被整体左移了大约70厘米,马黑团队也从地板结构中找到了原窗的位置,并将屋内陈设完全还原到当年的状态。


此外,尼埃普斯拍下《勒格哈的窗外景色》时,他并没有「拍底片—翻印正片」这一流程,而是把感光层直接安装在暗箱里,让光线在锡板上留下一次成像。


这就决定了相片天生是倒置影像,需要手动翻转才能像我们习惯那样正立过来。


如今,尼埃普斯居住地被改造成了博物馆,每年7月到8月开放,现在还有特定的官网可以查询预约时间。游客可以在尼埃普斯故居博物馆中,透过窗口眺望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庭院景观。


AI幻觉,正在吞噬真实


早在生成式AI爆火之前,AI修复古画、还原黑白照片的新闻就已经屡见不鲜。只是随着GPT-4o、Gemini等多模态大模型的上线,修图这件事变得更快、更普及。


当下的图像修复,底层大多基于扩散模型。


其基本机制是分两步走:先人为往图像中加入高斯噪声,逐步「破坏」图像结构;再在反向过程中通过学习将噪声一步步「复原」,最终生成一张看起来「无损」的图像。


在实际图像修复任务中,AI只会对损坏区域进行采样和重建,不修改已知区域。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修复内容风格统一,且兼顾效率与质量。


而有些模型,比如SPIRE这样的语义控制框架,则会通过提示词把修复方向「锁定」在用户指定的内容上。ControlNet等模块负责保持模型的「语义一致性」和「修图边界感」,避免过度发挥。


为了修得更「像」,还会引入了重采样机制。


如果AI修出来的内容偏题、风格不符,模型会检测到不合理,(比如语义特征不一致),会将结果「退回上一步」重新修。这个回溯跳跃长度越长,AI越有可能纠正自己的「幻觉」。


北京理工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今年联合发布了关于GPT-4o图像修复能力的实验结果。研究团队采用了一种直觉式方案:将退化图像输入GPT-4o,提取语义特征并叠加其「修复建议」,生成最终图像。


结果却是,好看是真的,但画面准确度就另当别论了。


GPT-4o生成的图片视觉冲击力拉满,在CLIP-IQA等主观指标上得分很高。但在像素级对比上却掉了链子,PSNR(峰值信噪比)得分甚至低于原图。换句话说,GPT修得可能「更假了」。


就像《勒格哈的窗外景色》,被AI修成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复原图。你若没留个心眼,很可能就信了。当然,AI修错一张照片,不稀奇;但可怕的是,修错之后,没人觉得有问题。


倘若AI修图是以原图为基础进行补全、美化,属于加工,那么AI生成图基于文本或模糊图像直接构造全新图,属于重构甚至伪造,现实中,AI图像替代真图的情况已屡见不鲜。


去年,Facebook上广为流传着一张黑白老照片,配文写着:「亨利·福特坐在他第一辆汽车福特四轮车中,摄于1896年。」结果对比历史馆藏,这照片完全不对。人物长相不符,车辆设计也错,AI图中的车还有方向盘、穿模的手,堪称AI幻觉的教科书案例。


类似的还有一张号称莱特兄弟首次动力飞行的。画面中两名年轻男子站在一架古董双翼飞机前,表情神情自若。但对照历史档案,这同样是张假照片。


更深一层的担忧在于,这一切并不容易被察觉。


尤其是,生成式AI泛滥成灾的当下,人们往往不会质疑一张看起来合理的历史照片,尤其是在它配着权威文案,被数万人转发、点赞之后。


如同哲学家、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所提出的「拟像」理论:拟像将会吞噬现实。


现代社会中的图像、广告、媒体、AI不断制造和传播看似真实的东西,让人们失去对现实的判断能力。大家开始相信图像、相信标签、相信故事,而不是去追问「这是真的吗」。


也正因此,值得警惕的是,当我们提起世界第一张照片,引用的也许既不是原图,而是出自某个AI模型的「高仿」作品。甚至那时候,它修得对不对,没人再会去查证。


所以说,下一次刷到百年前的人文瞬间,先别急着点赞,世界第一张照片或许还在博物馆,而我们记住的那张,很有可能是AI瞎编的。


欢迎加入APPSO AI社群,一起畅聊AI产品,获取#AI有用功,解锁更多AI新知


我们正在招募伙伴


简历投递邮箱hr@ifanr.com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名称」(请随简历附上项目/作品或相关链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你要是哪天去非洲工作或者旅游,和当地黑人朋友相处得挺好,想买点水果表示一下友好,你千万别觉得西瓜又甜...
万人共赴田园之约!2025晋江...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晋江池店镇九十九溪热闹非凡——“田园邀月赏田园 状元故里‘博状元’”20...
农夫铺子携数智生态亮相东盟博览... 2025年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盛...
景中有警!山东公安全力护航“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鹿青松 通讯员 李仕欣 既是“导游”,也是路标,一抹抹“警察蓝”坚守岗位,成...
解锁北京宫廷游!北京靠谱十大旅... 宝子们,是不是一直梦想着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宫廷之旅,在北京感受古代皇家的辉煌与神秘?别愁啦,选对旅行社...
渤海古镇“双节”假期首日入园人... 作为延边州热门旅游打卡地,国庆中秋假期,珲春丝绸之路渤海古镇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呈现出火爆...
国庆中秋双节同庆——邂逅黄姚古... 工作人员微笑服务, 让古镇游览更舒心 ·幸福零距离· preface: 秋意渐浓,桂香满城。黄姚古...
医疗器械锚定医药增长新动能 三... 和君咨询医药医疗事业部 史天一 医疗器械作为医药生物行业的核心分支之一,凭借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产...
嘉荫“五花山”层林尽染 特色服... 金秋十月,伊春市嘉荫县“五花山”迎来最佳观赏期。黑龙江畔蜿蜒的山林,红枫似火、白桦如雪、松针凝翠,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