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边界争议普遍存在,许多国家之间都有争议地区,而为什么中国和不丹的边界谈判却越来越顺利?尽管地图上没有明显改变,但一些原本充满争议的地区,悄然变成了实际控制的区域。
关键的变化,往往隐藏在那些位于高原边缘、靠近边界的村落里。这些村庄并非仅仅是为了填充空白而建,它们代表了中国在边境区域稳住局势、掌握主动的关键步骤。
主动权的背后
很多人对边界争议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谁声音大谁就赢”的阶段,但国际形势远没有这么简单。边界争议不是通过口头争辩解决的,而是通过实际行动,一步一步建立控制。
尤其是中国和不丹的边界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解决,但近些年却有了显著进展。这种变化,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谈判进程,更要看到背后的“实地行动”。
从1984年到2016年,双方已进行过24轮谈判,几乎年年会面,但进展缓慢,直到2021年,两国签订了一个“三步走”的边界谈判计划。这个协议给谈判注入了新的动力,使谈判不再原地踏步,而是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
接下来的三年,专家们一次次召开会议,双方的争议面积从最初的4500平方公里,逐渐减少到1200平方公里,减幅超过70%。
然而,这一切的变化,单靠谈判的桌面工作是无法完成的。真正使不丹态度转变的,是中国在边界地区建设的一座座“抵边村”。这些村庄并非形式上的摆设,而是真正的“有效控制”。
举个例子,位于亚东县的庞达村,距离争议边界不到两公里。村里有学校、诊所、路灯,甚至网络,124户牧民自愿搬迁到这里,开始了稳定的生活。这个村庄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在该区域的实际控制。
不仅是庞达村,基伍新村、色木炯新村、查马普新村等村庄的建设,如同一个个连接的环节,把原本模糊不清的“灰色地带”转变为“实控红区”。国际法并不注重历史感情,而是看谁能有效管理、谁有实质性的控制。中国通过这些村庄,把“地图上的线”转化为“地上的人”,这使得谈判桌上的中国立场更为坚定。
不丹的独立性与印度的影响力下降
尽管不丹曾经在2017年与印度一起参与了洞朗对峙事件,但如今,边界问题的局势发生了变化。不丹逐渐在边界问题上展现出更多的独立性,印度的影响力正逐步减弱。
例如,在2023年,不丹国王访问印度,表面上是为了稳定两国关系,但实质上也在划清与印度的界限。更讽刺的是,当印度媒体大肆炒作“中国在不丹境内建村”时,不丹官方却否认称“我们土地上没有中国村庄”,这无形中为中国提供了支持,展示了不丹在这场边界争议中的独立思考。
不丹开始意识到,继续拖延边界问题对各方都没有好处。中国建设抵边村,不是为了军事威胁,而是为了民生和稳定;中国的谈判也是按步骤推进,而不是拖延战术。相比之下,印度过去那种常常诉诸武力的方式,反而让不丹感到更大的压力。
国际舆论方面,不丹的“转向”让一些西方媒体感到震惊。《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注意到了中国在边界的“软推进”策略。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策略符合国际法,且没有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居民安置、村庄建设、公共服务”来落实实际控制。即使有人质疑中国的意图,但也无法否认其合法性。
中国的“软推进”
这一策略使得不丹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如果继续拖延,争议地区最终将变得越来越“实在”。如果再不谈判,甚至可能会失去对部分地区的主权主张。
中国的边境政策看似“缓慢”,但每一步都在稳扎稳打。抵边村的建设、居民的安置、服务设施的投入、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一切并非表面文章,而是对主权的深度治理。
从国家层面来看,这种策略比任何武力手段都更具可持续性。它不仅确保了边界的稳定,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新样本:边界争议不是看谁的力量大,而是看谁在这些地区真正“扎下根”。
结语
中不边界争议的逐渐解决,既不是偶然,也不是他国的让步。它背后是中国在边境治理方面的系统性推进,是抵边村战略的有效落地,也是对国际法中“有效控制”原则的深刻理解。
地图上的线或许看起来很清晰,但比起真正站得稳的居民,线上的划分显得微不足道。只要人真正住下来了,土地的归属自然变得更加明确。未来的边界争议,最终还是要看谁能讲清楚,谁能把人留下。
来源:《这个唯一未和中国建交的邻国,边界争议正谈判中》——环球网