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徐宁
砌墙,建围挡,封路......此前,多地景区不约而同地建起了"物理结界"。一道道墙,不仅挡住了风景,更在游客与管理者之间,立起了一道无形的隔阂。
围墙背后:传统商业模式面临挑战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发视频称,“本想路边远眺壶口瀑布,却被一道围墙挡住视线。”
评论区有网友调侃:“壶口瀑布修建围墙,是为了防止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游客偷窥。”另一位游客说得更直接:“就是为了卖票嘛,意思就是你不想买票就别看。”
面对公众质疑,景区经营者往往以“安全考虑”或“内部施工”为由解释建墙行为。但在许多游客看来,这些围墙的真实目的是防止路人“蹭”风景,保障门票收入。
济南大学市场营销教授朱瑾分析,景区运营成本较高,传统观念中,“收门票+建围墙” 是许多景区实现成本自给自足的方式,“从单一运营角度看无可厚非,但这种方式可能会影响景区的社会效益和综合经济效益。”
从法律层面看,景区修建围墙的行为也引发争议。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景雷指出,自然景观的公共属性可追溯到宪法,山川河流等所有权属于全民。著名景观作为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公共属性明确。“景区经营权的权利边界应当限于对景区范围内的设施等进行管理,在国道等处修建围墙,可能构成权利滥用,不仅合法性存疑,也缺少合理性。”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因建墙引发热议的黄河壶口瀑布、云南九龙瀑布等处的围墙已被拆除,梅里雪山景区也宣布对部分景点免费开放。
破局之路:大明湖的“无界公园”实践
与“建墙思维”相反,济南大明湖、杭州西湖的“无界开放”模式,为景区运营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2009年,大明湖扩建的新区免费开放;2017年,大明湖实现全域免费。2024年,大明湖继续推进"一湖一环"绿道连通项目,拆除围栏增设透湖观景点,打造“无界公园”。如今,从大明湖附近走过,景区内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览无余。
据了解,大明湖免费开放后,其“留客”效应显著。节假日期间大明湖一带成为济南最热闹的区域之一。
杭州西湖的开放实践更早。2002年,杭州毅然拆掉了西湖的围墙。当年,这意味着每年直接损失两千多万元的门票收入。但杭州市旅游部门测算,如果每名游客在杭州多逗留24小时,年综合旅游收入会增加约100亿元。
“无论是西湖还是大明湖,都是通过开放的方式进一步形成区域影响力,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朱瑾表示,景区是否该开放,主要看自然景区所在城市的商业模式规划,以及各部门的资源联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托起免费开放模式。
朱瑾还强调,如今城市竞争力日益白热化,“每个城市都在将全域资源作为整体运营,此时景区就是城市吸引游客的‘重要门票’,带动社区、企业、居民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