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引爆国际舆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向美国总统特朗普直接请求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而特朗普一改此前态度,对此“表示不反对”。这一消息瞬间将俄乌冲突的潜在风险推向新高,一枚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导弹,足以让莫斯科笼罩在现实威胁之下。
可谓“老炮”出“新招”,其在乌克兰的战场表现堪称“颠覆性”一绝。其可达的最大射程达2500公里,基本将乌克兰境内的所有能否将俄罗斯西部大部分的战略目标都给俄方的战略性目标包括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都一一覆盖了。其更关键的战术特点就是可随意的取低空飞行模式,其巡航高度可低至海上7-15米,陆上平坦的地区60米以下,在此基础上,巧用地形的匹配制导技术,配合其独有的隐身涂层的“伪装”就能更有效的规避了传统的防空系统的探测与拦截。而随着乌克兰的“战斧”落地,俄军的后方指挥中心、军工的生产基地甚至都将暴露在了我们的打击的直接范围之内。
泽连斯基的请求显然经过精心算计。他在会后直言,拥有此类武器“不意味着立刻使用”,但能让俄罗斯“重新计算风险”。目前乌军面临前线压力增大,北线战场接连失利,现有无人机和短程导弹难以对俄本土形成有效威慑。而“战斧”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可成为乌军扭转战局的“心理武器”——即使不发射,也能迫使俄军重新部署防御,分散前线资源。
但其带来的危机性却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场博弈。伴随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联大对“任何侵略行径”的坚定警告,其实俄方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只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罢了。基于莫斯科周边的S-400、S-500等高端的防空系统的相继部署,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多层的拦截网,同时近期俄军也在不断的对反导的测试甚至将战略的火箭部队都提升至“高度戒备状态”,看似是对美等西方的“反导”威胁的“对抗”,但实际上却更深的体现了俄军的“战略意图”。
但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的是,近日北约的情报就披露了,俄军已经悄悄地将可携带核弹头的“伊斯坑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开始重新部署了。一旦乌克兰的导弹无意中就将莫斯科的民用设施给击中了,也就可能将俄方的“核反击的红线”都给触动了。
特朗普政府的态度转变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战略考量。从最初呼吁“停止冲突”到如今对援乌远程武器松口,分析认为其核心目标仍是让美国“摆脱责任”,将冲突主导权推给欧洲。副总统万斯甚至透露,若提供“战斧”,可能由欧洲国家出资购买。这种模糊策略既向俄罗斯施压,又避免美国直接卷入核冲突风险——因为乌克兰而非北约国家向莫斯科发射导弹,不会立即触发俄对西方的核报复。
欧盟也在同步行动。9国同意建立“无人机墙”防御体系,并计划利用冻结的俄罗斯资产向乌提供1400亿欧元贷款。但欧洲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比利时等国已对承担风险表示抗拒。与此同时,俄罗斯正通过强化与伊朗、朝鲜的合作缓解前线压力,并以向中国供应先进发动机技术换取经济支持。大国博弈的牌局越复杂,局部冲突的失控风险就越高。
冬季临近,俄乌战场即将进入新阶段。乌克兰已获得“爱国者”防空系统和F-16战机承诺,若再配备“战斧”,将首次具备直刺俄罗斯心脏的能力。但普京手中同样握有反制筹码:高超音速导弹的试射、能源设施的打击能力,以及与盟友的深度捆绑。这场围绕“战斧”的博弈,已从边境消耗战升级为大国威慑的豪赌。导弹未发,危机已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