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块石头的视角解读苏州园林
园林里的石头象征了什么
“瘦透漏皱”真的美吗
审美视角,流露了什么
本篇图文原创,摄影自多座园林
视角,不仅喻示了人的审美,也会流露了人对世界的理解。经过十余年的观察,对苏州园林里那些不起眼石头,我有着自己的看法。本文图片拍摄自苏州多个古典园林。
拍摄了十几年苏州园林,发现不同的人,对园林风景,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视角。
视角,即是如何理解风景的意义与价值。导游津津乐道着造园时用了多么名贵的木料与石材。名贵的建材,视角是财富与地位。讲解员则爱讲述着历代园林主人的传闻轶事,视角指向着历史与文化。
艺圃的假山石
我常常想,属于我的视角是什么呢? 在园林里随处可见的石头上,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园林里有许多的太湖石,每天数以万计的讲解员,会告诉游客很多次,这些石头的美在“瘦,皱,漏,透”四个字。
可为什么呢?“瘦,皱,漏,透”真的好看吗?
沧浪亭外围的假山石
我在园林里做过几次调研,问起参观的游客,觉得那些石头好看吗?成年人普遍表示虽不能理解,但古人的文化传统应被尊重。小朋友的答案更真诚,会直接说不好看。
可见,石头总归是石头,“瘦,皱,漏,透”并不符合当代人的对好看的定义,很少有人在家里装修房子时,放置上几块石头。
留园小雪后的冠云峰(太湖石)
那古人为什么会热衷于这些太湖里的石头呢?是我们没法理解了古人,还是审美的语境发生了改变?
我们试着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先抽离,切换到地质学的视角看,似乎会有新的答案。
曾经听到过一位地质学家说:地球亿万年的地质活动,几乎都被石头记录着。
艺圃腊梅雪中的假山石
我忽然意识到,园林里那些不好看的石头表面,每个细节,每一道沟槽缝隙,每一个气泡空洞,都展示出漫长岁月的印记。
从现代地质学的视角看,这些园林的石头属于石灰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从沉淀到形成的时间,往往需要数亿年。
狮子林腊梅下的假山石
每一块充满褶皱的石头,都是过亿万年时间的作品。工序是漫长的水溶解,土壤的侵蚀,甚至还有风化。这样也就理解了,古代文人墨客喜欢这些石头的原因。
所谓“瘦、皱、漏、透”四个特点,无不是流露着时间力量的雕琢。这些石头在古人看来之所以美,因其象征了岁月的无常与永恒。也可以说,这些石头,是岁月收藏的艺术标本。
沧浪亭外围的假山石
与园林的年龄相比,石头要古老得多,等到园林破败时,石头依然存在着。
相对于人的生命短暂,与世间的繁华易逝,水边那一排不起眼的石头,才是真正的岁月永恒。
月色下退思园的假山石一角
这些不起眼的石头,与张若虚在《春江花月里》写到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是一个意思。诗里的“江月”,园林里的石头,说的都是时间,映照的是人的生命有限。
那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也可以换成“不知石头待何人”。事实上,园林里这些石头已不知换过多号称拥有过它的人。
想到了这些,再看那些石头时,会不会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呢?
风景就在那里,但解读风景的视角,会随着人对宇宙世界的理解变化着。
视角,不仅喻示了人的审美,也会流露出了价值观。你看到一个人如何拍风景,大概那就是他理解的世界样子。
(未完待续,江南系列长期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